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01
    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02
    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是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很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的问题。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
    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面表述不符合材料一“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3分)
    A.“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在接触外物的时候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B.“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我们说话时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不可曲解经义迎合世俗,否则就背离了真理。
    C.“爱真理,忠实地生活。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所谓“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D.“小说和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以假的形式说真话。”文学创作既需要虚构,也需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之间并不矛盾。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
    5.参加援助2020年武汉抗疫的杨医生,打算撰写一本自传性质的武汉抗疫回忆录。请结合这几则材料,给杨医生提三条写作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贩梦者
    石钟山
    林又在讲自己的梦。一位盲人演唱师傅带着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说书唱戏。一日,徒弟问师傅: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师傅应:等拉断第一百根琴弦时,眼睛就会看到光明。徒弟有了希望,随师傅奔走于一处又一处的演出场所,风里雨里,弦声伴随着他。后来师傅离开了他,他又有了自己的小徒弟,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标,他带着小徒弟一如师傅带着他在执念中拉琴。每拉断一根琴弦,便藏在一个树洞里,一根根被拉断的琴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他想象着那根弦一断,自己就可以见到光明了,他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终于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断了,然而,期盼中的光明并没有如约而至。他病倒了,因为心里那浩大的希望落空。在小徒弟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躲过了这一劫,他一下子明白了师傅的用意。他又一次带着小徒弟走街串巷时,小徒弟问他:师傅,我的眼睛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明呢?他学着师傅的口气说:当你拉断一百二十根琴弦时,自然会看到光明。小徒弟咧开嘴,笑着,心里已经亮了。他看不见小徒弟,但他知道小徒弟一定是这样的,亦如当年自己的样子。
    林讲完这个故事时,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着,仿佛自己做了一场梦,醒来盯着上方模糊的天棚,久久地思考着什么,却想不到尽头。不久,宿舍的人便陷入梦乡,各自寻找自己的梦境去了。他却并没有睡着,他还要想下一个故事,供明晚睡前给大家讲。
    此刻,他们已经是大四学生了,林讲了四年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像他刚讲完故事中那个徒弟一样,一根又一根琴弦拉断了,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只是贫困学生,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跑运输,车出了事故,再也没有回来,是爷爷靠拾垃圾把他养大,又供他上大学。为了减轻年迈爷爷的压力,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还贷款,他一有时间就出去打工。
    四年前刚入学时,住在下铺的赵姓同学一日晚上睡不着,动员大家讲故事,并许诺说:谁的故事讲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来。赵同学家境殷实,吃的用的,自然是全宿舍最好的。于是大家为了明天的包餐,都在搜肠刮肚地拼凑着故事,但好像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开始讲,不仅赵同学在他讲完后,很快进入梦乡,其他同学有的在他的故事还没讲完时,便酣然入梦了。赵同学从不食言,自己吃什么就让林吃什么。有肉有菜,有时还有水果或者酸奶什么的。
    林节省了一日三餐的钱,生活自然轻松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变才好,不然他觉得对不起赵同学的一日三餐。每天在同学入睡时,他自己却不能入睡,还要想着明晚的故事。
    一日,赵同学认真地凝视着他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他沉吟一下,答:我讲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梦。赵同学哑然,同学们亦哑然。在同学眼里,他便神秘起来,他每日的梦有头有尾,还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是什么人才能做的梦呀。他们的梦往往有头无尾,早晨睁开眼睛,梦境早忘光了。他在众同学神秘又羡慕的目光中度过了四年。在这四年中,宿舍其他五个人,都享受了他的“梦”,也有别的同学轮流请他吃一日三餐。赵同学并不争抢,没有别的同学主动请他时,自己才会出现。
