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学案设计
展开一、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超重和失重
称量体重时怎么样才准确?提起过程和放下过程是否准确?
提示:平衡时称量才准确,提起和放下过程都不准确。
1.视重:所谓“视重”是指人由弹簧测力计等量具上所看到的读数。
2.超重: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即视重大于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3.失重: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即视重小于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4.完全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a=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即视重等于零时,称为完全失重状态。
三、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1)受力情况:运动过程只受重力作用。重力恒定不变,所以物体的加速度恒定。
(2)运动情况: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1)受力情况: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2)运动情况:上升阶段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整个过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基本公式。
①速度公式:v=v0-gt。
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0t- eq \f(1,2) gt2。
③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v2-v eq \\al(\s\up1(2),\s\d1(0)) =-2gx。
(1)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重力增大了。(×)
(3)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4)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知识点一 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
1.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1)两种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a=0,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与速度是否为0无关;反过来,处于平衡状态时也有a=0,但速度不一定为0。
(3)静止时,v=0;但v=0,物体不一定静止,还要看加速度是否为0。
2.对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理解
(1)平衡条件的两种表达式:
①F合=0
②正交表示法 eq \b\lc\{(\a\vs4\al\c1(F合x=0,,F合y=0,)) 其中F合x和F合y分别是将力进行正交分解后,物体在x轴和y轴上所受的合力。
(2)由平衡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①物体受两个共点力作用平衡时,这两力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②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平衡时,其中任意两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③物体受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平衡时,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图1物体静止于斜面上;图2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图3物体到达光滑斜面的最高点;图4物体与斜面一起向左加速运动。
讨论:说明物体所处的状态。
提示:图1、图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图3、图4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
【典例】(一题多解)如图所示,在一细绳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上,使AC保持水平,BC与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多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点悬挂重物的重力最多为多少?这时细绳的哪一段即将拉断?
【解析】法一:力的合成法
C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如图甲所示,可得出F1与F2的合力F合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数关系可得出
F合=F1sin 30°=F=mPg
F2=F1cs 30°
当F1达到最大值200 N时,mPg=100 N,F2≈173 N,在此条件下,BC段绳子即将断裂,AC段绳的拉力F2还未达到最大值,故C点悬挂重物的重力最多为100 N,这时BC段绳子即将拉断。
法二:正交分解法
如图乙所示,将拉力F1分解,根据物体受力平衡可得F1sin 30°=F=mPg,F2=F1cs 30°
后面的分析过程同解法一。
答案:100 N BC段细绳即将拉断
受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
(1)当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时,一般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构建矢量三角形,常用的方法有图解法和相似三角形法。
(2)当物体所受到的力超过三个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
(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
A.F sin θ B.F cs θ
C.μ(F sin θ+mg) D.μ(mg-F sin θ)
【解析】选B、C。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然后把力F进行正交分解,F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水平向前F1=F cs θ,
同时使物体压紧水平地面F2=F sin θ。
由共点力的平衡,可得F1=Ff,F2+G=FN,
又滑动摩擦力Ff=μFN,
则Ff=F cs θ=μ(F sin θ+mg),故选B、C两项。
【加固训练】
