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
展开其主要流程是将氨和空气的混合气(氧∶氮≈2∶1)通入灼热(760~840 ℃)的铂铑合金网,在合金网的催化作用下,氨被氧化成一氧化氮(NO),生成的一氧化氮结合反应后残余的氧气继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随后将二氧化氮通入水中制取硝酸。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4NH3+5O2eq \(=====,\s\up10(催化剂),\s\d10(△))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2.其他转化关系:(1)N2eq \(――→,\s\up10(O2/放电))NO
(2)NH4ClNH3
(3)HNO3eq \(――→,\s\up10(Cu))NO或NO2
(4)2NOx+2xCOeq \(=====,\s\up10(催化剂))N2+2xCO2
1.已知X、Y、Z、W(含同一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为Xeq \(――→,\s\up10(O2))Yeq \(――→,\s\up10(O2))Zeq \(――→,\s\up10(H2O))W,且X能与W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则X可能是( )
A.N2 B.NO2 C.NH3 D.NO
C [根据题意可知X、Y、Z、W(含同一元素)均含N元素,由X能与W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知X是NH3,发生反应:4NH3+5O2eq \(=====,\s\up10(催化剂),\s\d10(△))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且HNO3+NH3===NH4NO3。]
2.如图是某元素形成物质的“价—类”图,图中显示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其中A为正盐,X是一种强碱,通常条件下Z是无色液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适合与草木灰混合施用的肥料
B.C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C.B和F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
D.B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与Y反应生成D
D [A为正盐,X是一种强碱,二者反应生成氢化物B,则A为铵盐,B为NH3。B连续与Y反应得到氧化物D与氧化物E,且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6,则Y为O2、C为N2、D为NO、E为NO2。通常条件下Z是无色液体,E与Z反应得到含氧酸F,则Z为H2O、F为HNO3。F与X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得到的G为硝酸盐。A为铵盐,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其水溶液呈碱性,二者混合会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A项错误;氮气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不宜采取排空气法收集,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氮气,故B项错误;氨气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项错误;NH3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NO和H2O,故D项正确。]
类型1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有关定量关系
(1)相关反应原理
3NO2+H2O===2HNO3+NO①
2NO+O2===2NO2②
由方程式①×2+②得:4NO2+O2+2H2O===4HNO3③
由方程式①×2+②×3得:4NO+3O2+2H2O===4HNO3④
(2)氮氧化物溶于水的不同情况及剩余气体分析
①NO2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反应③)
当V(NO2)∶V(O2)eq \b\lc\{\rc\ (\a\vs4\al\c1(=4∶1,恰好完全反应,>4∶1,NO2过量,剩余NO,<4∶1,O2过量,剩余O2))
②NO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反应④)
当V(NO)∶V(O2)eq \b\lc\{\rc\ (\a\vs4\al\c1(=4∶3,恰好完全反应,>4∶3,剩余NO,<4∶3,剩余O2))
【典例1】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和O2充入同一试管,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气体总体积的( )
A.eq \f(1,4) B.eq \f(3,4) C.eq \f(1,8) D.eq \f(3,8)
C [根据4NO+3O2+2H2O===4HNO3可知
等体积NO和O2混合溶于水剩余O2。令两气体均为aL,则V剩(O2)=a-eq \f(3,4)aL=eq \f(1,4)a L,故eq \f(V剩O2,2a L)=eq \f(1,8)。]
1.按图进行实验。试管中装有12 mL NO,然后间歇而又缓慢地通入8 mL O2,下列是有关最终状态的描述:
①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②试管内气体呈无色 ③试管内液面不变 ④试管内液面上升 ⑤试管内气体是O2 ⑥试管内气体是NO。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C [根据4NO+3O2+2H2O===4HNO3可得,剩余气体应为NO,体积为eq \f(4,3) mL,试管内液面上升。]
2.若把NO2与O2的体积比大于4∶1的混合气体充入试管中,按上述实验,最后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NO 因为NO2和O2混合气体的体积之比大于4∶1 时,NO2过量,但过量的NO2气体再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所以最后得到的气体为NO
类型2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有关计算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1)电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氮原子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总数。
(2)原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时,反应前硝酸中的NOeq \\al(-,3)一部分仍以NOeq \\al(-,3)的形式存在,一部分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N的物质的量之和与反应消耗的硝酸中N的物质的量相等。
(3)电荷守恒法
HNO3过量时,反应后溶液中(不考虑OH-)根据电荷守恒有c(NOeq \\al(-,3))=c(H+)+nc(Mn+)(Mn+代表金属离子)。
(4)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
硝酸与硫酸混合液跟金属的反应,当金属足量时,不能用硝酸与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应用离子方程式计算,因为生成的硝酸盐中的NOeq \\al(-,3)与硫酸电离出的H+仍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如金属铜与混酸的反应方程式为3Cu+8H++2NOeq \\al(-,3)===3Cu2++2NO↑+4H2O。
【典例2】 3.2 g铜与过量硝酸(8 ml·L-1、30 mL)充分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和NO,反应后溶液中含有a ml H+,则此时溶液中所含NOeq \\al(-,3)的物质的量为( )
A.(0.2+a)ml B.(0.1+a)ml
C.(0.05+a)ml D.a ml
B [eq \b\lc\ \rc\](\a\vs4\al\c1(nCu2+=nCu=0.05 ml, nH+=a ml))eq \(―――――→,\s\up10(电荷守恒))n(NOeq \\al(-,3))=n(H+)+n(Cu2+)×23.2 g铜与过量硝酸(8 ml·L-1、30 mL)充分反应生成Cu2+,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为0.05 ml,含a ml H+,根据电荷守恒,可得硝酸根的物质的量等于铜离子物质的量的2倍和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之和,则此时溶液中所含NOeq \\al(-,3)的物质的量为(0.1+a)ml。]
[变式] (1)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________ml。
(2)被还原的HNO3为________ml。生成NO2和NO的总物质的量为________ml。
[答案] (1)0.1 (2)(0.14-a) (0.14-a)