    一晃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赵同学留校做学术研究,林在家乡的省城联系到一家单位。临别时,林想到赵同学每日的三餐,不禁眼睛湿润,感动地说:我吃了你这些年的饭,感谢你的照顾。两个同窗好友在用力拥抱中分别。
    几年后,林突然接到赵同学的电话,说要到他所居住的省城出差。两人约好相见,地点是他定的。还没到约定时间,他就站在饭店门口张望了。饭店是五星级的,赵同学见到他吃了一惊,望着他身后的饭店责备道:怎么定在这了?咱们是老同学,就是叙叙旧,何必这么破费。他不说什么,引领着老同学往里走。
    偌大的包间就他们俩,菜品在任何人眼里都称得上奢侈,酒也是顶级的。赵同学扫了一眼酒桌上的菜品,正色道:今晚我请你。林说,老同学,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答谢你,是你让我大学有饭吃。说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赵同学凝视着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听你的故事也能睡着,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顿饭能换来的。
    一晚上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老同学,我永远记着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谢你让我讲故事。赵同学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为什么把研究所的工作辞了,现在靠什么生活?他听了淡然一笑:我现在是个贩梦者。赵同学似乎不解,怔怔地望他。他忙解释道:我现在是个网络作家,每天在网上写故事,他的签名就叫“贩梦者”。他推开老同学,认真地鞠了一躬道:感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贩梦者。
    那晚两人走在街上,林又想起多年前讲的故事:老同学还记得当年那个拉断一百根琴弦的徒弟么?赵望着天空悠长地说:当然记得,人得有梦才美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弟”最终没有见到光明,但仍学师傅的样子开导自己的小徒弟,说明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B.林在大学讲故事时常新求变,引人入胜,一是为了回报赵同学的善意,二是为了在同学们面前保持神秘感。
    C.赵同学享受了林的“梦”,但不与其他同学争抢“请他吃一日三餐”,目的是不让他察觉到这是有意的救助。
    D.林在高端酒店定制奢侈的佳肴,提前站在门口等候,可以看出他急切希望在赵同学面前展示今非昔比的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开头所讲的故事意味深长,小说这样写既能点明题目中的“贩梦”之意,又能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
    B.小说借听故事人的反应,如“沉默着”“盯着上方模糊的天棚”等语句,突出了林的故事能触动人心。
    C.小说插叙林的贫困生身份和家庭现状,是为了补充交代上文他每天晚上想方设法给舍友讲故事的缘由。
    D.文中前后两次出现赵同学“凝视”林的细节,虽然场景并不相同,但其表现的人物心理却是相近的。
    8.结合小说内容,探析标题“贩梦者”的意蕴。(4分)
    9.有人认为小说删掉最后一段效果会更好,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倪元璐,浙江绍兴上虞人。公少即颖异绝伦,弱冠举于乡。天启二年成进士,才名噪天下。与少詹黄公道周,并出韩太史日缵门下,一时推为双璧。寻授编修。时魏珰①用事,公乡人多贵显者,公无所附丽。媚珰者,方请建祠国学,与先圣并列。公奉命典江右试,独以“皓皓乎不可尚已②”命题,同事为公咋舌,海内以此重公。崇祯辛未,同考礼闱典武试。公上疏制实八策、制虚八策,讥切朝政,皆深中政府膏肓,帝不能容。后刘孔昭以私憾,借封典事劾公,铨司承望风旨,协力下石,公遂罢归。壬午北边告警,流寇掠于中原,上思公才乃以兵部侍郎兼学士召及陛见公条贼情边事甚悉称旨仍命具本以闻又为边防用间一疏上皆嘉纳 癸未冬,逆贼破秦,公奏贼既入秦,则图贼不在秦而在晋。晋有备而后进可攻、退可守,请蠲沿河租税,取其半以资防御,汰冗兵,厚死士。上嘉纳之,未及用,贼寻陷山西。三月丁未,京师陷,公纱帻绛衣③,北向拜阙曰:“身为大臣,不能保国,臣之罪也。”又南向再拜,遥辞母太夫人,旋易便服,至书斋索酒,招二友为别于汉寿亭侯像前。献像三爵,亦自浮满,尽三大白。所亲皆劝公效文丞相权忍耻,出外举兵,再图匡复。公怒指寿亭侯像曰:“使吾生存,有何面目对此君?”乃题案曰:“南都尚可为,死吾分也。慎勿衣衾,以志吾痛。”因谓家人曰:“即欲殓,必俟大行殓,方收吾尸。”于是步出,至厅事南面坐,乃投缳。是午有贼骑突入,问公安在,则陈尸于堂矣,乃愕然驰去。顷之,有伪职王方弼者颁示,且传令箭至寓曰:“忠义之门,勿行骚扰。”由此家人获安。公子会覃,不忍违遗命,乃俟先帝殓,始合棺,贼无不太息称忠臣者。南都赠公以太保,谥文正,祀旌忠祠。
    【注】①魏珰:指魏忠贤。珰,代指宦官。②皓皓乎不可尚已: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意为光明高洁无可比拟。③纱帻绛衣:指官帽官服。
    (选自《明季北略•倪元璐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思公才/乃以兵部侍郎兼学士召/及陛见/公条贼情边事/甚悉称旨/仍命具本以闻/又为边防用间/一疏上皆嘉纳/
    B.上思公才/乃以兵部侍郎兼学士召/及陛见公/条贼情边事甚悉/称旨/仍命具本以闻/又为边防用间/一疏上皆嘉纳/
    C.上思公才/乃以兵部侍郎兼学士召/及陛见/公条贼情边事甚悉/称旨/仍命具本以闻/又为边防用间一疏/上皆嘉纳/
    D.上思公才/乃以兵部侍郎兼学士召及/陛见公/条贼情边事/甚悉称旨/仍命具本以闻/又为边防用间一疏/上皆嘉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闱,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因乡试由礼部主持,故有此称。
    B.铨司,是主管选授官职的官署。“司”与“有司”中的“司”同义。
