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192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192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192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1927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1927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1927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
展开地 理
(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共4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是一位游客到北极圈内某地旅游,在午夜时分拍摄的太阳贴近地平线景观图片。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游客拍摄该图片时,此地( )
A.一年只能拍到一次 B.可能刚进入极昼期
C.地方时为22时 D.出现了极光现象
2.午夜过后2小时,该地太阳位于( )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
【答案】1.B 2.C
【解析】1.极圈内任何一地的极昼期均是从午夜太阳高度0°开始,图中午夜太阳贴近地平线,可能为极昼的第一天或极昼快结束时,地方时为24时,B正确,C错误。极光主要在黑夜可见,极昼期难以出现极光现象,D错误;极圈上该极昼现象一年只有一天,但极圈以内地区一年有两天,A错误。故选B。
2.午夜时,太阳最低,太阳应在正北方向,午夜后太阳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地方时2时太阳还没有升至正东方向,所以地方时2时时,太阳位于当地的东北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既有河槽,又有宽阔的河滩,河道呈现上宽下窄、游荡弯曲的特点。黄河滩区指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广阔的滩地区域,其不仅担负着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大使命,还是180万常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滩区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图为黄河下游某河段河槽、河滩、大堤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4题。
3.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游荡弯曲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是( )
A.侧蚀和下蚀B.侧蚀和堆积C.下蚀和堆积D.搬运和堆积
4.为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下游滩区应( )
A.沿河槽筑新堤,保障滩区安全B.疏浚河槽,解除洪水漫滩风险
C.移民迁并结合,减少滩区人口D.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入
【答案】3.B 4.C
【解析】3.黄河下游河道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下蚀作用不明显,其中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游荡弯曲,B正确。下蚀一般出现在河流上游,形成V型谷或瀑布,AC错误;河流搬运和堆积一般形成冲积-洪积平原,D错误。故选B。
4.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已经形成地上悬河,沿河槽筑新堤会在新堤内形成新的悬河,加大滩区安全风险,A错误;疏浚河槽可以减轻小流量洪水漫滩风险,但对大流量洪水的泄洪作用有限,而且工程量大,治标不治本,B错误;滩区洪水风险大,生态脆弱,应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不宜大力发展各类产业,移民搬迁和集中迁并可以改变滩区人口散乱局面,利于减少滩区占用和恢复滩区生态,促进滩区高质量发展,C正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入不加限制,极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D错误。故选C。
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5-6题。
5.此季节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其原因是( )
A.中纬西风向南快速移动B.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陆D.北方冷空气快速向北退缩
6.图示高空西风( )
A.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B.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C.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南侧是副极地低压
【答案】5.C 6.A
【解析】5.由材料“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上形成强低压,高空形成强高压,海洋上近地面形成强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西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登陆,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持续高温天气,C正确;中纬西风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向北快速移动,我国北方形成强降水,A错误;南海热带气旋影响不到江西和湖北地区,并且热带气旋影响下降水多,B错误;北方冷暖空气相遇,形成强降水天气,D错误。故选C。
6.图示高空西风为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流,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A正确;南北移动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结果,B错误;高空的风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错误;南侧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错误。故选A。
海水透明度是表示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影响透明度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光学性质、水中的悬浮物质等,下图为局部海域6月和10月等透明度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透明度线与等深线的分布比较接近B.夏季渤海海域透明度低于秋季
C.夏季东海近岸与外海透明度差异较大D.近岸海区较外海的能见程度好
8.10月份甲地形成向外海突出的“水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B.地表径流C.海底地形D.人类活动
【答案】7.A 8.B
【解析】7.读图可知,等透明度线数值由近岸海区向外海逐渐升高,等深线数值也是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大,二者分布比较接近,A正确;夏季渤海海域透明度数值高于秋季,夏季透明度高于秋季,B错误;夏季东海近岸与外海等透明度线分布稀疏,透明度差异较小,C错误;近岸海区较外海的透明度要低,能见程度较差,D错误。故选A。
8.10月份甲地形成向外海突出的水舌,等透明度线凸向高值,透明度低。此时长江水量大,向海洋注入水量大,并带来大量泥沙和陆地营养盐类,使河口处向外透明度降低。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表径流,B正确;突出方向与洋流流向不一致,不是洋流因素,A错误;海底地形不存在季节变化,人类活动季节变化也小不是影响等值线季节变化的因素,CD错误。故选B。
某山地中部土地利用类型垂直结构(如下图所示)与该山地自然垂直带谱的结构基本一致。山地南坡的农田部分地区出现亚热带森林。近40年来,该山地裸地分布范围扩大,向高海拔方向发展。据此完成下面9-11题。
9.图中所示的山地( )
A.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一致B.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南坡分布海拔较高
