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考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考试卷真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常加少量盐酸防止变质,若某新配制的FeCl3溶液中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溶液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A.1:1 B.1:3 C.91:94 D.1:942、下列“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则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3、如图是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50℃时,NH4Cl的溶解度为50gB.50℃时,在50g水中加入30g NH4Cl,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80gC.把50℃时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40℃,有晶体析出D.要使NH4Cl溶液的状态从a点转化为b点,可升高温度到6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0g水溶解了30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温度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D.20℃,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此时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20%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将食盐溶于水后,溶质以分子形式存在 B.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C.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1℃时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 70g 溶液C.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7、现有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3.2g与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103.1g溶液,则该混合物中镁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A.3:5 B.6:6 C.1:1 D.5:48、如图为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t1℃时,50g水中加入25gB 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阅读下列溶解度曲线,并回答有关问题:(1)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氢氧化钙的溶解的曲线”未呈现在“a 图”中的原因是______。(2)20℃时,11g 硝酸钾投入到 10g 水中,形成的是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钾不断溶解,当温度升高到______℃以上时,固体全部溶解。(3)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是______,若将 CO2通入海水中吸收,应通入______(选填“深”或“浅”)海中。(4)实验室回收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得到硝酸钾固体,操作的方法是______。2、下表是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010203040溶解度/gNaCl35.035.536.036.537.0Na2CO36.010.018.036.550.0(1)在______℃时,在10g水中能够溶解的NaCl和Na2CO3质量相同。(2)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最容易从湖中得到纯碱的季节是______(填“夏季”或“冬季”)。(3)40 ℃时,向5 g NaCl中加10 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的溶液。3、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剂包括75%乙醇、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等。(1)乙醇俗称酒精它的化学式为C2H6O。75%乙醇是用乙醇和水配制的,在20℃时,取75mL的乙醇,加水配成100mL溶液即可制得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其中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100mL溶液中25mL是水,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酒精是_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若用95%的酒精稀释成75%的酒精,需要的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胶头滴管。(2)84消毒液是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效氯含量5.5%~6.5%,现被广泛用于宾馆、家庭等的卫生消毒。次氯酸钠见光就会分解,产物是氧气和氯化钠。写出一条84消毒液的物理性质______,NaC1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有效氯含量5.5%~6.5%,这里的"氯“指的是______(“单质“、“分子“或”元素“),写出次氯酸钠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过氧乙酸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消毒剂,其化学式为C2H4O3。过氧乙酸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写数值),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______个原子,1mol过氧乙酸中约含有______个碳原子(科学记数法),过氧乙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4、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常用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2)净水器中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性。(3)用化学用语填空①碘酒中的溶剂________。②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③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及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化学式________。(4)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__作用。(5)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________。(6)煤燃烧时放出的二氧化氮、________(填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7)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性能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8)铁桶不能装波尔多液的原因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2)A 、B、C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___。(3)t1℃时,A 、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4)把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任写一条)。三、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1、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明同学取20g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中,将200g稀盐酸缓缓加入锥形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求:(1)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如果要配制200g10%的稀盐酸,则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体积为___________m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某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24g“石头纸”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向其中逐渐加入100g稀盐酸,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1)“石头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g;(2)样品与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3)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3、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的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4、如图,小明同学将200g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1)往甲烧杯溶液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2)若将乙烧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g?5、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克石灰石于烧杯中并慢慢加入盐酸,测得反应过程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石灰石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是 g。(2)实验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注意格式)(3)当加入 g盐酸时,反应恰好停止。6、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一颗生锈的铁钉产生了兴趣,经称量,生锈的铁钉重7.2克(假设其成分只有Fe和Fe2O3,不含其它杂质),把该铁钉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测得产生气体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1)反应结束时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___。