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提升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7266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提升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7266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提升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7266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含解析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提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提升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运用化学知识对下列事例进行分析,不合理的是
A.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3.某兴趣小组用氧气直接氧化三氯化磷制备三氯氧磷,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已知、均易水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装置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为干燥氧气,长导管的作用为平衡压强
B.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这套装置有一处缺陷,应该在B装置后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D.仪器a作用是冷凝回流,为加快冷凝效率,可使冷凝水从上口进,下口出
4.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草经集注》记载“硝石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用于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利用焰色反应原理
B.《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是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乙烯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C.“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这里丝、麻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用于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5.《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B.“晒干烧灰,以水淋汁”说明石碱易溶于水
C.“久则凝淀如石”是结晶析出的过程D.“去垢发面”过程中均有CO2气体生成
6.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仪器选择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测定Fe2+的浓度
B.用乙装置从碘的CCl4溶液中分离并回收CCl4
C.用丙装置合成氨并检验氨的存在
D.用丁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点燃肥皂泡检验氢气
7.《大工开物——作咸篇》有如下记载:“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箱,疾趋扫起煎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煎炼”所得物质俗称“火碱”
B.“作咸”过程涉及“蒸馏”操作
C.“作咸”在实验室完成会用到蒸发皿、酒精灯
D.该记载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8.苯胺为无色油状液体,沸点184℃,易被氧化。实验室以硝基苯为原料通过反应+3H2+2H2O制备苯胺,实验装置(夹持及加热装置略)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内的药品最好是盐酸
B.蒸馏时,冷凝水应该a进b出
C.为防止苯胺被氧化,加热前应先通一段时间H2
D.为除去反应生成的水,蒸馏前需关闭K并向三颈烧瓶中加入浓硫酸
9.用下列图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①所示装置灼烧碎海带B.用图②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O2
C.用图③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D.用图④所示装置分离溴和苯
10.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4mL0.1ml•L-1的K2Cr2O7溶液中滴加数滴1ml•L-1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
B.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饱和NaF溶液再滴加氨水,振荡后,能观察到白色沉淀
C.纸层析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它所吸附的水作为流动相
D.抽滤过程中洗涤沉淀时,应关小水龙头,加洗涤剂浸没沉淀,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上搅拌以使沉淀跟洗涤剂充分接触,以便洗得更干净
11.下列实验中,对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1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社会进步有着巨大贡献。《本草纲目》记载有轻粉(Hg2Cl2)的制备:“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下列对文中所述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银和白矾均属于电解质
B.涉及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存在升华的现象
D.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13.绿原酸(C16H18O9)具有较广泛的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利用乙醚、60%乙醇浸没泡杜仲干叶,得到提取液,进一步获得绿原酸粗产品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得到有机层的实验操作为萃取分液
B.减压蒸馏的目的防止温度过高,绿原酸变质