3.某金属单质跟浓硝酸反应,若参加反应的单质和浓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浓硝酸被还原成NO2,则该单质在氧化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2 B.+3 C.+4 D.+5
A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解题,但要注意硝酸中有和金属元素结合的硝酸根未被还原,所以,设反应后金属的化合价为x,则列式为1×(x-0)=(4-x)×(5-4),解得x=+2。注意(4-x)代表的是有4 ml硝酸反应,和金属元素结合的未被还原的硝酸为x ml,所以得电子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4-x)ml。]
4.向某HNO3和Fe(NO3)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和加入Fe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原稀溶液中HNO3和Fe(NO3)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4∶1 B.3∶1 C.2∶1 D.1∶1
A [由图像可知,当加入1 ml Fe时,n(Fe2+)=0,再加入Fe,n(Fe2+)逐渐增大,说明当加入Fe少于1 ml时,发生反应:Fe+4HNO3(稀)===Fe(NO3)3+NO↑+2H2O,所以混合溶液中含有4 ml HNO3,当再加入1 ml Fe时,发生反应:Fe+2Fe3+===3Fe2+,得到3 ml Fe2+,由图像和前面分析可知原混合溶液中含有1 ml Fe(NO3)3。故原稀溶液中HNO3和Fe(NO3)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4∶1。A项正确。]
1.气体制备及其性质探究的基本流程
eq \x(\a\al(发生,装置))―→eq \x(\a\al(净化,装置))―→eq \x(\a\al(干燥,装置))―→eq \x(\a\al(性质,探究))―→eq \x(\a\al(收集,装置))―→eq \x(\a\al(吸收,装置))
2.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
(1)固+固eq \(――→,\s\up10(△))气(如制O2、NH3等)
(2)固+液―→气(如制H2、O2、CO2、SO2、NO2、NO等)
或
(3)固+液eq \(――→,\s\up10(△))气(如制Cl2、SO2等)
3.常见气体净化装置
4.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水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如O2、H2、N2、NO、CO等。
(2)排液法:收集难溶于所选溶液的气体,如Cl2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且相差较大的气体,如Cl2、CO2、NO2等。
(4)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的气体,如CH4、H2、NH3等。
5.尾气处理装置(如下图a、b、c)
a b c
注意:吸收式装置要注意防倒吸。
【典例3】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生石灰 D.五氧化二磷
E.烧碱
(3)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如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并将编号填入下列空格:
B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4)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就是氯化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含有N2和少量Cl2,应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eq \(=====,\s\up10(△))Mn2++Cl2↑+2H2O。 (2)利用物质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促进氨水的挥发来制取氨气,且该物质和氨气不反应,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溶解的物质必须是碱性物质,A.碱石灰、C.生石灰、E.烧碱都是碱性物质,且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D.五氧化二磷、B.浓硫酸虽然溶于水时放热,但是属于酸性物质。 (3)氨气中混有水蒸气,氨气是碱性气体,要除去水蒸气只能用碱性物质,故选Ⅱ;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也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除去氯化氢气体;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食盐水中含有氯离子,能抑制氯气的溶解,所以要想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E应选Ⅰ;水蒸气常用浓硫酸除去,故D选Ⅲ。 (4)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8NH3+3Cl2===6NH4Cl+N2;氯化铵中含有氯离子和铵根离子,氯离子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5)氯气有毒,所以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但氯气能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和次氯酸都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所以除去氯气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方法为将导气管与G口连接,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答案] (1)MnO2+4H++2Cl-eq \(=====,\s\up10(△))Mn2++Cl2↑+2H2O (2)ACE (3)Ⅱ Ⅲ Ⅰ (4)8NH3+3Cl2===6NH4Cl+N2 将固体在烧杯中溶解,用试管取少量溶液,然后滴加少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Cl-;用试管取少量溶液,加入浓烧碱溶液,加热,再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NHeq \\al(+,4) (5)将导气管与G口连接,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5.某研究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通入足量SO2时,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现象,该小组同学认为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①写出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小组同学向装置C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反应生成了SOeq \\al(2-,4),该做法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倒置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实验中可以代替FeCl3的试剂有________(填字母)。
a.浓H2SO4b.酸性KMnO4溶液
c.碘水 d.NaCl溶液
[解析] (1)SO2通入FeCl3溶液中时,SO2表现出还原性,能将Fe3+还原为Fe2+,则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2)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SO2+2H2O===SOeq \\al(2-,4)+4H++2Fe2+。②加入的HNO3能将溶解的SO2氧化为H2SO4,会干扰实验,故该做法不合理。(4)装置D中倒置漏斗能将SO2尾气充分吸收,且能防止溶液倒吸。(5)要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应选择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的试剂,且实验过程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b、c项试剂均可代替FeCl3溶液。
[答案] (1)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2)①2Fe3++SO2+2H2O===SOeq \\al(2-,4)+4H++2Fe2+
②不合理 硝酸可以将溶解的SO2氧化为H2SO4,干扰实验 (3)安全瓶,防止倒吸
(4)使气体被充分吸收;防止溶液倒吸 (5)bc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否为NO,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NO、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什么?
