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化学学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及答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酸钠,焰色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钠的重要化合物(Na2CO3、NaHCO3)一、碳酸钠、碳酸氢钠1.物理性质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Na2CO3NaHCO3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水中易溶,但比Na2CO3的溶解度小2.化学性质(1)碳酸钠的化学性质:(2)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用途(连一连)请将碳酸钠、碳酸氢钠与其用途用短线连接起来(1)油炸面拖黄鱼、鲜虾、鸡排或排骨时,在面粉糊里和上一点小苏打,吃起来又松又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提示:因为小苏打受热后分解,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油炸面糊里留下许多气孔。(2)(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中描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虽然都属于盐类,但它们的溶液都显碱性”,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是否立即产生气泡?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能反应吗?提示: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现象。碳酸氢钠尽管显碱性,但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焰色反应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多么美丽的烟花,仿佛寄托着美丽的希望,仿佛寄托着爱的光芒。你知道漂亮的焰火是怎样产生的吗?提示:漂亮的焰火产生的原因就是焰色反应,是由于焰火燃放时,不同的金属元素受热产生的不同火焰颜色。知识点一 Na2CO3、NaHCO3的鉴别、相互转化与除杂1.Na2CO3、NaHCO3的鉴别(1)固体利用热稳定性不同①鉴别方法②常用装置(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相同条件下)(3)溶液的鉴别可用沉淀法和测pH法①沉淀法:加入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是Na2CO3溶液。②测pH法:用pH试纸测相同浓度的稀溶液,pH大的是Na2CO3溶液。【方法导引】互滴法互滴法检验Na2CO3和稀盐酸互滴法是指当两种溶液反应时有两个不同的反应过程,且这两个过程的实验现象各不相同,则可以通过滴加顺序不同,利用产生的现象不同进行鉴别。如:(1)盐酸逐滴加入到Na2CO3溶液中①现象: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无色气体放出。②原理:CO+H+===HCO(无明显现象),HCO+H+===H2O+CO2↑(无色气体放出)。(2)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稀盐酸中①现象:有无色气体放出。②原理:CO+2H+===H2O+CO2↑。2.相互转化Na2CO3NaHCO3(1)Na2CO3溶液→NaHCO3溶液①向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NaHCO3。Na2CO3+H2O+CO2===2NaHCO3②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可生成NaHCO3。Na2CO3+HCl===NaHCO3+NaCl(2)NaHCO3→Na2CO3①NaHCO3固体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2NaHCO3Na2CO3+H2O+CO2↑(固体)②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是HCO与OH-不共存生成CO和H2O。NaHCO3+NaOH===Na2CO3+H2O(溶液)3.除杂混合物除杂方法及试剂Na2CO3固体(NaHCO3)加热NaHCO3溶液(Na2CO3)通入足量CO2气体Na2CO3溶液(NaHCO3)加入适量NaOH溶液(1)(思维升华)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有什么现象?(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提示: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同温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②生成的NaHCO3的质量比消耗的Na2CO3的大(即消耗106 g Na2CO3生成168 g NaHCO3),即溶质增加。③反应消耗了水,即溶剂减少。可看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2)(情境应用)新在凉开水中放入白糖溶解,装入汽水瓶(不要太满),然后放入1.5克小苏打,最后放入同样重量的柠檬酸。这时瓶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应立即封好盖,放入冷水中,十几分钟后就可以喝了。瓶内会产生什么气体呢?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提示: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典例】有两试管分别装有Na2CO3和NaHCO3溶液,下列操作或判断正确的是( )方案操作判断A分别加入BaCl2溶液产生沉淀者为Na2CO3B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较剧烈者为Na2CO3C分别加入Ca(OH)2溶液产生沉淀者为Na2CO3D逐渐加入等浓度的盐酸立即产生气泡者为Na2CO3【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HCO的特殊性,既与酸又与碱反应;(2)注意碳酸根离子与酸反应的连续性,先生成HCO,再生成CO2。【解析】选A。Na2CO3+BaCl2===BaCO3↓+2NaCl,NaHCO3与BaCl2溶液不反应,能鉴别二者,故A正确;向Na2CO3中逐滴加入盐酸时,先无气体产生,当盐酸加入较多时,可产生气体,而向NaHCO3中加入同浓度盐酸,则迅速产生气体,产生气体较为剧烈的为碳酸氢钠,故B错误;Na2CO3与NaHCO3均与Ca(OH)2反应产生CaCO3沉淀,故C错误;向Na2CO3中逐滴加入盐酸时,先无气体产生,当盐酸加入较多时,可产生气体,而向NaHCO3中加入同浓度盐酸,则迅速产生气体,故D错误。