C.绿原酸在温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冷水中的溶解度
D.绿原酸粗产品可以通过重结晶进一步提纯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滤纸上的试样点不能漫入展开剂中
B.将CCl2·6H2O晶体溶于95%乙醇,加水稀释,溶液颜色由粉红色逐渐转变为蓝色
C.乙酰水杨酸粗产品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可除去聚合物杂质
D.废纸、火柴梗、碎玻璃应倒入垃圾箱内,废液应倒入废液缸内
15.下列实验装置,达不到实验目的的是
16.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带中碘的提取实验中,将海带灰溶于水,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CCl4即可萃取
B.减压过滤可以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
C.用纸层析法分离Cu2+和Fe3+,滤纸上端呈棕黄色,说明Fe3+在固定相中分配的更多
D.纸层析实验中,不能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17.下列有关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的实验操作和结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配制展开剂时需要丙酮和盐酸,其中丙酮作为流动相
B.将点有FeCl3和CuSO4混合溶液的滤纸条伸入试管内时,应使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C.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后,氨熏时变红棕色的部位存在大量的Fe3+
D.氨熏时Cu2+发生的反应为Cu2++4NH3·H2O=[Cu(NH3)4]2++4H2O
18.用下列实验器材(夹持仪器省略),能够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19.亚氯酸钠(NaClO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漂白织物时不损伤纤维,常用作高端漂白剂。其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1”中制取67.5gClO2,理论上需要22.4L(标准状况)SO2
B.温度过高会造成“”中的还原剂大量损失
C.“减压蒸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NaClO2的分解
D.对粗产品进一步提纯可采取的操作为重结晶
20.如图为实验室中完成不同化学实验所选装置或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B.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可用装置②
C.实验室可用装置③制备少量NH3D.用④装置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二、填空题(共7题)
21.精制氯化钾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备各种含钾的化合物,完成下列填空,工业氯化钾中含有、、等杂质离子,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精制,完成各步内容:
①溶解;②加入试剂至、沉淀完全,煮沸;③____________;④加入盐酸调节;⑤____________(除);⑥蒸干灼烧。步骤②中,依次加入的沉淀剂是、______、______。证明已沉淀完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22.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蒸发结晶 ③蒸馏 ④萃取 ⑤洗气 ⑥加热分解等。 选用合适的方法序号填空。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___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为了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可先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得到的滤液___,就可得到氯化钾晶体。
(3)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的方法。
(4)从溴水中提取溴单质,可用___方法。
(5)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可用___方法。
23.我们知道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经常食用海带可以防治甲状腺肿大,所以工业上常用海带为原料提取碘单质。查有关资料可知碘单质有升华现象。下面是某校化学探究小组设计的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的实验,请你完成下列实验。
(1)将干燥洁净的海带用酒精润湿后在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中灼烧成灰烬。
(2)将海带灰烬冷却至室温,将其转移到烧杯中,加蒸馏水后,搅拌、煮沸、冷却、____(填一种操作名称)。
(3)在滤液中滴入几滴稀硫酸, 再加入一定量的 H2O2 溶液, 此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3)中所得到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然后再加入 CCl4,振荡、静置,可以观察到 CCl4 层呈_________色。经分液得到碘的 CCl4 溶液,在这一实验过程中,CCl4 起_____作用。
(5)证明得到的固体是碘单质的化学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渗析、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实验室中制取的Fe(OH)3胶体中常常含有杂质Cl-离子。可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杂质Cl-离子。
(3)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
(4)粗盐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镁及一些硫酸盐。对粗盐中的这些杂质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法除去。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
25.利用化学原理可以对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渣等进行有效检测与合理处理。某工厂对制革工业污泥中部的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硫酸浸取液中的金属离子主要是Cr3+,其次是Fe3+、Al3+、Ca2+和Mg2+。