1.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4 kg 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倾角θ为37°的斜面B上静止不动。若用通过球心的水平推力F=10 N作用在物体A上,物体A仍静止在斜面上,斜面始终相对地面静止。已知sin 37°=0.6,cs 37°=0.8,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对斜面B的弹力不变
B.物体A对斜面B的作用力增加10 N
C.物体A受到斜面B的摩擦力增加8 N
D.地面对斜面B的摩擦力增加8 N
【解析】选A。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力F的方向是水平的,所以不影响竖直方向的受力,地面对斜面的弹力大小不变,故A正确;没有施加力F时根据平衡条件可知物体A受斜面作用力与重力等大反向,
即大小为40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A对斜面的作用力为40 N,方向向下,施加力F后物体A对斜面的作用力如图:FA= eq \r(102+402) N=10 eq \r(17) N,可以看出物体A对斜面的作用力不是增加10 N,故B错误;没有施加力F时,对物体A受力分析:
根据平衡条件f=mg sin θ=4×10×0.6 N=24 N,施加力F后,对物体A受体分析,如图:
根据平衡条件,在斜面方向f′+F cs θ=mg sin θ,代入数据解得:f′=16 N。故物体A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减少Δf=(24-16) N=8 N,故C错误;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增加了10 N的力F,根据平衡条件得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增加10 N,故D错误。
2.(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C放在水平地面上,固定在C上的竖直轻杆的顶端分别用细绳a和b连接小球A和小球B,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当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F作用在小球B上时,A、B、C刚好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且此时绳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力F的大小为mBg
B.地面对C的支持力等于(M+mA+mB)g
C.地面对C的摩擦力大小为 eq \f(\r(3),2) mBg
D.mA=mB
【解析】选A、C、D。对小球B受力分析,水平方向有Fcs30°=FTbcs30°,得FTb=F,竖直方向有Fsin30°+FTbsin30°=mBg,解得F=mBg,故A正确;对小球A受力分析,竖直方向有mAg+FTbsin30°=FTasin60°,水平方向有FTasin30°=FTbsin60°,联立解得mA=mB,故D正确;以A、B、C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竖直方向有FN+Fsin30°=(M+mA+mB)g,可见FN小于(M+mA+mB)g,故B错误;水平方向有Ff=Fcs30°=mBgcs30°= eq \f(\r(3),2) mBg,故C正确。
3.如图所示,轻绳OA一端系于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水平轻绳OB的一端系在一物体Q上,Q相对于水平桌面静止,OC绳挂一重为300 N的物体P。试求绳子OA的拉力与物体Q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解析】对结点O和物体Q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对结点O,由平衡条件可得,
在x方向上:FAOsin 30°=FBO
在y方向上:FAOcs 30°=FCO
其中:FCO=GP=300 N
对物体Q,由平衡条件可得,
FOB=Ff=FBO
解得:FAO=200 eq \r(3) N=346 N
Ff=100 eq \r(3) N=173 N
答案:346 N(或200 eq \r(3) N) 173 N(或100 eq \r(3) N)
知识点二 超重和失重现象
1.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
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未变化,只是视重变了。
2.超重、失重的比较:
提醒:(1)运动方向不是判断超失重的依据
(2)加速度方向是判断超失重的依据
3.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1)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只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2)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时,与重力有关的一切现象都将消失。比如物体对支持物无压力、摆钟将停止摆动……,靠重力使用的仪器也不能再使用(如天平)。只受重力作用的一切抛体运动,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如图,某人乘坐电梯正在向上运动。
(1)电梯向上启动瞬间,人受到的支持力比其重力大还是小?
(2)电梯减速向上运动时,人受到的支持力比其重力大还是小?
提示:(1)电梯启动瞬间加速度方向向上,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所以支持力大于重力。
(2)减速向上运动时,因速度方向向上,故加速度方向向下,即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下,所以支持力小于重力。
【典例】
如图所示,一个人站在电梯中的体重计上,随电梯一起运动。假设人的质量为m,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为F,g取10 m/s2。下列各种情况中,体重计的示数最大的是( )
A.电梯匀减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为 1.0 m/s2
B.电梯匀加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为 1.0 m/s2
C.电梯匀减速下降,加速度的大小为1.5 m/s2
D.电梯匀加速下降,加速度的大小为1.5 m/s2
【解析】选C。电梯匀减速上升,加速度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a解得F=m(g-a)=9m
电梯匀加速上升,加速度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解得F=m(g+a)=11m
电梯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解得F=m(g+a)=11.5m
电梯匀加速下降,加速度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a解得F=m(g-a)=8.5m
