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展开灯笼
【学习目标】
1.借阅资料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勾画重点语句,品读赏析,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3.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勾画重点语句,品读赏析,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2.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新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
锵然( ) 褪色( ) 燎原( ) 熙熙然(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辉huáng____ 春xiāo____ 领yù_____ 垂珠联lóng____ 夜深星lán____
3.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
争讼:
恐吓:
斡旋:
怅惘:
熙熙然:
不甚了然:
燎原:
4.填空。
《灯笼》的作者是________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散文家、________家。
二、课堂探究。
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妙处?
2.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灯笼?灯笼中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深厚的思想感情?
三、优化训练。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
四、拓展延伸。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许多诗歌中都有关于灯笼的描写,例如: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而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新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2.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辉煌 春宵 领域 垂珠联珑 夜深星阑
3.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4.填空。
《灯笼》的作者是_吴伯萧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散文家、教育家。
二、课堂探究。
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妙处?
①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
②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
②挑着灯笼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③乡俗还愿挂红灯,为夜行人指路。
④元宵节观灯、猜灯谜。
⑤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传承着家族兴衰。
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灯笼?灯笼中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深厚的思想感情?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三、优化训练。
1.A
四、拓展延伸。
示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欧阳修
初中人教部编版灯笼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灯笼学案设计,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检查预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的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