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练习,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宽、高的特点。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
从图画中,说说你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
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的形状进行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2)摸一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顶点)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摸一摸,体会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和归纳,充分突出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长方体有6个长方形的面,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同,有时4个面是完全相同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
(2)棱的认识。(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把它们分成3组,每一组有4条相等的棱。)
(3)顶点的认识。(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指导学生画出直观图。
先通过实物观看,再出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观图。
(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请学生用手摸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5.引导学生认识棱长总和。
小结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6.完成教材第19页的表格,并在白板上演示结果。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都(),有()条棱,每组相对的四条棱长度(),有()个顶点。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4)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解决问题。
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30厘米、20厘米的小纸箱,在所有的棱上粘上一圈胶带,至少需要多长的胶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求胶带的长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集体评讲。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考察学生是否掌物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及棱长总和的概念。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教后思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长方体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料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2、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措施,课时划分 共13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