判断超重、失重状态的方法
(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包括斜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包括斜向下)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从运动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母题追问】假设【典例】这个人质量m=40 kg,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 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解析】由图可知,在t=0到t1=2 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大于mg,故电梯应做向上的加速运动。设在这段时间内体重计作用于这个人的力为F1,电梯及这个人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g=ma1①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1= eq \f(1,2) a1t eq \\al(\s\up1(2),\s\d1(1)) ②
在t1=2 s到t2=5 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等于mg,故电梯应做匀速上升运动,速度为t1时刻电梯的速度,即v1=a1t1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h2=v1(t2-t1)④
在t2=5 s到t3=6 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小于mg,故电梯应做向上的减速运动。设在这段时间内体重计作用于这个人的力为F2,电梯及这个人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2=ma2⑤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3=v1(t3-t2)- eq \f(1,2) a2(t3-t2)2⑥
电梯上升的总高度h=h1+h2+h3⑦
由以上各式,解得h=9 m。
答案:9 m
【加固训练】
1.如图所示,金属小桶侧面有一小孔A,当桶内盛水时,水会从小孔A中流出。如果让装满水的小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在小桶自由下落过程中( )
A.水继续以相同的速度从小孔中喷出
B.水不再从小孔喷出
C.水将以更大的速度喷出
D.水将以较小的速度喷出
【解析】选B。水桶自由下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其中的水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容器壁无压力,故水不会流出,选项B正确。
2.(多选)弹簧测力计挂在升降机的顶板上,下端挂一质量为2 kg的物体。当升降机在竖直方向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始终是16 N。如果从升降机的速度大小为3 m/s时开始计时,则经过1 s,升降机的位移大小可能是(g取10 m/s2)( )
A.3 m B.8 m C.2 m D.4 m
【解析】选C、D。由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的重力,故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F=ma,故加速度大小a= eq \f(mg-F,m) = eq \f(2×10-16,2) m/s2=2 m/s2;当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时,1 s内的位移x1=v0t+ eq \f(1,2) at2=3×1 m+ eq \f(1,2) ×2×12 m=4 m,选项D正确;当物体减速向上运动时,1 s内的位移x2=v0t- eq \f(1,2) at2=3×1 m- eq \f(1,2) ×2×12m=2 m,选项C正确。
知识点三 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公式:v=v0-gt。
(2)位移公式:x=v0t- eq \f(1,2) gt 2。
(3)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v2-v eq \\al(\s\up1(2),\s\d1(0)) =-2gx。
(4)上升到最高点(即v=0时)所需的时间t= eq \f(v0,g) ,上升的最大高度xmax= eq \f(v eq \\al(\s\up1(2),\s\d1(0)) ,2g) 。
2.研究方法
(1)分段法:上升过程是加速度a=-g,末速度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且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
(2)整体法:将全过程看成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直接应用于全过程,但必须注意相关量的矢量性。习惯上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v0的方向为正方向。此方法中物理量正负号的意义:
①v>0时,物体正在上升,v<0时,物体正在下降;
②h>0时,物体在抛出点的上方,h<0时,物体在抛出点的下方。
【典例】研究人员为检验某一产品的抗撞击能力,乘坐热气球并携带该产品竖直升空,当热气球以10 m/s的速度匀速 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研究人员从热气球上将产品自由释放,测得经11 s产品撞击地面。不计产品所受的空气阻力,求产品的释放位置距地面的高度。(g取10 m/s2)(请分别用全程法和分段法解答本题)
【解析】方法一 全程法
将产品的运动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甲所示。
规定向上为正方向,则v0=10 m/s2
a=-g=-10 m/s2
根据H=v0t+ eq \f(1,2) at2
解得H=-495 m
即产品刚释放时离地面的高度为495 m。
方法二 分段法
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乙所示。
将产品的运动过程分为A→B和B→C→D两段来处理。A→B为竖直上抛运动,B→C→D为自由落体运动。
在A→B段,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可知tAB= eq \f(v0,g) =1 s
hAB=hBC= eq \f(1,2) gt eq \\al(\s\up1(2),\s\d1(AB)) =5 m
由题意可知tBD=11 s-1 s=10 s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hBD= eq \f(1,2) gt eq \\al(\s\up1(2),\s\d1(BD)) =500 m
故释放点离地面的高度H=hBD-hBC=495 m
答案:495 m
小球A自h高处静止释放的同时,小球B从其正下方的地面处竖直向上抛出。欲使两球在B球下落的阶段于空中相遇,则小球B的初速度应满足何种条件?