    C.拜阙,即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文中人物借此表达对皇帝的尊敬。
    D.大行,指皇帝刚刚去世,取一去不返之意;也指皇帝死后停棺待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倪元璐年少时就聪慧过人,成年后先后做了举人,考中进士,以才气名闻天下,被当时的人推许为“双璧”之一。
    B.有人为巴结权贵请求在国子监为魏忠贤立生祠,倪元璐借考题予以嘲讽,赢得共事官员和天下人的一致敬重。
    C.倪元璐的制实八策、制虚八策切中时弊,但也触怒了皇上,再加上刘孔昭的弹劾和铨司的落井下石,他最终被免职。
    D.叛贼攻破秦地后,倪元璐上书认为对付叛贼的关键是在晋地加强防备,并提出了减免租税、淘汰冗兵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魏珰用事,公乡人多贵显者,公无所附丽。
    (2)上嘉纳之,未及用,贼寻陷山西。
    14.倪元璐死后,叛贼不去骚扰他的家人,还称赞他是忠臣,请概括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①
    杜甫
    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
    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
    九日五首(其三)②
    杜甫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的长安。郑广文,作者友人,才学卓越而屈居下僚。司业,国子监官职名。②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夔州,这时吐蕃入寇,兵乱四起,政局动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广文为人落魄、放达,他常把马系在厅堂前的台阶下,喝醉了酒就骑马归去,因此难免被考勤的官长责骂。
    B.郑广文才名已传扬四十年,却还贫穷到天寒时客座无毡,是因为他要接济像苏司业这样向他寻求帮助的朋友。
    C.“香泛泛”“醉纷纷”运用叠词,写出了当年与朋友一起游憩、宴饮的轻松惬意,表现了对那时快乐生活的留恋。
    D.“西北有孤云”写漂泊无依的诗人眺望西北,不见亲友,只能看到孤云一片,以景语作结,表达了世乱人非之慨。
    16.两首诗都“悲欣交集”,但基调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阐释。(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如果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2)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事沧桑的感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这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也是这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90年代的一个春天,我第一次去菏泽看牡丹。进园看花的人______,硕大的花朵______,场面壮观,让人震撼。从那以后,牡丹园成了我和同学们的好去处,园内每处景点,我都能______。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晚上看牡丹。远离白日的喧嚣,它们在夜色中卸去浓妆,舒展筋骨,交流谈心,我仿佛听懂了它们跨越千年的咏叹与告白。
    久居菏泽,我发现牡丹看似娇艳柔美,其实也有历经严寒的风骨。盛开前,牡丹要忍受三十多天零度以下的低温,花才能开好。一旦开花,它就开到极致,哪怕养分耗尽也______。如今,经过花农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牡丹变得浑身是宝,“牡丹产业”也被拓展到医药、食品等诸多领域。知之愈多,爱之弥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熙熙攘攘 花团锦簇 耳熟能详 在所不惜
    B.纷至沓来 花团锦簇 如数家珍 义不容辞
    C.纷至沓来 争奇斗妍 耳熟能详 义不容辞
    D.熙熙攘攘 争奇斗妍 如数家珍 在所不惜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手脚瘦得像卢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
    D.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雅典阿果拉广场上,孔子与苏格拉底跨越千年,在此形神相遇。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向世人讲述中国和希腊之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全人类共同的圣哲,都生活于社会剧变之际。在历史巨轮的轰然转向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心怀崇高的使命意识,___①___,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他们终生恪守自己的原则,践行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孔子用“仁”的原则,使共同体成员看到了秩序生活的理想和希望;___②___,鼓舞共同体成员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仁”和“德性”的提出,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洞悉了人类命运一体性之应然与必然,不仅影响了当世,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右图就是放置在雅典阿果拉广场的青铜组雕作品。如果为其命名为“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_____”,请从“交流”“碰撞”“对话”三个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到横线处,将作品名补充完整,并说明选择的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者去采访几位赛车手:“作为最会开车的人,你们认为一辆车上的哪个部件最重要?”