(1) 酸浸时,为了提高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H2O2 的作用是将滤液I中的Cr3+转化为Cr2O72-,则此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3)常温下,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如下:
①用NaOH调节溶液的pH不能超过8,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当pH=8时,Mg2+是否开始沉淀(溶液中镁高子浓度不超过1ml·L-1)。____ (填“是”或“否”(已知Ksp[Mg(OH)2]=1. 8×10-11)。
(4)上述流程中,加入NaOH 溶液后,溶液呈碱性,Cr2O72- 转化为CrO42-,写出上述流程中用SO2进行还原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26.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Cu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向Cu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滴入H2O2溶液后,溶液很快变蓝色,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硫酸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会析出Cu2(OH)2CO3绿色固体,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法炼铜的原理:Cu2S+O22Cu+SO2,在该反应中每生成1 ml Cu,转移________ ml e-。
(4)据报道,有一种细菌在有氧气存在的酸性溶液中,可将黄铜矿CuFeS2氧化成硫酸盐:4CuFeS2+2H2SO4+17O2===4CuSO4+2Fe2(SO4)3+2H2O。利用反应后的溶液,按如下流程可制备胆矾(CuSO4·5H2O):
①检验溶液B中Fe3+是否被除尽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室中,设计方案,从溶液B中提炼金属铜(要求:方案只用一个反应来完成)。写出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溶液B中获取胆矾的操作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27.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常温下,青蒿素为无色针状晶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为156~157℃。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之一是乙醚浸取法,提取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l)对青蒿进行破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I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
(3)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青蒿素的化学式,将28.2g青蒿素放在燃烧管C中充分燃烧:
① 仪器各接口的连接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_______(每个装置限用一次)。A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 装置C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③ 装置D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
④ 已知青蒿素是烃的含氧衍生物,用合理连接后的装置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
则青蒿素的最简式为__________。
(4)某学生对青蒿素的性质进行探究。将青蒿素加入含有NaOH 、酚酞的水溶液中,青蒿素的溶解度较小,加热并搅拌,青蒿素的溶解度增大,且溶液红色变浅,与青蒿素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乙醇 B.乙酸 C.乙酸乙酯 D.葡萄糖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陶制品是由黏土为原料,高温烧结而成,选项A正确;
B.香炉中燃烧的香中不含碘单质,故不存在碘的升华,选项B错误;
C.反应是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铜,发生了置换反应,选项C正确;
D.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就是乙醚作萃取剂的萃取过程,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2.B
【详解】
A.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开始会产生二氧化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平衡:,正反应为放热反应,NO2为红棕色气体,将密闭烧瓶中NO2降温,会使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浅,因此可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
C.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碘单质的萃取剂,做法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剩余试剂需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污染原试剂,操作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A.已知、均易水解,所以A装置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为干燥氧气,长导管的作用为平衡压强,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
C.因为、均易水解,所以要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等进入B中,故C正确;
D.冷凝水应该是下口进,上口出,冷凝效果好,故D错误;
故选D。
4.A
【详解】
A.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透过钴玻璃为紫色,A正确;
B.湖泊池沼中富含植物残体,发酵生成甲烷,有可燃性,遇明火发生燃烧,所以“泽中有火”是对甲烷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B错误;
C.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错误;