提示:利用生成的CO2将装置内的空气赶尽,排除对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使分液漏斗活塞上的凹槽对准瓶口上的小孔),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浑浊时,关闭K。
2.反应过程中,B装置中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提示:铜丝上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气体仍无色,溶液变为蓝色。3Cu+8H++2NOeq \\al(-,3)===3Cu2++2NO↑+4H2O。
3.反应一段时间,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注入E中,E中现象是什么?实验目的是什么?写出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提示: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验证Cu与稀HNO3反应生成NO。2NO+O2===2NO2。
4.D中用干燥管的目的是什么?D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防止倒吸。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5.若没有设计A装置,B中液面上方有什么现象?
提示:无色变成红棕色,一段时间又变为无色。
通过Cu与硝酸的反应,理解反应原理、现象装置评价、尾气处理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1.氨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
B.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生成1 ml N2时有6 ml电子转移
C [此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为复分解反应,C错误;Cl2在此反应中作氧化剂,体现强氧化性,B正确;反应生成的HCl遇到挥发出来的NH3生成白烟(NH4Cl),A正确;2NH3eq \(――→,\s\up10(失6e-))N2,所以生成1 ml N2时有6 ml电子转移,D正确。]
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浓HNO3与Cu反应的微型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挤压塑料瓶使浓HNO3进入干燥管就可引发反应
B.将装置口向上提起就可停止反应
C.蘸碱液的棉花可起到吸收NO2的作用
D.该装置适用于木炭与浓硝酸或浓硫酸的反应实验
D [挤压塑料瓶使浓HNO3进入干燥管与铜接触,可以引发反应,A正确;将装置口向上提起使铜与浓HNO3分离,可使反应停止,B正确;NO2是酸性气体,可被碱液吸收,C正确;木炭与浓硝酸或浓硫酸的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够进行,而该装置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装置,D错误。]
3.将40 mL N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于水槽中盛满水的试管里,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20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 )
A.2∶1 B.1∶3 C.3∶1 D.1∶1
C [3NO2+H2O===2HNO3+NO ΔV
3 mL 1 mL 2 mL
V(NO2) (40 mL-20 mL)
eq \f(3 mL,2 mL)=eq \f(VNO2,40 mL-20 mL),解得V(NO2)=30 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V(NO)=40 mL-30 mL=10 mL,因此V(NO2)∶V(NO)=30 mL∶10 mL=3∶1。]
4.下列物质的转化必须加入氧化剂且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完成的是( )
①N2→NO2 ②NO2→NO ③NO2→HNO3 ④N2→NO
A.① B.② C.④ D.③
[答案] C
5.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
(1)写出实验室制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和所用样品都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3)检验试管里是否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装置中肯定收集不到氨气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 (2)甲中没有干燥装置,得到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乙中浓硫酸能够与氨气发生反应;丙中碱石灰与氨气不反应,能够干燥氨气。
(3)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遇红色的石蕊试纸显蓝色,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氨气是否已收集满;氨气和氯化氢或硝酸反应可产生大量白烟,所以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或浓硝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可证明氨气已经收集满。
(4)氨气为碱性气体,可与浓硫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SO4===(NH4)2SO4(氨过量)或NH3+H2SO4===NH4HSO4(氨少量),故乙装置肯定收集不到氨气。
[答案] (1)Ca(OH)2+2NH4Cleq \(=====,\s\up10(△))2NH3↑+CaCl2+2H2O (2)丙 (3)在试管口放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氨气已经集满[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或浓硝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证明氨气已经集满] (4)乙 2NH3+H2SO4===(NH4)2SO4(或NH3+H2SO4===NH4HSO4)
探 究 任 务
1.理解含氮化合物的转化及应用。
2.掌握NOx、硝酸的有关计算。
3.含氮化合物的综合实验探究。
含氮物质的转化及应用
含氮化合物的有关计算
常见气体的制备及性质探究
类型
液态吸收剂
固态吸收剂
固态吸收剂
固体吸收剂,加热
装置
Ⅰ
Ⅱ
Ⅲ
Ⅳ
备选装置
Ⅰ
Ⅱ
Ⅲ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共7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学案设计,共10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