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海洋蜗牛产生了定向变异
C.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D.该性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生物界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C.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D.生物有益的性状会通过“自然选择”逐代累积起来
3.如果某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那么它可能( )
A.进化为新种B.退化为低级的种
C.进化为更高等的种D.灭绝
4.虽然鲸和沙丁鱼是不同纲的动物,但是它们的体形很相似。其原因是( )
A.进化的方向相同B.自然界的偶然巧合
C.有共同的祖先D.相同环境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5.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的是( )
A.生物的适应性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进化D.生物变异的机理
6.经过世世代代的自然选择,种群中的有些有利变异被保存并不断积累,微小变异变成显著变异,从而形成了新的生物类型、新的物种。由此,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是( )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畸变D.自然选择
7.过度繁殖是生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如果条件适宜,产生的大量后代会占满整个地球。下列关于过度繁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繁殖能力强的生物才具有过度繁殖能力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
C.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D.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8.下列对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中,错误的是( )
A.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揭示了生物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因
C.解释了生物适应性的形成D.阐明了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
9.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的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物种。这两种选择共同的基础是( )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都很巨大
10.蜗牛在夏眠、冬眠时,能分泌一种黏液,把壳口封闭起来,从而抵御炎热和严寒。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与不良环境的斗争B.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定向变异的结果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1.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描述不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A.自然选择等因素使种群发生变化
B.物种间的所有差异都会遗传给下一代
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环境
D.遗传的力量使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12.下列选项中,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变异是定向的
B.基因突变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C.物种是不变的,而且是一次性创造出来的
D.现存的物种都是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
1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正确解释生物界的( )
A.多样性和适应性B.遗传性和变异性
C.自然选择对遗传物质的作用D.自然选择对变异本质的作用
14.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不合理的解释是( )
A.对自然条件进行的生存斗争B.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定向变异的结果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5.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LyscinE),它能杀灭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型抗生素在溶杆菌属细菌中被发现并临床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使超级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
D.在新型抗生素作用下,超级细菌会突变出抗新型抗生素的能力,体现了共同进化
16.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降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抗药性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细菌抗药性增强不属于适应性进化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差异并逐渐积累
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其DNA中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
17.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从而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自然选择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所以它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C.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D.只有当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使不同个体之间存活率出现差异,自然选择才会起作用
18.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B.自然选择留下的变异都是对人类有利的变异
C.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性状
19.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了定向的变异
B.普通野生稻的突变和重组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20.乐果是一种常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乐果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使用乐果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乐果对害虫具有定向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C.以上过程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有利的
D.害虫对乐果进行选择,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
二、选择题组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在达尔文看来,在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变异,这些个体间的有些变异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前提。
21.达尔文提到的变异是( )
A.个体水平上的差别B.细胞水平上的差别
C.分子水平上的差别D.基因数目上的差别
22.有些变异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前提,这些变异是( )
A.可遗传的变异B.不可遗传的变异
C.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D.对生物的生存没有影响的变异
23.下列关于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B.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会产生更大的变异D.无性生殖不会产生变异
三、综合题
24.野生香蕉是二倍体,通常有大量的硬籽,无法食用。在大约1万年前的东南亚,人们发现一种很少见的香蕉品种,这种香蕉无籽、可食,是世界上第一种可食用的香蕉,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无籽香蕉是三倍体。
(1)三倍体香蕉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之所以无籽是因为此香蕉在减数分裂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2)由一种变异的致命真菌引起的香蕉叶斑病正在全球蔓延。在世界许多香蕉农场,每年多次、大量喷洒杀菌剂来抑制真菌的散播。但此做法未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此,杀菌剂的使用对真菌起到了_______________作用。
(3)生物学家到目前仍然没有找到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二倍体野生香蕉,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如果找到具有抗真菌基因的二倍体野生香蕉,可以尝试用_______________育种方式,以获得______倍体香蕉作母本,然后与二倍体野生香蕉杂交,从其后代的三倍体无籽香蕉中选育出抗病的品种。
25.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缚在绿色的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用相应的进化理论来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螳螂的全部个体统称为_____。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
(3)环境对螳螂起了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
(4)绿色螳螂个体在褐色草地上也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原有的保护色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这说明了_____。
参考答案
1.D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②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
③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④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该海洋蜗牛种群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增加是由于蟹类的捕食,不是人工选择,A错误;
B、变异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B错误;
C、自然选择是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性状而作用于控制性状的基因,据此无法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显隐性,C错误;
D、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这就是适者生存,说明较厚外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海洋蜗牛种群具有较薄外壳的不适应环境被逐渐淘汰,D正确。
故选D。
2.A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
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生物界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B正确;
C、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C正确;
D、生物有益的性状适应于生存,会通过“自然选择”逐代累积起来,D正确。
故选A。
【点睛】
3.D
【分析】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详解】
由于昆虫缺乏适应环境变化的变异,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导致绝灭。D正确。
故选D。
【点睛】
4.D
【分析】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沙丁鱼和鲸是不同的动物,都是适应环境的,但是生活环境相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沙丁鱼和鲸都与水生环境相适应,因此都有相似的外部形态。D正确。
故选D。
【点睛】
5.D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3)局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
A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AB不符合题意;
C、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生物变异的机理,遗传与变异的本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6.D