D.青蒿素和纤维素是不同种物质,纤维素不溶于水,该文献记载的是萃取法提取青蒿素的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A。
5.D
【分析】
“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亦去垢,能洗去油污,发面,能作为发酵剂,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主要为碳酸盐,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为钾盐,所以主要成分K2CO3,据此分析。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石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晒干烧灰,以水淋汁”说明石碱易溶于水,B正确;
C.由分析可知,“久则凝淀如石”是由碳酸钾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故为结晶析出的过程,C正确;
D.“去垢发面”去垢即能洗去油污,是由于K2CO3水解呈碱性促进油脂的水解,过程中无CO2气体生成,发面即能作为发酵剂发酵,过程中有CO2气体生成,D错误;
故答案为:D。
6.D
【详解】
A.由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橡胶管,应该装再酸式滴定管中,A不合题意;
B.蒸馏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应该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中上部,乙装置不能实现蒸馏的目的,B不合题意;
C.合成氨要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常温常压催化剂下获得的氨气非常少,且用干燥的pH试纸无法检验氨气,C不合题意;
D.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为:3Fe+4H2O(g)Fe3O4+4H2,故能用丁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点燃肥皂泡检验氢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C
【详解】
A.该过程描述的是氯化钠的制作过程, NaOH俗称“火碱”,故A错误;
B.“作咸”过程涉及蒸发结晶,不涉及“蒸馏”操作,故B错误;
C.“作咸”在实验室通过蒸发结晶完成会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等仪器,故C正确;
D.该记载过程中无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A.因为苯胺为无色液体,与酸反应生成盐,锌与盐酸反应制得的氢气中有氯化氢,通入三颈烧瓶之前应该除去,而装置中缺少一个除杂装置,则不能用稀盐酸,应选择稀硫酸,故A错误;
B.为提升冷却效果,冷凝管内冷却水流向与蒸气流向相反,则装置中冷凝水应该b进a出,故B错误;
C.苯胺还原性强,易被氧化,所以制备苯胺前用氢气排尽装置中空气,同时氢气是可燃性气体,点燃时易发生爆炸,则点燃酒精灯之前,先打开K,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故C正确;
D.苯胺还原性强,易被氧化,有碱性,与酸反应生成盐,而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苯胺能与浓硫酸反应,则不能选用浓硫酸,三颈烧瓶内的反应结束后,关闭K,先在三颈烧瓶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B
【详解】
A.灼烧应该用坩埚,烧杯用于液体加热,A项错误;
B.反应可以生成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向上排空气法正确,B项正确;
C.碳酸钠处导气管应该在液面上方,防止倒吸,C项错误;
D.溴的化学式为Br2,其容易挥发,沸点58.78℃,苯是无色液体,沸点80.1℃,二者互溶,可利用蒸馏方法,用60-70℃水浴加热先馏出液溴,剩下的是苯,溴会溶于苯,D项错误;
答案选B。
10.A
【详解】
A.溶液中存在平衡:(橙色)(黄色),滴加数滴的溶液,平衡正向移动,则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A正确;
B.更易与F-结合生成,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饱和溶液,再滴加氨水,不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错误;
C.滤纸所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通常以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为流动相,C错误;
D.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上搅拌会导致滤纸破裂,过滤失败,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
A.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2,4,6-三溴苯酚溶于苯酚,故未出现白色沉淀,A项错误;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加入少量Mg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可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B项错误;
C.H2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H2O2转化为O2,O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C项错误;
D.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小于碘在苯中的溶解度,苯的密度比水小,故上层为苯层呈紫红色,下层为水层,几乎无色,D项正确;
答案选D。
12.A
【详解】
A.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水银是汞单质,A错误;
B.由“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研磨会产生热量给反应提供能量,所以涉及热能与化学能的转化,B正确;
C.由“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可知固体升华至盆底,C正确;
D.加入水银,有轻粉(Hg2Cl2)生成,汞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D正确;
故选A。
13.C
【分析】
绿原酸易溶于乙酸乙酯,提取液加入乙酸乙酯,分液得到有机层,减压蒸馏得到绿原酸,加入温水浸膏,经冷却、过滤得到绿原酸粗产品,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绿原酸为有机酸,更易溶于有机溶剂,加入乙酸乙酯后绿原酸被萃取到有机酯层,有机层与水层互不相溶,应采用分液法分离,A项正确;