C.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因季节而变化D.南北坡土地利用类型垂直带谱差异明显
10.该山地南坡基带是( )
A.热带季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近40年来,裸地分布范围向高海拔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减少B.草甸退化C.全球变暖D.森林破坏
【答案】9.D 10.B 11.C
【解析】9.据图可知,该山地南坡土地覆被类型完整多样,北坡相对简单,南北坡之间的土地覆被垂直带谱差异明显,D正确;由于该山地土地利用类型垂直结构与自然垂直带谱的结构基本一致,山地土地利用垂直带谱为南六北四式,因此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差异明显,A错误;对同类型的土地而言,南坡较北坡分布高程低、幅度宽,B错误;土地利用类型的界线并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错误。故选D。
10.材料中提到“山地南坡的农田部分地区出现亚热带森林”可知,该山地南坡基带可能为亚热带植被,AC错误。农田范围较大,说明当地水热条件较好,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带为主,B正确。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夏季高温少雨的地中海气候地区,D错误。所以选B。
11.据图可知,裸地以上是冰雪带,以下是草地,D错误;裸地分布范围增大,向高海拔方向发展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而形成新的裸地区域,向下发展主要是由于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而造成的,与降水关系不大,AB错误,C正确。故选C。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在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能的共同驱动下,地层会发生塑性变形或变位,以及侵蚀破坏。下图为某地地表地层分布简图。据此完成下面12-13题。
12.沿MN一线的地质剖面图最可能是( )
A.B.
C.D.
13.该地的地层侵蚀面形成于( )
A.D之前,C之后B.C之后,G之前
C.D之前,E之后D.D之后,C之前
【答案】12.B 13.D
【解析】12.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N海拔高于M。沿MN一线的地质剖面图经过ABCEFGH等地层,未经过D层,因此AD错误。A-H岩层逐渐变老,沿图中地层侵蚀面、从D往右上方和左下方岩层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侧老,D部位应该是向斜,岩层应该是向下弯曲,B正确,C错误。故选B。
13.从图中看,侵蚀面位于褶皱和C岩层之间,侵蚀面使得DEFGH不完整,可判断出侵蚀面形成晚于褶皱;侵蚀面对C影响不大,侵蚀面应该早于C岩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我国城乡劳动人口增量百分比变化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14-15题。
14.下列关于城市劳动人口数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2—2026年,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多于城市
B.2002—2026年,城市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2032年我国城市劳动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从2032年开始,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15.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可能造成影响最明显的是( )
A.我国粮食产量B.城市服务业C.农民工工资D.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14.C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2002-2026年间,农村劳动人口增量为负数,无法判断其数量是否多于城市,A错误;2002-2026年,城市劳动人口增量为正值,说明城市劳动人口不断增加,B错误;我国城市劳动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应该是其增量逐渐降为0的时候,故2032年我国城市劳动人口数量最大值,C正确;2028年开始,我国城乡劳动人口增量均为负数,故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D错误。故选C。
15.读图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劳动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C正确;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因此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不大,A错误;我国城市积极发展服务业,农村劳动力减少不会影响城市服务业,B错误;农村劳动力减少对逆城市化现象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豫南处于大别山区的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中风景秀丽,林壑幽美,山外浅山嶙嶙,稻田层层叠叠。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两大因素的影响,豫南形成了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类村落。下图为豫南四楼湾村的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16-17题。
16.豫南形成四种不同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较大B.文化层次多元
C.分布格局复杂D.洪涝灾害频繁
17.与团块型村落相比,豫南带型村落( )
A.防御功能显著B.沿等高线排列分布
C.公共空间形态单一D.建筑相互联系紧密
【答案】16.A 17.C
【解析】16.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形起伏多变,当地传统村落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村落主体沿着山水体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产生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 A对;豫南地区兼具南北方文化,文化层次多元化会影响建筑物的风格,但是该地村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条件影响,B错;聚落的分布格局与聚落的空间形态都是受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C错;该地地处山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D错。故选A。
17.团块型村落防御功能显著,建筑相互联系紧密,A错、D错;团块型村落一般分布在地形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区,而带型村落一般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山谷的走向与等高线垂直,B错;带型村落整体形态沿着山水体势呈条带状分布,民居建筑的组合关系比较规整,公共空间的形态关系比较单一,整个传统村落的向心性较弱,通常有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好,C对。故选C。
迷迭香是重要的香料灌木,原产于欧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叶革质,较耐旱。摩洛哥沿海地区是高品质迷迭香的产地,干旱季节这里的迷迭香可以依靠水汽的凝结物生长。摩洛哥农户在春夏更迭之际,一边游牧,一边采收迷迭香。下图示意摩洛哥优质迷迭香产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18-19题
18.干旱季节,摩洛哥的迷迭香可以依靠水汽的凝结物生长,影响此地水汽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C.纬度D.低纬信风
19.当地农户采用游牧方式采收迷迭香,反映出迷选香( )
A.产品附加值低B.分布集中
C.自然产量较低D.不耐储存
【答案】18.B 19.C
【解析】18.摩洛哥的水汽凝结主要依靠加纳利寒流,B正确。当地地形平缓,无高大山体形成地形雨,A错误。北纬30度的纬度降水量并不丰富,C错误。低纬信风影响纬度较低,不影响该区域,D错误。所以选B。
