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病毒等
2.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将有所变化。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数量都减少B.白鲢数量减少
C.水蚤数量减少D.数量都增加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太阳光照射到植物体上开始
B.次级消费者从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即为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能量也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
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输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从草流向兔子的能量传递效率a/b×100%的范围在10%~20%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
D.兔子的遗体残骸及粪便中的能量从e传递给分解者,被分解者分解
5.如图表示能量金字塔(①为第一营养级,②为第二营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其原因之一是( )
A.与消费者不同,生产者不需要更多的能量
B.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第二营养级比第一营养级具有更多的食物
D.在金字塔塔尖的生物不需要这么多能量
6.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属于生产者,C属于分解者
B.①②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
C.图中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8.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9.如图表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弱到强依次是( )
A.a→b→cB.c→b→a
C.b→a→cD.a→c→b
10.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信息传递原理来防治害虫。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
①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③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④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1.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受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2.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等化学元素的循环
B.真菌分泌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C.果蚁从腐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果蚁的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D.果蚁、真菌这种营养方式的形成是二者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13.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4.我国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表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搭载嫦娥四号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气、水和透明设备等,搭载着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菌六种生物。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个“罐子”能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罐子”生态系统中的六种生物分属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罐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
C.“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15.反馈调节是系统调节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调节机制,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6.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C.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干扰,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17.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18.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D.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人口数量停止增长
19.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2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植食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
21.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在上述4个种群中,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甲、丁两个种群
22.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乙中的生物最终会被图甲中的B分解,在①、③过程中碳以有机物形式进行循环
C.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
D.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750 kg
23.现有两个位置相邻但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且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对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据图可以断定Ⅱ中的物种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Ⅱ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Ⅰ
C.若Ⅰ和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则Ⅰ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D.若两个生态系统均处于平衡状态,则Ⅰ和Ⅱ之间不存在物质的相互交换
24.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25.如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
B.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
C.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
D.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2020年春季,一场大范围的沙漠蝗虫入侵几个国家,对当地农作物、草场等造成巨大危害。沙漠蝗虫聚集是引起蝗灾的主要原因,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4~5只散居型蝗虫聚集在一起就可释放一种特异性挥发类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继而引起更多的蝗虫加入进来,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4VA也可人工合成且具有相同的效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4VA的作用下,某草场内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从种群特征分析,其直接原因是 。
(2)若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捕蝗虫,这属于 防治方法,在该草场中引入鸭捕食蝗虫也属于此类防治的具体措施之一,蝗虫→鸭不构成一条食物链,其原因是 。
(3)某被沙漠蝗虫入侵、植被明显减少的草场在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从群落演替角度分析,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草场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因素是 。
27.(12分)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总能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2)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所含的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N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 kJ。
(3)图1中,m1表示的能量形式主要是 ,m2表示的能量形式是 ,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 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8.(8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 ;④表示 。
(2)③表示 ,从微观上看,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的 中进行的,由图中可知,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
(3)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与 (填图中序号)有关,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 ;第二, 。
29.(11分)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 ,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 最为喜好。由此说明 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 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 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
30.(9分)因含N、P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暴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
(2)为确定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鱼、鳙鱼的 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鱼、鳙鱼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鱼、鳙鱼的 。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鱼、鳙鱼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
(4)投放鲢鱼、鳙鱼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鱼、鳙鱼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
答案全解全析
第5~6章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C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有些生产者进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是异养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病毒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D错误。
2.B 花鲢以水蚤为食,花鲢被大量捕捞后,水蚤数量将会增加。乌鱼以花鲢和白鲢为食,花鲢被大量捕捞后,乌鱼将会捕食更多的白鲢,故白鲢的数量将减少。
3.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能量开始,A错误;动物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为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C错误。
4.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A错误;从草流向兔子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B错误;图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100%,若草固定的能量为m,则狼获得的能量为m×ca,C正确;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从d传递给分解者,D错误。
5.B 每个营养级都会进行呼吸作用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剩下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在能量金字塔中,第一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B项正确。
6.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B正确;大气中的CO2既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变成含碳有机物,也可以通过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变成含碳有机物,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7.D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以将生物群落里的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到关键作用,D项错误。