B.绿原酸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压蒸馏可降低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绿原酸被氧化,B项正确;
C.流程中加入温水浸膏,冷却、过滤得到绿原酸粗产品,可知绿原酸难溶于冷水,其在温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冷水中的溶解度,C项错误;
D.根据C的分析,绿原酸粗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D项正确;
答案选C。
14.B
【详解】
A.用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时,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会溶解在展开剂中无法分离,则滤纸上的试样点不能浸入展开剂中,A正确;
B.CCl2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C(H2O)6]2+(粉红色)+4Cl-⇌[CCl4]2-(蓝色)+6H2O,95%乙醇中水很少,CCl2•6H2O晶体溶于95%乙醇得到的溶液中主要含[CCl4]2-,溶液呈蓝色,加水稀释,平衡逆向移动,得到主要含[C(H2O)6]2+的粉红色溶液,B错误;
C. 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结构简式为)、同时生成副产物聚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结构中含羧基和酯基,向其粗产品中加入足量Na2CO3溶液,乙酰水杨酸转化成可溶于水的乙酰水杨酸钠,聚水杨酸难溶于水,过滤后可除去聚合物杂质,向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盐酸可将乙酰水杨酸钠转化为乙酰水杨酸,C正确;
D.根据实验安全要求,废纸、火柴梗、碎玻璃应倒入垃圾箱内,废液应倒入指定废液缸内,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D正确;
故答案为:B。
15.A
【详解】
A.用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制备乙烯时,需用温度计控制反应温度在170℃,否则会发生副反应,装置中缺少温度计,故A错误;
B.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备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氨气向空气中扩散,该装置能制备并收集氨气,故B正确;
C.实验室用浓硫酸、乙醇和乙酸混合共热制备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提纯收集乙酸乙酯,该装置能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故C正确;
D.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用四氯化碳做萃取剂萃取提取碘水中的碘,故D正确;
故选A。
16.D
【详解】
A.海带中碘元素以碘离子存在,应该先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然后萃取得到碘,故A错误;
B.此法可加速过滤,并使沉淀抽吸的较干燥,但不宜过滤胶状沉淀和颗粒太小的沉淀,因为胶状沉淀易穿透滤纸,颗粒太小的沉淀易在滤纸上形成一层密实的沉淀,溶液不易透过,故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Cu2+和Fe3+,滤纸上端呈棕黄色,说明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更多,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故C错误;
D.纸层析法中要求流动相溶剂对分离物质应有适当的溶解度,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因而扩散速度不同,所以纸层析法是利用试样中各种离子随展开剂在滤纸上展开的速率不同而形成不同位置的色斑,如果试样接触展开剂,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故D正确;
选D。
17.B
【详解】
A.丙酮是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可以作为流动相,A项正确;
B.滤纸条伸入展开剂中时,试样点不能接触展开剂,B项错误;
C.氨熏时,含Fe3+的部位变成红棕色,含Cu2+的部位变成深蓝色,C项正确;
D.氨熏时发生的反应为Fe3++3NH3·H2O=Fe(OH)3↓+和Cu2++4NH3·H2O=[Cu(NH3)4]2++4H2O,D项正确;
答案选B。
18.D
【详解】
A.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应加热蒸发水分,所需实验器材有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坩埚钳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A项不符合题意;
B.用盐酸除去硫酸钡中少量的碳酸钡,可用溶剂热、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所用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B项不符合题意;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再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在相应规格的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C项不符合题意;
D.用溴水和四氯化碳除去溴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碘化钠,反应后萃取,所需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可以完成该实验,D项符合题意;
故正确选项为D
19.A
【详解】
A.氯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氯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所以制取制取67.5gClO2,转移1ml电子,理论上需要0.5ml二氧化硫,标况下体积为11.2L,A错误;
B.反应2中实现二氧化氯变成亚氯酸钠,二氧化氯为氧化剂,过氧化氢做还原剂,温度高,过氧化氢分解,B正确;
C.NaClO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所以减压蒸发减少其分解,C正确;
D.粗产品的提纯利用重结晶的方法,D正确;
故选A。
20.D
【详解】
A.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应用分液的方法,故A错误;
B.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由于氯气密度比空气大,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长进短出,故B错误;