19.迷迭香自然产量低且分布分散,因此采用游牧方式采收,C正确,B错误。迷迭香产品附加值高,可创造丰厚利益,A错误。叶子革质,耐旱,易储存,D错误。所以选C。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羊毛生产和出口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0年11月15日签署后,产自澳大利亚的羊毛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在中国织成布料后再免税出口到泰国制成成衣,毛纺织成衣再出口到国际市场(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20-21题。
20.《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后,协议国家内的毛纺织服装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主要是因为( )
A.运输成本降低B.劳动力成本降低C.关税成本降低D.产品附加值提高
21.材料中的国家形成毛衣产业链分工是基于( )
A.澳大利亚工业发达 B.泰国有高水平工人
C.中国有完善产业链 D.东南亚是主要市场
【答案】20.C 21.C
【解析】20.根据材料“产自澳大利亚的羊毛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在中国织成布料后再免税出口到泰国制成成衣,毛纺织成衣再出口到国际市场”可知,RCEP签署后,最大的差别在于关税降低,C正确;运输成本没有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没有降低,也没有提升产品附加值。ABD错误。故选C。
21.这三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条上分工的背景是其地理条件的差异。中国进行规模化的布匹生产在于产业链完善,C正确;澳大利亚主要是羊毛出口,原料充足,A错误;泰国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较低,B错误;出口到的是国际市场,D错误。故选C。
妈湾跨海通道工程位于深圳市南山半岛西部,起于妈湾大道与月亮湾大道立交,止于沿江高速大铲湾立交。妈湾跨海通道路线全长约8.05km,其地下道路规划为城市快速路,是深圳市第一条大直径深埋跨海隧道,将承担南山港区疏港功能。该工程于2019年2月13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23年底完工。下图示意妈湾跨海通道隧道位置。据此完成下面22-23题。
22.妈湾跨海通道采用隧道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小台风造成的威胁B.降低工程建设的难度
C.保障港区货船的通航D.缩短工程建设的工期
23.妈湾跨海通道通车后( )
A.提高区域核心城市等级B.加剧区域港区相互竞争
C.导致港区经济严重衰退D.增强港口向外运输能力
【答案】22.C 23.D
【解析】22.根据材料信息“其地下道路规划为城市快速路,是深圳市第一条大直径深埋跨海隧道,将承担南山港区疏港功能”可知,跨海通道采用隧道工程,承担南山港区疏港功能,保障港区货船的通航,C正确。减小台风造成的威胁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跨海通道采用隧道工程,工程建设的难度大,建设的工期长,并不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的难度和缩短工程建设的工期,BD错。故选C。
23.结合上题分析,妈湾跨海通道通车后,保障港区货船的通航,有利于增强港口向外运输能力,D正确。对提高核心城市等级的影响不大,A错。湾跨海通道通车后,区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分工合作,促进港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会加剧区域港区相互竞争,BC错。故选D。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2021年12月3日,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沿线地质结构复杂,修建难度极大,共建有167座隧道,301座桥梁,整段线路的桥梁和隧道比例高达87.3%。
材料二:老挝是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较薄弱。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新城区,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
(1)列举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优势。(6分)
(2)说明中老铁路施工难度大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野象谷站一端是勐养隧道,另一端是西双版纳隧道。勐养隧道全长13.5公里,在隧道建设中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是直接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施工均在地下。
(3)简述勐养隧道选择从地下穿过的原因。(2分)
【答案】(1)位于新城区发展潜力巨大;自然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2)山高谷深,夏季暴雨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沿途河流纵横,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增加建设成本和难度;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质条件不稳定;植被茂密,多蛇虫鼠蚁、野生动物,影响施工安全等。
(3)减少对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影响亚洲野象的正常活动。
【解析】(1)由材料“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新城区”可知,位于新城区发展潜力巨大;由图可知,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由材料“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可知,有政策支持;由材料“老挝是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较薄弱”可知,发展水平低,开发程度低,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2)读图可知,图示区域是我国横断山脉的延伸,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夏季暴雨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位于板块交界处,中老铁路沿线地质结构复杂。沿途河流纵横,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增加建设成本和难度;由材料“修建难度极大,共建有167座隧道,301座桥梁,整段线路的桥梁和隧道比例高达87.3%。”可知,桥隧比例高,成本高,难度大。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质条件不稳定;主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多蛇虫鼠蚁、野生动物,影响施工安全等。
(3)由材料“勐养隧道全长13.5公里,在隧道建设中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是直接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施工均在地下”可知,下穿地下,增加施工难度,因此主要是为了减少对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影响亚洲野象的正常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海水温差越大,发电效率越高。图a为太平洋沿某条经线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图;图b为该经线上甲、乙、丙三处海城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图;图c为海水温差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1)描述太平洋海水温度垂直(随深度)变化特点。(4分)
(2)根据海水温差发电原理,指出甲、乙、丙三处海域最适宜海水温差发电的地点,并说明理由。(4分)
(3)试评价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缺点。(10分)
【答案】(1)垂直变化特点:随深度增加,水温降低;水深1000米以下(或一定深度下),水温变化小。
(2)甲处。甲处表层海水温度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差大,发电效率高。