    车手甲:“当然是发动机最重要。车没有强劲的动力怎么能跑快?”
    车手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方向盘。方向错了,车跑得再快也没用。”
    车手丙:“他俩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车刹。一辆车只有绝对保证能随时停下来,避免碰撞、倾覆等致命危险,才能让车放心驰骋,一往无前。”
    甲、乙两位车手想了想,一致表示赞同丙的观点。
    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纳博科夫的论述围绕文字的担当性从原因、内容及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没有触及担当多少的问题)
    2.A(B项,“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D项,颠倒了前后两者的关系)
    3.D(D项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4.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4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要坚持真实性,做到所写内容与自己抗疫的亲身经历一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要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用文字展现自己及大众的抗疫精神,激发国民的抗疫斗志。③真诚面对读者的同时,对抗疫时的复杂情绪慎重地辨别、选择和取舍。(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不结合材料内容和题目提供的具体语境最多得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A表明的是对生活存有希望,并且向他人传递希望,不是过程与结果的问题;B“保持神秘感”错,文中说同学们感到神秘的是他讲的“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梦”;D林的行为是为了表明他对赵同学多年救助的感激)
    7.D(两个细节所体现的人物心理并不相近,前者是赵同学对林有这么多故事的疑惑,后者是对林讲故事能力的认可)
    8.①“贩梦者”指林在大学期间是讲故事的人,他讲述的故事就是他的梦;②也指林现在是写故事的网络作家,他的签名就是“贩梦者”;③还指所有面对困境不放弃希望和追求,心中永怀梦想的人们。(4分,第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答案一:不赞同。①最后一段内容与小说开头所讲故事相照应,使得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圆满;②两个人物的言行丰富了林这一人物形象,他不屈服命运,始终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③通过人物对话凸显了小说主旨,即人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永怀梦想,努力让生命变得更美好。(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赞同。①文章写到林成为贩梦者,人物结局已经交代清楚,无须再画蛇添足。②删掉尾段后,突出了林感恩的话语,与标题相呼应,结构上更合理。③文章戛然而止,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上思公才,乃以兵部侍郎兼学士召。及陛见,公条贼情边事甚悉。称旨,仍命具本以闻。又为边防用间一疏,上皆嘉纳)
    11.A(“乡试”错,应为会试)
    12.B(共事的官员是惊惧交加,而不是尊重)
    13.(1)当时魏忠贤掌权,倪元璐有很多权贵显要的同乡,但他没有攀附他们任何人。(4分,“用事”“贵显”“附丽”各1分,句意1分)
    (2)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叛贼不久就攻陷了山西。(4分,“嘉纳”“用”“寻”各1分,句意1分)
    14.①在国难面前,他不隐忍苟活,为国殉节。②家人遵照他的遗言,在先帝入殓后才为他合棺。(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答两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倪元璐,浙江绍兴上虞人。他年少时就聪慧过人无与伦比,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才能名闻天下,和少詹黄道周一起出自太史韩日缵门下,当时的人推许他们为“双璧”。不久被被授予编修一职。当时魏忠贤掌权,倪元璐有很多高贵显要的老乡,他没有攀附他们任何人。讨好魏忠贤的人,正请求在国子监为魏建立生祠,与孔子比肩,他奉命主持江右考试,单单以“皓皓乎不可尚已”出题对此予以嘲讽。共事的人又惊又怕,天下的人因为这件事推崇他。崇祯辛未年,作为会试同考官主持武科考试。