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讲义学案通用版【解析版】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0 考点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0 考点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学案,共9页。
高考解密
考点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
(202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面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1.由位“定病”推因——区域环境决定区域生态问题
思路如下:
eq \x(位置)→eq \x(生态问题)←eq \x(原因)
例如:
2.对症下药——根据成因提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思路如下:
eq \x(生态问题)→eq \x(成因)→eq \x(措施)
例如:
3.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导致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往往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人为原因。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考向1 通过“生态问题分布”考查“区域认知”
下图为“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臭氧层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为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
B.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
C.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D.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缓解生活能源问题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发生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且坡度大、降水多的地区,图示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降水少,加之过度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大量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A项错误,B项正确;臭氧层破坏是人为排放的氟氯烃消耗了臭氧形成的,主要发生在南极上空,C项错误;新疆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多的区域,D项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问题,为避免其加剧,应科学合理安排产业活动。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会导致过度放牧,加剧土地荒漠化;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不仅会导致过度农垦,还会加剧用水紧张;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会加剧环境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缓解生活能源问题,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缓土地荒漠化。
考向2 通过“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措施”考查“综合思维”
(2021·湖南师大附中期末)下图示意某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没有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3~5题。
3.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②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③6~8月土壤水分含量低 ④6~8月土壤水分含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含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发(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答案 3.C 4.B 5.D
解析 第3题,读图分析,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①正确,②错误;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水分含量大致在4%以下,水分含量较低,③正确,④错误。选C。第4题,读图可知,6~8月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根据材料“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蒸发、植物蒸腾量大,土壤水分含量低,②③正确;该地夏季降水较为集中,风速较小,①④错误。选B。第5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没有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选D。
考点练
(2021·北京丰台区期末)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 )
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 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物种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在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草原景观向森林景观的过渡,③错误;该过渡带基本与黑河—腾冲一线一致,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④正确。选D。第2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②③正确;该过渡地带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出现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的情况,①错误;物种多样性减少不明显,④错误。选B。第3题,该地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易导致植被破坏,A、B错误;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当地水资源更加紧张,C错误;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2021·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模拟)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问题。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在我国某地提出了“片—圈—面”荒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可使当地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荒漠化治理度达80%以上。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片—圈—面”荒漠化治理模式。据此完成4~5题。
4.外围“面”区最适宜的发展方向是( )
A.封沙育林育草 B.发展灌溉农业
C.引进良种放牧 D.沙区渔业养殖
5.下列最适合采用该种模式治沙的是( )
A.藏南谷地 B.山东丘陵
C.三江平原 D.黄土高原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据图示可知,该模式在“片”区内有农田、“圈”区内主要是防护林,可知“面”区内应该是防护林的“防治”对象——荒漠,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封沙育林育草,选A。第5题,藏南谷地海拔较高,气温低,邻近河流,荒漠化现象不明显,也不适宜粮草轮作,排除A。山东丘陵区荒漠化问题不突出,排除B。三江平原以湿地的萎缩和破坏为主,排除C。黄土高原中北部风沙活动频繁,荒漠化严重,且降水相对较多,利于林草植被生长,最适宜采用该模式防治荒漠化,选D。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磴口县(图1)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全县69%的土地都是沙漠,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5天,起沙风次数每年在200~250次以上。
磴口县利用当地资源引入光伏发电项目。观测发现,当光伏面板的温度升高时,光伏发电效率呈现降低的趋势。
2012年磴口县开始采用“沙漠治理、光伏发电、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图2),同时,通过“公司+农户”“农户总承包”等产业化合作机制,让经过培训的农民参与到电站运营之中,园区内清洗光伏板、浇灌、修剪杂草等工作,大部分由当地农民完成,同时他们通过种养殖获得收益。磴口光伏治沙项目给沙漠带来绿意,治沙面积已达1 700多亩,使沙漠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70%以上。
(1)评价磴口县光伏发电的区位条件。(8分)
(2)分析磴口县光伏面板对电站内种植牧草的有利影响。(4分)
(3)简述磴口县光伏治沙模式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 (1)有利: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沙漠广布,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且廉价。
不利:风沙多,风沙常覆盖太阳能面板,影响发电效率;沙漠白天升温快,太阳能面板温度高,影响发电效率。
(2)光伏面板遮挡阳光,降低地面温度,减少水分蒸发,便于牧草生长;冲刷清洗光伏面板的废水,为牧草生长提供了灌溉用水。
(3)大面积的光伏面板能减少水分蒸发,降低风速,有利于荒漠化治理;光伏面板之间种植牧草,有利于降低面板温度,提高发电效益;拓宽农业生产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以某生态脆弱区和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背景,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认识,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理解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措施;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综合思维: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分析地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合案例,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繁荣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
3.区域认知:掌握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及其土地退化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案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能力:
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
1.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
(2020·全国文综Ⅲ,37)(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020·全国文综Ⅰ)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2018·全国文综Ⅲ,36)(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7·全国文综Ⅱ,36)(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必备知识
①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②风沙活动的成因、危害、措施;③湖泊萎缩的原因。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由“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可知流动沙丘转化为固定沙丘、湖沼面积减小,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由“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可知风沙沉积和风沙活动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②图像信息:根据图1可知,Ⅰ阶段风沙沉积略有减弱,湖沼面积有所扩大,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沙沉积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迅速减少,风沙沉积波动增强;根据图2可知,1995~2013年,年平均气温保持稳定,年降水量波动上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说明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解释湖沼面积减小的原因。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毛乌素沙地是否消失。
学科素养
人地协调观:
人类活动对湖泊面积、沙漠的影响。
综合思维:
要素综合:说明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气候、植被对沙丘的影响;绿化对沙漠的影响。
区域认知:
①区域位置:我国西北毛乌素沙地。
②区域特征: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核心价值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民生,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理念。
第(1)题
“分别简述”,不需要详细分析因果关系,但需要分阶段描述。“简述变化特征”,答案里要有体现出变化的词语,如增多、增强、减弱、减少等。“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需根据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概括二者总体的关系。
第(2)题
“说明……原因”需要有较好的因果关系。“1995~2013年”限定了时间段,表明了答案需从图2中获取。结合图2中气温和降水资料阐释气候—植被—固定沙丘的关系。
第(3)题
解释“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的原因”,需说明前因后果。文字材料已说明景观的变化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5~2013年降水量波动上升,气温保持稳定,降水增多,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大,说明湖沼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原因,应从人文原因来回答,即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地表水减少。
第(4)题
本设问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均可,但需要说明理由。
赞同理由需从自然条件趋向湿润、人类改造沙漠技术逐步提高等方面说明。反对理由需从自然条件趋向干旱、人类活动加剧干旱等方面说明。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1 考点1 城市的辐射功能学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0 考点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6 考点1 气象灾害学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