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共1页。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语文年级/册六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四单元9.《竹石》难点名称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表层意思容易理解,诗人背后要表达的情感难理解。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难点教学方法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2.回顾学习方法。(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板块三 学习《竹石》1.自学,读懂《竹石》。(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课件出示: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预设: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生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4)指导朗读。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6)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7)熟读成诵。①指名读。②齐读。③练习背诵。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2)默写《竹石》。【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说说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讲一件。小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竹”之韵,歌吟君子之美,“竹”之姿,品鉴君子之形,“竹”之志,感怀君子之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竹石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整体感知诗歌,百节长青之竹,千古不变之人,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穿越千年,竹影随行,对比衬托,竹以言志,走进郑燮,人竹合一,古今竹石,文化传承,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