他呈上制实八策、制虚八策的奏疏,劝谏朝廷政事,都深入切中朝廷的要害,皇上不能容忍他。后来刘孔昭因为私人恩怨,借用册封他家属荣典的事情弹劾他,主管选授官职的官吏迎合君主的旨意,协同助力加以陷害,他于是被罢免归家。壬午年北边边境报告发生紧急情况,流窜的盗匪在中原劫掠,皇上想起他的才能,于是用兵部侍郎兼学士的身份召见。等到在宫殿里见到皇上,他非常详尽地陈述盗贼情势边防事务。他的见解很符合皇上的心意,又让他写出奏本来上报朝廷。他又写出一个边防使用离间计的奏疏,皇上都赞许并采纳。癸未年冬天,叛贼攻破秦地,他上奏认为,叛贼已经进入秦地,那么图谋抗击叛贼的关键不在秦地而在晋地。晋地做好防备然后进可攻、退可守,请免除沿河两岸百姓的租税,取出其中的一半来资助防御工程,淘汰多余的士兵,优待敢死的勇士。皇上赞许并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没有来得及实施,不多久叛贼攻陷了山西。三月丁未日,京城沦陷,他穿戴好官帽官服,面向北方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说:“身为大臣,不能保卫国家,这是我的罪过。”又面向南方拜了两次,远远地辞别母亲。不久他换上便衣,到书斋找到酒,招来两个朋友在关羽像前告别。他对着画像献上三杯酒,又自己斟满,喝干三大杯。亲近的人都劝慰他效仿文天祥暂且忍受耻辱,出京起兵,再图谋挽救国家。他生气地指着关羽画像说:“假使让我活着,有什么面目面对他呢?”他于是在案几上写道:“南京还可守卫,死是我的职分。我死后千万不要为我穿衣盖被,用来表明我的哀痛。”接着又对家人说:即使要为我入殓,也一定等到皇上去世入殓后,才收殓我的尸体。于是他步行出门,到厅堂面南而坐,自缢而死。这天中午有叛贼骑兵突然闯入,询问他在何处,于是看到了在厅堂陈列着他的尸体,吃惊地骑马离去。不久,有个在敌人那边担任职务的叫王方弼的人颁布告示,并且传递令旗到他的寓所说:“这是忠义之士的家门,不要进行骚扰。”因此他的家人获得保全。他的儿子倪会覃不忍心违逆父亲的遗言,就等到先帝入殓后,才为他合上棺材,贼人没有叹息着称赞他是忠臣的。南京追赠他太保一职,谥号文正,在旌忠祠中祭祀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应为苏司业接济郑广文)
    16.①前诗悲中有欣,基调是欣。诗人为郑广文才学卓越却贫寒潦倒而悲,又为他的放达洒脱以及得到朋友接济而欣。全诗洋溢着不以困厄为意的戏谑和朋友之间相互投契的温情。②后诗欣中有悲,基调是悲。诗人因回忆从前与友人歌酒游乐的生活而欣,又为快乐不再、现实残酷而悲。全诗充满追忆往昔的惆怅和自身孤独无依的伤感。(6分,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尘满面 鬓如霜(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D(“熙熙攘攘”与“纷至沓来”都形容人多,前者重在状态,后者重在过程,据语境以前者为好;“花团锦簇”与“争奇斗妍”都形容鲜花盛开,前者与“花朵”不搭配;“耳熟能详”与“如数家珍”都形容非常熟悉,前者重在从别处听来,后者重在讲给别人听,据语境以后者为好;“义不容辞”与“在所不惜”都有不推托、不吝惜的意思,前者强调从道义上不能推辞,与语境不合)
    19.A(B项与文中引号都表示所引内容是特定称谓。A项是标示出来予以强调,C项表示引用他人原话,D项表示所引内容有特殊含义)
    20.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牡丹花人格化,赋予千年牡丹花能感知世事、阅历人间的知觉,②展现了牡丹花夜间怒放、摇曳多姿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5分,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①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 ②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
    22.对话。①“对话”是面对面的交流,具有情景感、现场感,更能形象地能表现两位圣哲的睿智与哲思,“交流”则比较抽象;②“对话”暗喻着中希两国文明互鉴、共同发展有相似的基础,体现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碰撞”则突出冲突。(5分,选择正确得1分,答出理由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不与另外两个词语比较不扣分。如选择其他两个词语最多给2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略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教研室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高二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2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六联简要分析,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