【母题追问】(1)若将A项改为Ba(OH)2溶液,能否鉴别?NaOH呢?提示:鉴别Na2CO3和NaHCO3二者的溶液时,不能使用Ba(OH)2,其与二者反应都会产生沉淀,无法鉴别;也不能使用NaOH,虽然NaHCO3与它反应,但反应无明显现象,故也无法鉴别。(2)灭火原理是灭火时,铝盐水解产生氢离子,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为什么提供二氧化碳的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提示:碳酸钠与氢离子反应分步进行,产生气泡的速率慢,故选择碳酸氢钠。纯碱和小苏打都是白色晶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若要在家中将它们区分开来,下面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分别放在炒锅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残留物B.分别用干净铁丝蘸取样品在煤气炉的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C.将样品溶解,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D.在水杯中各盛相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白醋,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解析】选D。2NaHCO3Na2CO3+H2O+CO2↑,Na2CO3加热不分解,两者都有固体残留物,A不可行;Na2CO3和NaHCO3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火焰,B不可行;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均有白色沉淀CaCO3生成,C不可行;两水杯中均有气体CO2生成,但Na2CO3不如NaHCO3反应快,D正确。知识点二 依据图象特点判断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方法1.常见图象2.溶质成分的判断方法(1)若a=0(即图象从原点开始)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3(2)若V(Oa)=V(ab)(即Oa段与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相同)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3)若V(Oa)>V(ab)(即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大于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4)若V(Oa)<V(ab)(即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小于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HCO31.向NaOH、Na2CO3的混合物(NaOH、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x∶y=2∶1)中逐滴加入盐酸,画出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图。提示:发生反应依次为OH-+H+=== H2O,CO+H+===HCO,HCO+H+===CO2↑+H2O,各反应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之比为2∶1∶1。图象如图:2.向Na2CO3、NaHCO3的混合物(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m∶n=1∶1)中逐滴加入盐酸,画出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图。提示:发生反应依次为CO+H+===HCO, HCO+H+===CO2↑+H2O,反应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之比为1∶2。图象如图:【典例】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思维建模】解答有关“Na2CO3、NaHCO3与盐酸的反应”问题的思维流程如下:【解析】选C。溶液中含有0.01 mol NaOH和0.01 mol Na2CO3,滴加0.1 mol·L-1稀盐酸,先与0.01 mol OH-反应,消耗0.1 L稀盐酸,再与CO反应生成HCO又消耗0.1 L稀盐酸,此时仍无CO2气体生成,最后再需0.1 L稀盐酸将HCO全部转化成CO2,C项正确。【母题追问】(1)当气体达到最大值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提示:0.03 mol。溶液中含有0.01 mol NaOH和0.01 mol Na2CO3,由钠元素守恒可知,最后溶质n(NaCl)=0.01 mol+0.01 mol×2=0.03 mol。(2)向上题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其物质的量是多少?提示:NaHCO3 0.03 mol。向上题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所得溶液中溶质为NaHCO3,由钠元素守恒可知,最后溶质n(NaHCO3)=0.01 mol+0.01 mol×2=0.03 mol。将一定体积的CO2通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为了测定所得溶液的成分,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1的盐酸,所加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1)加入35 mL盐酸时,产生CO2的体积为(标准状况)________mL。(2)溶液中所含溶质及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象所示消耗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可知,该溶液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OA段H+先与OH-反应生成H2O,待OH-消耗完,H+再与CO反应生成HCO。AB段发生反应H++HCO===CO2↑+H2O,加入35 mL盐酸时,产生的n(CO2)=n(H+)=(35-25) mL×10-3 L·mL-1×1 mol·L-1=0.01 mol,则V(CO2)=22.4 L·mol-1×0.01 mol=0.224 L=224 mL。