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5 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5 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精品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从时间上显得花费较多,但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探索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感受分类的过程和方法,更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也更好地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分析: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由创造”。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如: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上《平均数》一课时,开场白就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很温馨,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在刚开始的拍球游戏中共同参与、公正执法,把学生的胆怯又渐渐的消除了;然后通过一些很好的激励、评价,把学生的状态完全调动起来了,因此后面的争论交流非常激烈,很有针对性,从而很好的让学生感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质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质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在很多的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质疑,往往是教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教师若有意留下“空档”,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能形成强大的探索动力。学生的质疑本身就说明了学生在思考,说明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或说对所学的知识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抓住这些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就能很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更深刻、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在《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为什么分数有真分数和假分数之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去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对我们后面教学带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都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激发学生敢于争论。
三、创设“生疑”情境,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言素质。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刚才的片段中,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分类方法,那么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字去检验,自然而然的就“生疑”,那就很容易的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争论的平台。通过争论,就暴露出分类的不合理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大家去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当然,争论、生疑的前提还必须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同学能很快的领悟你的意思。同时,你也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显然,这样的争论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论的兴趣
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教会学生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激发他们乐于争论的兴趣。
如本片段中分类方法的检验过程,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分类原则,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尤其对于数字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检验。但你的分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那就需要学生去辨证的看待问题,那就要结合我们分类的目的来进行理解,结合我们认知的需要来进行理解。通过学生辨证的思维,他就很容易理解其问题所在,从而更好的激发探索的兴趣、争论的兴趣。
如果争论中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实际上就懂得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在分类的过程中,就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个别和一般两个辩证的观点。数字较小、较少,那么学生的分类就能成立,也就是在个别中能满足。但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就必然会使某些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是普遍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争论,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思维就会大有启发,并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获奖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事先铺垫,体会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避免分类的无序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优秀教案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优质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