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5 表里的生物教案
展开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借助已有经验识记本课的8个形声字,“加一加”识记“脆”。强调多音字“恶”在本课的读音。重点指导“蟋、蟀”的书写,提示“蟀”字右半边的笔顺。联系实物学习词语“蟋蟀、蝎子、蝈蝈”,加深理解。
阅读理解
初读课文,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以此为线索,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聚焦“我”探寻中的思考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我”产生了哪些观点,“我”是如何结合事例说明观点的,体会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以“‘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描写思考、语言、心情的句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实践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还产生共鸣,联想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树立从小热爱科学探究的意识,埋下好奇又爱思考的科学的种子。
积累运用
课文看似平淡的结尾,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交流体会,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怀表和相关昆虫的图片。
学生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质疑解题
活动1 揭题质疑
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 《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
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表里怎么会有生物呢?)
活动2 了解作者
1.请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学者。著有《昨日之歌》等诗集。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3.教师介绍作者。
操作指导 可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 根据自读要求,自主学习
1.提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2)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活动2 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自读情况。
课件出示 清脆 单调 加速 齿轮 唯恐 丑恶
(1)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调”“恶”是多音字。
(2)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脆 拦 玻 璃 恶 怖 蟋 蟀
(3)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形声字记忆:本课的8个字都是形声字。
“加一加”记住“脆”:月+危=脆。
课件出示 蟋蟀、蝎子、蝈蝈的图片。
(4)联系实物图片理解词语,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2.指导书写生字。
(1)请学生按类别交流生字书写的注意点。
本课的生字除了“恶”,其他都是左右结构的,左窄右宽。“蟀”字笔画较多,在书写的时候注意笔画之间的避让。
(2)教师讲授书写要领,并范写。
(3)引导学生把生字练写一遍。提醒学生注意速度,想好了再写,集中注意力,尽量不涂改。
操作指导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时要注意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方法外,还要对学生提出时间限制,提高书写的质量。
板块三 理清脉络,初识人物
活动1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尝试概括主要内容。(指名概括,教师点拨: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表感到好奇,并相信父亲说的表里有小蝎子的话。)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一天、此后、后来)
(2)引导学生借用文中的关键句,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
第三部分(第10~19自然段):写父亲作了让步,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仍然不许“我”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儿时的“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个小蝎子,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活动2 初识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3.集体交流,教师评价。
操作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的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因此,本环节要重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法的指导。而“用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分享对文中人物的感悟,便于学生及时交流阅读感受,为下一节课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板块四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自主总结:说说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课后熟读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操作指导 此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巩固所学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我”产生了哪些观点,是如何结合事例说明观点的。
2.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旧知
1.复习生字词。
(1)听写词语:机器 清脆 玻璃 证实 恐怖
(2)学生先自主订正,再集体校对。
2.复习内容。
(1)选用词语说说《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指名讲,师生评议。
操作指导 通过复习,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合作探寻,概述过程
活动1 了解探索过程
小组合作,梳理童年时期的“我”是如何探索怀表,寻找表里的蝎子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完成思维导图。
活动2 结合导图,组织交流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围绕思维导图的第一条组织讨论,作者是如何说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的?(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从早晨到夜里,从夏天到秋天,有的事物自动发声,有的事物是人为使其发声的。)
小结:丰富的事例让这个观点在“我”心中根深蒂固。
2.默读文章剩下的部分,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我”的猜测和结论是怎样得来的。(结合听表、看表的体验进行讨论。)
3.结合思维导图,说说“我”探索怀表,寻找表里的生物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说。
(2)全班交流。
操作指导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找到问题的答案。
板块三 举例品读,感悟形象
活动1 感悟人物,举例论证
在“我”的探索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画出可以论证你的观点的语句。
1.学生默读圈画,教师巡视。
2.组织全班交流。
3.教师整理汇报内容。
课件出示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我”的行为,倾听“我”的语言,品悟“我”的心情,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活动2 联系生活感悟
1.引读课文结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童年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
2.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忆,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语,做过相似的事情?简要说一说。
3.当我们再读冯至的这篇文章时,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童年的无限眷恋。)
操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作者心中充满的奇特的想法及富有童真童趣、乐于探究的美好品质。
板块四 体会写法,迁移运用
活动1 朗读课文,感悟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学生交流:作者的写法有什么独到之处?
3.小结:心理描写夹杂在叙述中,就像在与人倾心交流自己童年的趣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天真、可爱。
活动2 迁移运用
1.写法迁移:根据提示任选一个场景进行描述,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进行写法迁移。
课件出示 镜头一:上课铃响了,只见老师拿着一沓试卷走进了教室……
镜头二:马上要上场比赛了……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将自己写的片段与同学分享,师生评价。
操作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感悟,读出意境,并且感悟作者的写法。再通过写法迁移,使学生对这种方法有更真切的印象。
板块五 布置作业
1.总结回顾。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自主总结,教师补充。
2.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摘抄描写生动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操作指导 练笔是为了巩固课文写法,不必按照正式习作那样一步步来写,要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本课教学教师遵循“以读为本、以讲助读”的原则,充分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紧紧抓住“读”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及想象的丰富。引导学生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同时发现作者表达的方法,联系生活迁移练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课堂活动卡
★活动建议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认真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再进行概括。
2.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介绍介绍。
3.集体交流的时候要大声说出自己填写的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活动内容
读读课文,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摘抄文中的语句(至少三句)
感 受
课 题
表里的生物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读读课文,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摘抄文中的语句(至少三句)
感 受
课 题
表里的生物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工整地抄写本课的生字,并注音。
( ) ( ) ( ) ( )( )
脆 拦 怖 蟋 蟀
2.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1)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
(2)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 )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
和谐:
清脆:
钵:
内容感知
本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 )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 ),是个( )、( )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资料搜集
搜集关于冯至的资料。
阅读质疑
1.父亲为什么要说表里有只小蝎子呢?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品读课文,分析人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资源,课型,课前预习,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15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5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图片,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拓展小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