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及反思,共3页。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
难点名称
体会《阿长与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也就是说,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运用此种技法的时候,注意体会抑扬转化的“火候”有难度。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不饱满,也不得力。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介绍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一手法的特点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在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让学生切实体会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好处。
同时,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和精巧选材分不开,所以,有对学生进行了详略得当选材训练,并进行了拓展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本文很重要的写作手法是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是先表达对所要写的人和事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这种写法的好出事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是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影响。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先抑后扬的概念: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抑,即压抑、贬低;扬,即昂扬、抬高。即作者想要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褒扬处着墨,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两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褒扬的目的。“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也就是说,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3、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本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憎恶、讨厌”,我不大喜欢她。对她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我的情感变化:由不大喜欢—敬意---讨厌、憎恶—敬意、感激
从全文看,这里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同时为后文做铺垫,更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强化中心。
4、本文另一个重要的写法是详略得当。
详略得当,详略:详细和简略;得当:适当,恰当。指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妥当。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本文写长妈妈时略写了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元旦吃福橘、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故事、谋死了我的隐鼠等故事。详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推出了长妈妈的热情善良,对我的关心和对我成长的意义。全篇文章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活丰满。
5、定向突破
结合都德《最后一课》进行分析,体会选材中运用详略得当手法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拓展训练:学生习作《捡拾幸福》共六段
= 1 \* GB3 ①同学约我去踢球。
= 2 \* GB3 ②踢球后买冷饮喝。
= 3 \* GB3 ③感到头疼,用体温计量体温。
= 4 \* GB3 ④ 发烧了,妈妈叫我躺下休息,帮我盖被子。
= 5 \* GB3 ⑤妈妈为我煮粥,我看到妈妈忙出忙外的身影。
= 6 \* GB3 ⑥吃着香喷喷的粥,我感到幸福极了。
让学生判断六则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指导:文章中心是捡拾幸福,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6 \* GB3 ⑥三则材料符合主题,体现妈妈对我的关爱,我感到幸福,所以详写,所以,前三段略写。
小结
纵观《阿长与山海经》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大家感受到欲扬先抑写法的好处了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业布置,主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