(2)由H++CO===HCO及H++HCO===CO2↑+H2O可知,n(CO)=(45-25) mL×10-3 L·mL-1×1 mol·L-1=0.02 mol,故OA段与H+反应的OH-为25 mL×10-3 L·mL-1×1 mol·L-1-0.02 mol=0.005 mol,即溶液中含NaOH 0.005 mol、Na2CO3 0.02 mol。答案:(1)224 (2)NaOH 0.005 mol、Na2CO3 0.02 mol知识点 碳酸钠含量的测定——沉淀法测定原理Na2CO3+BaCl2===BaCO3↓+2NaCl依据BaCO3沉淀的质量,确定Na2CO3的物质的量,进而确定纯碱中Na2CO3的含量实验操作先将m g纯碱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得BaCO3沉淀的质量为n g数据处理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106 g·mol-1= g则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00%=×100%1.(思维升华)能否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哪者更好?提示:能 BaCl2。C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可通过测定碳酸钙的质量测定碳酸钠的含量,但等量的碳酸钠生成碳酸钡的质量大于碳酸钙,测定时误差小,故用BaCl2溶液效果更好。2.(情境应用)下面是NaCl、NaH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结合侯氏制碱法回答下列问题:(1)碳酸氢钠溶解度曲线在大于60℃就“消失”了,请你解释一下“消失”的原因。提示:60摄氏度以上碳酸氢钠溶液不再稳定,会分解出二氧化碳。所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曲线只能画到60摄氏度。(2)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碳酸钠可能含有少量杂质碳酸氢钠,取61.4 g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64.35 g固体。求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提示:86.3%。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分别为x和y,由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Na2CO3~2NaCl106 117x NaHCO3~NaCl84 58.5y 则x+y=61.4 g,+=64.35 g,解得x=53 g,y=8.4 g。则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86.3%。【典例】Na2CO3纯度的分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B中盛有10.0 g的Na2CO3样品[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原容器中CO2含量可忽略不计,各装置内反应完全。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和药品还有Zn粒、稀H2SO4、CaCO3(s)、蒸馏水]。 (1)装置A锥形瓶内盛有________,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分液漏斗中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无装置C,实验结果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实验后,装置D的质量增加3.96 g,则该Na2CO3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明确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测定原理。(2)明确各个装置及试剂的作用。【解析】(1)装置A用于制取H2,用的药品是锌粒和稀硫酸,目的是把装置B产生的CO2都赶到装置D中被碱石灰吸收,使实验数据尽可能准确;装置B发生的是酸与Na2CO3生成CO2的反应,后面没有除杂装置,所以可用不挥发的稀硫酸。(2)装置C用来吸收CO2中的水蒸气,若无此装置,装置D中的碱石灰不仅会吸收CO2还会吸收水蒸气,使测得的CO2的量偏高,导致Na2CO3的含量偏高;装置E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对实验造成误差。(3)装置D的质量增加3.96 g,增加的质量为Na2CO3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根据转化关系如:Na2CO3 ~ CO2106 44m(Na2CO3) 3.96 g=,解得m(Na2CO3)=9.54 g,w(Na2CO3)=×100%=95.4%。答案:(1)Zn粒 生成H2推动装置B中的CO2气体,使装置B中的CO2气体全部被装置D中的碱石灰吸收 稀硫酸(2)偏高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CO2等气体进入装置D中,使装置D中碱石灰的质量增加(3)95.4%【规律方法】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测定提醒(1)可选择只使Na2CO3溶液转变生成沉淀的方法,此思路简单且容易操作。(2)可选择使Na2CO3和NaHCO3均生成沉淀的方法,此思路计算需用方程组,计算略微复杂。(3)可选择使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的方法,此思路可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也可以测气体的质量。此思路计算需用方程组,计算略微复杂。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碳酸钠质量分数不是100%,其中含有少量的碳酸氢钠,为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以下三个方案。方案1: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方案2: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经过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方案3: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以上方案可行的是________ 。【解析】方案1:根据“差量法”及方程式可求出NaHCO3的质量,从而求出Na2CO3的质量分数,此方案可行。