C.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又能重新生成氯化铵固体,实验室制备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消石灰混合加热,故C错误;
D.根据石灰水变浑浊可知直接加热的Na2CO3不分解,而间接加热的NaHCO3分解,可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1.过滤 通入足量的 取少量试样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证明铁离子沉淀已完全
【详解】
氯化钾中含有Fe3+、SO42-、Br-等杂质离子,将样品溶解后先加入NH3·H2O除去铁离子、再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加入碳酸钾溶液除去钡离子,煮沸得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钡、碳酸钡,过滤,滤液中加入盐酸调节pH值,通入足量的氯气,置换出溴离子,蒸干灼烧得氯化钾,根据Fe3+与KSCN溶液会出现血红色,可以证明Fe3+沉淀完全。
22.① ② ⑥ ④ ③
【分析】
(1)CaCO3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氢氧化钙溶于水;
(2)蒸发结晶可以从溶液中获得固体溶质;
(3)碳酸钙受热分解为氧化钙、二氧化碳,而氧化钙稳定;
(4)溴微溶于水,溴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5)利用蒸馏法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详解】
(1)根据CaCO3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氢氧化钙溶于水,可用过滤法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故选①;
(2)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可先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得到的滤液蒸发结晶,就可得到氯化钾晶体,选②;
(3)碳酸钙受热分解为氧化钙、二氧化碳,而氧化钙稳定,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故选⑥;
(4)溴微溶于水,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可用萃取的方法从溴水中提取溴单质,故选④;
(5)蒸馏法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故选③。
【点睛】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为解答的关键,把握过滤、蒸发结晶、蒸馏 、萃取等混合物分离的适用范围。
23.坩埚 过滤 2I- + H2O2 + 2H+=== I2 + 2H2O 紫红 萃取 取少许得到的固体加入到淀粉溶液中,淀粉溶液变蓝,即可证明所得固体为碘单质
【分析】
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首先将海带在坩埚中灼烧成灰烬,再将灰烬溶解于水,除去固体杂质得到主要含碘的化合物的溶液,再用H2O2将碘的化合物氧化为单质碘,最后用CCl4萃取得到碘的CCl4溶液,用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由此分析。
【详解】
(1)固体物质的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所以海带灼烧所用的仪器是坩埚。
(2)海带灰烬中有不溶解于水的固体物质,应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所以,“加蒸馏水后,搅拌、煮沸、冷却”后的操作是过滤。
(3)海带中的碘元素是以碘的化合物形式存在,为了提取碘必须将-1价碘元素氧化为0价的单质碘,又因H2O2的还原产物是水,故在氧化-1价碘时不引入新的杂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
(4)步骤(3)中所得碘的水溶液,因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且不与水互溶,故选取CCl4作萃取剂,由于碘的CCl4溶液显紫红色。所以CCl4层呈紫红色,经分液得到碘的 CCl4 溶液的实验过程中,CCl4 起萃取作用。
(5)利用碘遇淀粉溶液变蓝这一特征性质来检验碘单质,所以证明得到的固体是碘单质的化学方法是:取少许得到的固体加入到淀粉溶液中,淀粉溶液变蓝,即可证明所得固体为碘单质。
【点睛】
双氧水(H2O2)具有一定的氧化性:H2O2+2e-+2H+=2H2O,即在酸性溶液中H2O2的还原产物是水,不引入新的杂质,故称之为绿色氧化剂,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氧化剂。
24.过滤 渗析 蒸馏 过滤 蒸发 加热分解
【分析】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为过滤。分离易挥发的物质用蒸馏,分离提纯胶体用渗析。
【详解】
(1)分离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为过滤;
(2)因为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能通过半透膜,所以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胶体;
(3)因为乙醇和氯化钠的沸点相差很大,乙醇沸点低,所以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乙醇;
(4)泥沙不溶于水,可以用过滤分离除去,氯化钙和氯化镁和硫酸盐等用化学方法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
(6)碳酸钙能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所以可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25. 升高温度(加热) 搅拌 3:2 pH超过8会使部分Al(OH)3溶解生成AlO2-,最终影响Cr回收与再利用 否 3SO2+2CrO42-+12H2O2CrOH(H2O)5SO4↓+SO42-+2OH-
【解析】(1) 酸浸时,为了提高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延长浸取时间、加快溶解速度等措施,可以升高温度增大物质的溶解度或加快搅拌速度,因此本题答案为:升高温度(加热) ;搅拌。
(2)H2O2 将Cr3+转化为Cr2O72-,H2O2 作氧化剂,Cr3+被氧化,发生的反应为:2 Cr3++3 H2O2+H2O= Cr2O72-+8H+,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3)①pH=8时,Fe3+、Al3+已沉淀完全,滤液II中主要阳离子有:Na+、Mg2+、Ca2+ ,pH>8时, 会使部分Al(OH)3溶解生成AlO2-,会影响Cr回收与再利用。