8.B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9.B 图中a点落叶供给量多,但土壤有机物量少,表示该地区分解者分解作用强;b点落叶供给量中等,土壤有机物量较少,该地区分解者分解作用较弱;c点落叶供给量少,土壤有机物量多,该地区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弱,综上分析,选择B。
10.D 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①不符合题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②符合题意;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③不符合题意;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④符合题意。
11.B 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2.C 据题意可知,果蚁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都能够分解有机物,共同促进碳、氮的循环,A正确;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B正确;真菌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从中获取能量,C错误;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3.C 由题意可知,鹰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螳螂增加蝉的数量会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传递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14.B “罐子”生态系统中的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属于生产者,果蝇是消费者,酵母菌是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即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B错误;“罐子”生态系统的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D正确。
15.D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多,害虫数量又会因天敌鸟类数量的增多而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16.B 由于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错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对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干扰,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D正确。
17.A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这是一种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是将东北虎迁出原地,进行易地保护;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是法制管理的措施。
18.C 人口增长则粮食需求增加,住房增加,使得人均耕地减少,A不符合题意;人口增长则资源利用增加,使得资源紧张,B不符合题意;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一定会因此而毁灭,C符合题意;人口增长,使得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人口数量停止增长,D不符合题意。
19.D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保护濒危灭绝的动植物,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B错误;易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C错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有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的除外),D正确。
20.C 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使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网,A正确;蛇捕食鼠,二者有捕食关系,食虫鸟和蛙同时以植食昆虫、食虫昆虫为食,二者有竞争关系,B正确;食物网未体现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植食昆虫减少,短期内食虫昆虫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D正确。
21.D 根据题表数据分析可知,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此4种生物之间能形成2条食物链,A错误;乙为生产者,因此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错误;丙是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C错误;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可能会因捕食而引起竞争,D正确。
22.C 题述火灾过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分析甲图可知,D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①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为呼吸作用,在①、③过程碳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图乙中的生物最终会被图甲中的C分解者分解,B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即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C正确;杂食性动物增加的体重30 kg有1/3来自草,即消耗的草为1/3×30÷10%=100(kg),另外增加的20 kg来自植食性动物,则消耗的草为20÷10%÷10%=2 000(kg),共需消耗草2 100 kg,D错误。
23.C 生态系统Ⅱ中营养级数多,但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不一定比生态系统Ⅰ复杂,因此无法比较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A错误;图中未涉及各营养级的能量值,无法比较两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生态系统Ⅱ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其第一营养级更可能为高大乔木,生态系统Ⅱ更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Ⅰ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C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则生态系统Ⅰ和生态系统Ⅱ之间存在物质的相互交换,D错误。
24.B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25.D 图示塔尔羊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其种群数量除受牧草数量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自身种群密度等的制约,A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有可能升高,B错误;食草动物的引入使植物种群生物量迅速下降,但物质循环加快,光合作用合成量增加,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每空2分,共10分)(1)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2)生物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蝗虫→鸭不包括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 (3)速度和方向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解析 (1)4VA可导致蝗虫聚集,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4VA作用下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2)4VA属于蝗虫释放的信息素,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蝗虫、鸭均属于消费者,由于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生产者,而蝗虫→鸭中只包含消费者,不包括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3)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一个生态系统中,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27.答案 (每空2分,共12分)(1)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2)25N/(1+4x) (3)光能 热能 分解者
解析 (1)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y×100%。(2)最少消耗按照最大的传递效率20%计算,其中甲所含的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假设甲的能量是M,即M×x×20%+M×(1-x)×20%×20%=N,计算可得M=25N/(1+4x)。(3)图1中,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光能,m2是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图1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8.答案 (每空1分,共8分)(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线粒体 全球性 (3)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解析 (1)由图可知,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2)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由图中可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3)⑤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从题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一,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第二,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29.答案 (每空1分,共11分)(1)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协同 (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4)“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解析 (1)蚯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的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②据题表可知: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比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蚯蚓与微生物均可对落叶进行分解,两者是协同作用。(3)通过(2)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4)利用题述材料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还可进行的研究有:“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30.答案 (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9分)(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或食物) 捕食者(或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鱼、鳙鱼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2分)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定期合理投放鲢鱼、鳙鱼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鱼、鳙鱼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析 (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故藻类属于生产者。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了这一范围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群落。(2)为确定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应根据本水库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鲢鱼、鳙鱼的成活率,还要防止其天敌的捕食,故应捕杀鲢鱼、鳙鱼的天敌。(3)据题图可知,将鲢鱼、鳙鱼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显著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投放的鲢鱼和鳙鱼捕食浮游动物和藻类,导致浮游动物减少,银鱼的食物减少,导致银鱼数量下降。(4)通过投放鲢鱼、鳙鱼,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应适量地投放鲢鱼、鳙鱼鱼苗;适量增加投放的浮游动物,确保鲢鱼、鳙鱼有足够的食物;为保证鲢鱼、鳙鱼的成活率,控制鲢鱼、鳙鱼的天敌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等。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1×108
2.8×109
1.1×107
9.9×107
不同处理
蒙古栎
杨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1.C
2.B
3.D
4.C
5.B
6.C
7.D
8.B
9.B
10.D
11.B
12.C
13.C
14.B
15.D
16.B
17.A
18.C
19.D
20.C
21.D
22.C
23.C
24.B
25.D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 生态工程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5 生态工程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