方案2:由于二者都能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CO3沉淀,由Na2CO3→BaCO3,NaHCO3→BaCO3的转化关系,列方程组即可求出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此方案可行。方案3: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由于逸出气体中含有H2O(g),故无法求解,此方案不可行。答案:方案1和方案2三言两语话重点1.Na2CO3、NaHCO3三点差异:溶解性Na2CO3大于NaHCO3;热稳定性Na2CO3大于NaHCO3;NaHCO3与酸反应比Na2CO3更剧烈。2.Na2CO3、NaHCO3的鉴别四方法:①固体加热法。 ②加盐酸法。③加CaCl2溶液法。④测定等浓度溶液的pH法。1.为使以面粉为原料的面包松软可口,通常用碳酸氢钠作膨松剂,因为它①热稳定性差②增加甜味③产生二氧化碳④提供钠离子。其中合理的是(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选B。从题意中面包松软可口,作膨松剂可得出热稳定性差,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B正确。2.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与高中化学中的“焰色反应”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B.NaCl与Na2CO3在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C.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D.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均有颜色【解析】选B。只有钾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滤去黄色的光,避免钠的焰色反应对钾的焰色反应产生干扰,A项错误;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只要所含的金属元素相同,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的颜色都相同,NaCl与Na2CO3在灼烧时,火焰的颜色均为黄色,B项正确;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并不是所有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都有颜色,D项错误。3.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加入适量盐酸 B.加入NaOH溶液C.加热灼烧 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解析】选C。加入盐酸二者均参与反应,A项错误;加入NaOH溶液时不易控制加入量,容易引入新杂质NaOH,B项错误;加热灼烧时NaHCO3发生分解反应转化为Na2CO3,C项正确;配成溶液后通入CO2,Na2CO3将转化为NaHCO3,D项错误。4.下列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的溶解度:NaHCO3>Na2CO3B.热稳定性:NaHCO3<Na2CO3C.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率:NaHCO3<Na2CO3D.Na2CO3不能转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转化成Na2CO3【解析】选B。在水中的溶解度:NaHCO3<Na2CO3,NaHCO3与Na2CO3之间可以相互转化。5.(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B.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不相同D.分别向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加入Ca(OH)2溶液,只有Na2CO3溶液产生沉淀【解析】选C。CaCO3+H2O+CO2===Ca(HCO3)2,加入NaHCO3没有CaCO3沉淀生成,A项不正确;Na2CO3与HCl等物质的量时,发生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无CO2气体放出,B项不正确;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HCO3放出的CO2多,C项正确;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加入足量石灰水,分别发生反应:Ca2++OH-+HCO===CaCO3↓+H2O,Ca2++CO===CaCO3↓,两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D项不正确。 素养新思维 6.有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点燃酒精灯,加热盛有固体药品的部位。请结合实验现象,完成下面的填空。2个长柄V形玻璃臂左右并列固定(1)[实验现象]加热开始后,很快可以看到,盛有碳酸氢钠的长柄V形玻璃管内的石灰水________且固体附近的玻璃管内壁上附有大量的__________。(2)[实验结论]该实验现象充分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并且分解的产物有________。而盛有碳酸钠的长柄V形玻璃管里的石灰水________。【解析】加热开始后,很快可以看到,盛有碳酸氢钠的长柄V形玻璃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固体附近的玻璃管内壁上附有大量的小液滴;该实验现象充分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并且分解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而盛有碳酸钠的长柄V形玻璃管里的石灰水不变浑浊。答案:(1)变浑浊 小液滴 (2)二氧化碳和水 不变浑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9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理性质,制取及保存,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1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4页。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1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导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