(3)优点:海水温差发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发电量较稳定。缺点: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
【解析】(1)读图,根据图a和图b判断,甲在赤道到北纬10度之间,低纬度地区,表层水温为25℃左右,乙地位于北纬30度附近,表层水温为20℃左右;丙大致位于北纬40度到50度之间,表层水温大约为10℃左右。由此可知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特点是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根据图b判断,太平洋水温垂直变化特点是随深度增加,水温降低。在1千米水深以下,水温变化小。纬度越高表层和深层水温差越小。
(2)根据图b,甲表层水温大约25℃左右,乙表层水温为20℃左右,丙表层水温大约为10℃左右。在1千米水深处,三处水温相差不大,都大约在5℃左右。结合材料“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海水温差越大,发电效率越高”可知,因此甲处表层海水温度最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差最大,发电效率高,最适宜海水温差发电。
(3)根据材料“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并结合图c可知,海水温差发电利用了表层暖水通过暖水泵进一步暖化后,通过蒸发器后形成氨蒸汽,氨蒸汽推动涡轮机发电,氨蒸汽被冷海水重新凝结成液态氨再循环利用,期间不产生废弃物,海水温差发电淸洁无污染,且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稳定。 缺点是海水温差发电需要特殊装置,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海水温差发电的能量密度小,能源转换效率低。而且海水温差存在地区差异,在较高纬度地区,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小,发电效率低。海水温差发电适用的纬度范围较小。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历史悠久的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灌渠之间。川西林盘不仅构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田园景观,亦是川西农耕文化的结晶,形如田间绿岛、随田散布,单个林盘(如图一)由林木、宅院围合而成,成为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
成都市郫都区是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核心区,现存林盘数量多。但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传统林盘不断遭受破坏,数量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图三示意郫都区位置及2018年林盘分布密度。
(1)在林盘结构模式图(图二)中的方框内写出院落、农田、林木,并简述河流和灌渠对林盘形成的影响。(8分)
(2)近年来郫都区东南部传统林盘数量减少明显,试推测其成因。(6分)
(3)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市大力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确定林盘产业发展方向。请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1)为林盘内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渠密布,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形成散居的林盘。填图如下所示。
(2)靠近成都市区,城市化促使大量林盘转化为建设用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导致人口外迁至城市居住,林盘被废弃,数量减少;新修住房(楼房)破坏林盘结构,导致传统林盘减少。
(3)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机循环农业、特色养殖业、花卉种植业等,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园;利用林盘这一特色民居景观和优美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林盘独特的农耕文化内涵,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解析】(1)川西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其居住模式具有层次性和内向聚集性,一般构成宅-林-田的空间模式。因此院落在中心,外围依次是林木、农田。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一方面可以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用水需求,另一方面河流灌渠也促使林盘规模受到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人口聚集现象。
(2)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传统的田园景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政府颁布的一些土地政策的实施使得林盘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许多人进入了城镇生活,造成建筑的闲置和聚落的空心化。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融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林盘进行了随意的改造,将原有的特色川西民居建筑拆除,自建小楼房,破坏了川西独特的乡村景观。
(3)川西林盘以农业生产为主,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等,保证经济、生态效益同步显现;在传统乡村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珍贵的农耕文明、内陆生产生活模式、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等文化资源。可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林盘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了丰富的乡土文化,作为川西地区典型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其文化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挥区域特色,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
【开学摸底考】高三地理(辽宁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三地理(辽宁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解析版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考试版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A3版答题卡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A3版答题卡ODF版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三地理(江苏专用,高考全部内容)-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三地理(江苏专用,高考全部内容)-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考试版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A3版答题卡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A3版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三地理(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三地理(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广东专用原卷版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广东专用解析版docx、开学摸底考答题卡2docx、高三地理开学摸底考广东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