②当pH=8时,c(Mg2+)∙c2(OH-)=(Ksp[Mg(OH)2]=1. 8×10-11,c(Mg2+)=Ksp[Mg(OH)2c2(OH-)=1.8×10-1110-12=18ml/L, 溶液中镁高子浓度不超过1ml·L-1,因此,此时Mg2+不沉淀。
(4)流程中用SO2进行还原时,Na2 CrO4被还原CrOH(H2O)5SO4,SO2被氧化为SO42-,根据原子守恒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SO2+2CrO42-+12H2O2CrOH(H2O)5SO4↓+SO42-+2OH-
点睛:本题以污水处理为背景,考查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分离、利用溶液的pH值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分离等知识点,解题时要紧紧抓住流程这条主线。
26.Cu+H2O2+2H+=Cu2++2H2O 2Cu2++2CO32-+H2O=Cu2(OH)2CO3↓+CO2↑ 3 取样,加KSCN,若变红则含Fe3+,未被除尽;若不变红,则除尽 CuSO4+Fe=Cu+FeSO4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详解】
考查化学工艺流程,(1)滴入H2O2溶液后,溶液很快变蓝色,说明Cu→Cu2+,H2O2作氧化剂,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2)生成Cu2(OH)2CO3,部分Cu2+与CO32-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生CO2,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Cu2++2CO32-+H2O=Cu2(OH)2CO3↓+CO2↑;(3)根据反应方程式,Cu2S中Cu的价态由+1→0价,化合价降低,S的价态由-2价→+4价,化合价升高,O的价态由0价→-2价,化合价降低,计算转移电子物质的量,可以通过S进行计算,生成1mlCu,则消耗0.5mlCu2S,即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5×6ml=3ml;(4)①检验是否Fe3+被除尽,一般用KSCN检验,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含有Fe3+,否则不含有,操作是:取样,加KSCN,若变红则含Fe3+,未被除尽;若不变红,则除尽;②根据流程,溶液B中含有Cu2+,制备Cu,需要加入Fe,发生Fe+Cu2+=Cu+Fe2+;③得到胆矾,胆矾中含有结晶水,采用的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27. 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的浸取率 漏斗、玻璃棒、烧杯 蒸馏 afgdebchi 2 H2O2 2 H2O+O2 使青蒿素充分氧化生成CO2和H2O 浓硫酸 C15H22O5 C
【解析】本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离方法。
(l)对青蒿进行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青蒿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青蒿素的浸取率。
(2)操作I是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漏斗、玻璃棒、烧杯,操作Ⅱ将乙醚溶液中的乙醚分离出来,其名称是蒸馏。
(3)① 装置A产生的氧气需要经过装置D干燥,纯净的氧气进入装置C,产生的水蒸气被装置B吸收,二氧化碳被装置E吸收,仪器各接口的连接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afgdebchi。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② 装置C中CuO的作用是使青蒿素充分氧化生成CO2和H2O。
③ 装置D中的试剂为干燥剂浓硫酸。
④B吸收水19.8g,其中含氢2.2ml即2.2g,E吸收二氧化碳66g,其中含碳1.5ml即18g,28.2g青蒿素含氧8g即0.5ml,则青蒿素的最简式为C15H22O5。
(4)在含有NaOH 、酚酞的水溶液中,乙酸乙酯水解,生成物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溶液红色变浅,所以与青蒿素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是乙酸乙酯,故选C。选项
操作或做法
目的
A
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
制备
B
将密闭烧瓶中的降温
探究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C
将溴水滴入溶液中,加入乙醇并振荡
萃取溶液中生成的碘
D
实验结束,将剩余固体放回原试剂瓶
节约试剂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
未出现白色沉淀
苯酚溶解度小
B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加入少量Mg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少量CuSO4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蓝色沉淀
证明Cu(OH)2比Mg(OH)2难溶
C
H2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
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
H2O2具有氧化性
D
向碘水中加入少量苯,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上层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水中大
A.制备乙烯
B.制备并收集氨气
C.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
D.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实验器材
相应实验
A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
B
烧杯、玻璃棒﹑滤纸
用盐酸除去硫酸钡中少量碳酸钡
C
烧杯、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0.5 ml/L的溶液
D
烧杯、胶头滴管、分液漏斗
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的少量NaI
阳离子
Fe3+
Al3+
Cr3+
开始沉淀时的pH
2.7
—
—
沉淀完全时的pH
3.7
5.4(>8溶解)
9(>9溶解)
装置质量
实验前/g
实验后/g
B
22.6
42.4
E(不含干燥管)
80.2
146.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6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3实验安全专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