【解析】假设当小球B的初速度为v1时,两球恰好同时着地;当小球B的初速度为v2时,两球相遇点恰在B球上升的最高点处。于是分别列方程h= eq \f(1,2) g(2 eq \f(v1,g) )2,h- eq \f(v eq \\al(\s\up1(2),\s\d1(2)) ,2g) = eq \f(1,2) g( eq \f(v2,g) )2,由此可分别得到v1= eq \r(\f(1,2)gh) ,v2= eq \r(gh) 。故 eq \r(\f(1,2)gh)
一个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当它经过抛出点上方0.4 m处时,速度是3 m/s,当它经过抛出点下方0.4 m处时,速度应为多少?(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解法一:设位移x1=0.4 m时速度为v1,到达抛出点上方0.4 m处时还能上升高度h,则
h= eq \f(v eq \\al(\s\up1(2),\s\d1(1)) ,2g) = eq \f(9,2×10) m=0.45 m
据题意,物体相当于从x=0.45 m+0.4×2 m=1.25 m高处自由下落所求速度v= eq \r(2gx) =5 m/s。
解法二:设位移x1=0.4 m时速度为v1,
位移x2=-0.4 m 时速度为v2,则:
v eq \\al(\s\up1(2),\s\d1(2)) =v eq \\al(\s\up1(2),\s\d1(1)) -2g(x2-x1)
代入数据,解得:v2=5 m/s
解法三:由运动的上升与下降过程的对称性可知,物体落回到抛出点上方0.4 m处时,速度为3 m/s,方向竖直向下,以此点为起点,物体做竖直下抛运动,从此点开始到原抛出点下方0.4 m 处的位移为x=(0.4+0.4)m=0.8 m,那么所求的速度为这段时间的末速度,即
v= eq \r(v eq \\al(\s\up1(2),\s\d1(0)) +2gx) = eq \r(32+2×10×(0.4+0.4)) m/s
=5 m/s
答案:5 m/s
【拓展例题】考查内容:相互关联的自由落体问题
【典例】物体甲从某一高度H处自由落下,1 s后从另一较低高度h处自由落下另一物体乙,若甲从开始下落处算起,下落了45 m之后追赶上了乙,并且再经过1 s落地,则乙从下落到着地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g取10 m/s2)
【解析】对甲、乙两物体作出其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设甲物体在图中A点追上乙,此时甲物体距下落点的距离为H1,下落时间为t1,乙物体此时下落高度为h1,下落时间为(t1-1)s。
对甲物体有H1= eq \f(1,2) gt eq \\al(\s\up1(2),\s\d1(1)) =45 m。
解得t1=3 s,
所以甲物体下落点离地高度为
H= eq \f(1,2) g(t1+1 s)2= eq \f(1,2) ×10×42 m=80 m。
当甲追上乙时离地面高度为
Δh=H-H1=80 m-45 m=35 m。
对乙物体有
h1= eq \f(1,2) g(t1-1 s)2= eq \f(1,2) ×10×22 m=20 m。
所以乙开始下落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h=h1+Δh=20 m+35 m=55 m。
乙从下落到着地所经历的时间为
t= eq \r(\f(2h,g)) = eq \r(\f(2×55,10)) s= eq \r(11) s≈3.3 s。
答案:3.3 s
叠罗汉是一种两人以上层层叠成各种造型的游戏娱乐形式,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杂技。如图所示为六人叠成的三层静态造型,假设每个人的重量均为G,下面五人的背部均呈水平状态。
探究:(1)则最底层正中间的人的一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多少?
(2)要想叠罗汉叠得高应该怎样去叠?