(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3)该铁钉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___7、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84消毒液”(含次氯酸钠(NaC1O)和氯化钠)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请回答下列问题:(1)“84消毒液”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次氯酸钠中Na、Cl、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2)在200.0g NaClO质量分数为20.0%的“84消毒液”中, NaClO的质量为______g,该消毒液中+1价C1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8、200g盐酸溶液与100g16%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求:(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Na-23 Cl-35.5 )(1)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某石灰石中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一兴趣小组想测定 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他们将一块样品敲打粉碎后,取出 6g 放入质量为 20g 的烧杯 中,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掉盐酸的质量为 50g。反应所需时间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2)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3)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四、实验探究(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气体制取)(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1:2)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稀盐酸(1:2)是指浓盐酸与水按体积比1:2进行混合所得的盐酸。已知所用浓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9g/cm3;水的密度为1g/cm3。计算所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实验探究)用实验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试剂的试管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试剂进行实验。甲同学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试管内______,由此得到结论:该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乙同学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试管内______。乙同学认为也能得到甲同学的结论。(评价反思)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1)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比较合理,其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丁同学质疑乙同学的方案不够严密,认为也可能是该汽水中的柠檬酸随气体进入试管,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丁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如下探究:①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②乙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实验操作,该操作是______,可观察到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可以确认不是因为柠檬酸而引起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2、某课外兴趣班同学用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试剂均足量,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组合装置气密性良好。)(探究一)甲组同学利用A装置制备O2,并利用制得的O2验证B中的黑色粉末是否炭粉。(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 。(2)为完成此实验,除用装置A、B外,还需要C装置,该装置中应盛 ___________ (填药品名称),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探究二)乙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改装成了图乙装置,A装置烧瓶内储存的气体可能是CO、CO2、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烧瓶内气体的成分,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资料:CH4与CuO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金属单质、二氧化碳和水.Ⅰ.装置B的玻璃管中盛入足量的CuO固体;Ⅱ.将3.0g足量的NaOH浓溶液通过分液漏斗滴入烧瓶中,充分反应;Ⅲ.按A→C→B→C→…的顺序连接成装置图乙,打开K1,从K1处通入氮气,再打开K2,加热B装置中足量的CuO固体,充分反应(反应前装置内空气已排尽);Ⅳ.反应结束后,测得烧瓶中溶液的质量为3.1g,B装置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0.48g,第二个C装置的质量增加了0.18g.(3)写出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4)两个装置C中试剂应相同,第一个装置C中试剂的作用是 ________ ,通过数据分析,烧瓶中气体的成分是 _______ 。(探究三)丙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改装成了图丙装置,实验时通入足量的CO,对“氧化铁和铜粉”混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5)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一个明显缺陷是 ___________ 。(6)最后该组同学还对玻璃管内剩余的固体按下图流程进行探究:①有色溶液B中的溶质有 __________ (填化学式);固体X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_____ 。②将2.8g铁加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进行再探究。(初步探究)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继续探究)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溶液也可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氯化铜溶液中含有H2O、Cu2+、Cl﹣,到底哪种微粒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起催化作用呢?(作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H2O;猜想二:可能是_____;猜想三:可能是Cl﹣。(分析交流)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因为_____。(实验探究)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设计了如表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其他条件不变,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无明显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Na2SO4溶液无明显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_____(填化学式)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结论反思)猜想_____成立。(拓展应用)与课本中二氧化锰相比,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分析,_____(填“二氧化锰”或“氯化铜溶液”)更适合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深入探究)小组同学查阅了不同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影响的实验资料得知,100℃时,在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纯过氧化氢24h的分解率如表所示。实验编号离子加入量(mg/L)分解率%①无﹣2②Al3+1.02③Fe3+1.015④Cu2+0.186⑤Cr3+0.196(交流反思)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通过以上探究可得出的结论:_____(写一点即可)。(继续探究)在实验时,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有绿色、蓝色等,氯化铜溶液颜色与什么有关呢?(1)小组同学提出氯化铜溶液的颜色可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实验)步骤Ⅰ:用托盘天平称取无水氯化铜固体5.0g置于小烧杯中;步骤Ⅱ:往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搅拌,观察溶液的颜色并记录。室温下的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如表:(水的密度为1g/mL)加入水的体积/mL5101520253035404550溶液颜色深绿墨绿墨绿蓝绿绿色深蓝蓝色蓝色浅蓝淡蓝a 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氯化铜溶液颜色和其浓度有关。b 仅从上述实验数据判断,为配制蓝色的氯化铜溶液,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超过_____(数据精确到0.1%)。(2)老师提示氯化铜溶液颜色还与温度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_____。4、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报告,请你参与评价或分析完成相关问题。Ⅰ、(探究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Ⅱ、(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要吸收热量;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变化。(2)常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Ⅲ、(提出问题)怎样证明物质A溶解于盛在烧杯中的水后,烧杯中的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呢?Ⅳ、(猜想假设)(1)物质A溶解于盛在烧杯中的水里,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了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烧杯中溶液温度则降低,会向外界______(填“吸收”或“释放”)热量;(2)物质A溶解于盛在烧杯中的水里,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烧杯中溶液温度则升高,会向外界释放热量。Ⅴ、(实验探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证明上述猜想假设:将物质A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一段时间后,将烧杯提起,看木板是否与烧杯底部粘接在一起。Ⅵ、(形成结论)(1)若木板与烧杯底部粘接在一起,证明物质A溶解于水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2)若木板与烧杯底部不粘接在一起,证明物质A溶解于水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Ⅶ、(反思交流)(1)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2)上述结论(2)是否严密______(填“是”或“不”),其理由是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考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考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期中考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