【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详解】
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个体生存,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决定着进化的方向,故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
7.A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D、达尔文认为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错误,D正确;
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繁殖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并产生后代,B正确;
C、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C正确。
故选A。
8.D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详解】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A正确;
B、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有利变异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生物的适应性,C正确;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错误。
故选D。
9.B
【分析】
人工选择是选择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属性,自然选择是生物为了适应自然而产生的属性,对生物共同的选择基础是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详解】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故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原因,A错误;
B、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材料,是选择的基础,B正确;
C、生物就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生存竞争是实现选择的手段,C错误;
D、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是进行选择的动力,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C
【分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
A、蜗牛在与不良环境的斗争中保留了夏眠和冬眠的特性,A正确;
B、蜗牛在夏眠、冬眠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不良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蜗牛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夏眠和冬眠的特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显然自然选择等因素能使种群发生变化,A正确;
B、物种间的所有差异未必都会遗传给下一代,物种的适应环境的性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给下一代,B错误;
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种群所处的不同环境可以对相应的种群的性状进行选择,使适应环境的性状得以保留,即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环境,C正确;
D、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性形成的角度分析,具有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能有更多繁殖后代的机会,因此,遗传的力量能使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即表现出适应性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点睛】
12.D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不清楚变异的本质,即没提到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的主要因素,B错误;
CD、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A
【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详解】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产生,A正确;
B、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
C、达尔文自然选择解释的是有利性状的性状的积累和形成过程,没有上升到遗传物质水平,C错误;
D、自然选择对变异本质的作用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没有进行解释,D错误。
故选A。
【点睛】
14.C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能够存活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详解】
A、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夏眠,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A正确;
BD、肺鱼夏眠的这一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D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故选C。
15.B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
A、新型抗生素在溶杆菌属细菌中被发现并临床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超级细菌一定发生了进化,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对使超级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不耐药性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并没有使超级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C错误;
D、新型抗生素只是选择超级细菌中突变形成的抗新型抗生素类型被保留下来,不是新型抗生素导致超级细菌出现该突变,D错误。
故选B。
16.D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
【详解】
A、细菌抗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不是人工选择,A错误;
B、优势突变通过正选择的作用繁殖下去的结果,就叫适应性进化,细菌进化的过程是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造成的,属于适应性进化,B错误;
C、抗药性的变异不是由于抗生素引起的,而是自己产生的,C错误;
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引起的,根本原因是其DNA中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D正确。
故选D。
【点睛】
17.C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B错误;
C、植物在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了不同的花期(开花时间),是植物的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C正确;
D、当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可能发生作用,不需要等到个体之间存活率出现差异,D错误。
故选C。
【点睛】
18.D
【分析】
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
A、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可能是体细胞突变性状,因此不一定能通过遗传进行积累,A错误;
B、自然选择留下的变异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不一定对人类有利,B错误;
C、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会产生更多的变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C错误;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D。
【点睛】
19.D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的变异是不定向,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绝大多数是有害的,C错误;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基因,表达后能够抗病虫害,所以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D正确。
故选D。
【点睛】
20.B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详解】
A、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A错误;
B、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使用农药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不利的,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先有抗药性强、抗药性弱的变异,只是乐果将抗药性变异选择出来,D错误。
故选B。
【点睛】
21.A
22.A
23.D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21.
在达尔文看来,在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变异,这些个体间的有些变异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前提,这是个体水平上的差别。A正确。
故选A。
22.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可遗传变异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前提。A正确。
故选A。
23.
A、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A正确;
B、基因重组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会产生新的基因型,B正确;
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产生多种多样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C正确;
D、无性生殖中也会产生变异,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染色体(数目)变异 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选择 不定向性或低频性 多倍体 四
【分析】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1)野生香蕉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无子香焦是三倍体,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所以野生香蕉变异成无子的香蕉栽培品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三倍体香蕉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香蕉无籽。
(2)杀菌剂的使用对真菌起到了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真菌增多,农药杀灭真菌的效果会降低,所以一段时间后,蕉农发现再喷洒同等剂量的化学药剂不能有效地阻止真菌进一步传播。
(3)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导致可能无法获得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二倍体野生香蕉;找到具有抗真菌基因的二倍体野生香蕉,可以尝试使用多倍体育种,其过程为:用秋水仙素处理具抗性的二倍体野生香蕉的幼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四倍体香蕉;用四倍体香蕉作为母本与二倍体野生香蕉杂交,获得三倍体香蕉,然后从中选育出抗病的品种。
【点睛】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5.种群 变异性 不定向 生存斗争 动力 选择 定向的 适应是相对的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1)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螳螂的全部个体统称为种群。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变异性,变异是不定向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生存斗争,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环境对螳螂起了选择作用,即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绿色螳螂个体在褐色草地上也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原有的保护色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取决于生活的外界环境。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环境
绿色螳螂
褐色螳螂
经过日期
数目
被鸟吃掉的数目
数目
被鸟吃掉的数目
绿色草地
20
0
45
35
19天
褐色草地
25
25
20
0
11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年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