【解析】(1)最上面人的重力为G,所以每条腿上的力均为 eq \f(G,2) 。中间层左边的人,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为G+ eq \f(G,2) = eq \f(3G,2) ,所以每条腿上的力均为 eq \f(3G,4) ,由对称性,中间层右边的人每条腿上的力也均为 eq \f(3,4) G。最底层正中间的人,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为:G+ eq \f(3G,4) + eq \f(3G,4) = eq \f(5G,2) ,所以其每条腿上的力均为 eq \f(5G,4) 。即最底层正中间的人的一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 eq \f(5,4) G。
(2)如图所示这种状态正中间人的压力最大,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每个人平均受力,所以最好的方式为每一层人围成一个圈。
答案:见解析
3名中国航天员搭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上顺利着陆。返回舱在重返大气层时,速度可达几千米每秒。为保证返回舱安全着陆,在下降过程中要利用降落伞使返回舱减速。如图所示为“神舟十号”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返回舱减速下降过程,在这过程中
探究:
(1)返回舱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为什么?
(2)航天员重力怎么变?航天员受到的重力与返回舱对他的作用力什么关系?
【解析】(1)返回舱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故返回舱处于超重状态。
(2)返回舱的重力不变,由于返回舱处于超重状态,里面的人也处于超重状态,故航天员受到的重力小于返回舱对他的作用力。
答案:见解析
1.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选B。从受力上看,失重物体所受合外力向下,超重物体所受合外力向上;从加速度上看,失重物体的加速度向下,而超重物体的加速度向上。A、C、D中的各运动员所受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只有B中的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
2.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P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N,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 eq \f(mg,tan θ) B.F=mg tan θ
C.F= eq \f(mg,tan θ) D.FN=mg tan θ
【解析】选A。对小滑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可得F= eq \f(mg,tan θ) ,FN= eq \f(mg,sin θ) ,所以选项A正确。
3.将货物由静止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 t图像如图所示。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前3 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B.前3 s内与最后2 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
C.最后2 s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
D.第3 s末至第5 s末的过程中,货物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选C。前3 s内货物向上做加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故选项A正确;根据 eq \x\t(v) = eq \f(v1+v2,2) 可知,前3 s内与最后2 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均为 eq \x\t(v) = eq \f(6,2) m/s=3 m/s,故选项B正确; 最后2 s内货物加速度a=2 m/s2,处于非完全失重状态,故除受重力作用外还受向上的作用力,故选项C错误;第3 s末至第5 s末的过程中,货物做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故选项D正确。
【加固训练】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站在电子体重计上做下蹲起立动作时,与体重计相连的显示器上显示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该同学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动作,可能是( )
A.下蹲 B.起立
C.先下蹲后起立 D.先起立后下蹲
【解析】选A。从图中可知,该同学做的动作先失重后超重。下蹲过程,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先失重后超重,故A正确;起立时,向上先加速后减小,先超重后失重,故B、C、D错误。
4.质量为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如图所示,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g取10 m/s2)
(1)升降机匀速上升。
(2)升降机以4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
(3)升降机以3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降。
【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人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
(1)升降机匀速上升时a=0,
所以有FN-mg=0,
即FN=mg=60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FN′=FN=600 N。
(2)升降机匀加速上升时,
加速度方向向上,人处于超重状态,取向上为正方向,
则有FN1-mg=ma1
所以FN1=m(g+a1)=60×(10+4) N=84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FN1′=FN1=840 N。
(3)升降机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都向下,人都处于失重状态,取向下为正方向,则有
mg-FN2=ma2
所以FN2=m(g-a2)=60×(10-3) N=42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FN2′=FN2=420 N。
答案:(1)600 N (2)840 N (3)420 N特征
状态
加速
度
视重(F)与重力关系
运动情况
受力示意图
平衡
a=0
F=mg
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
超重
向上
由F-mg=ma得
F=m(g+a)>mg
向上加速
或向下减速
失重
向下
由mg-F=ma得
F=m(g-a)
或向上减速
完全
失重
a=g
由mg-F=ma得F=0
自由落体,抛体,正常运行的卫星等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两类动力学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临界问题——极限法,图像问题——数形结合,瞬时作用问题——以不变应万变,陌生情景——模型转化,非常规问题——巧用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正确解答,错因分析与解题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