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学案
展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课时1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程标准 |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学习目标 | 1.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构造运动及其对大地构造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利用景观照片、示意图、模型等,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
一、内力作用
1.概念: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2.表现
(1)构造运动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有些内力作用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有些内力作用经过长期的作用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
地质构造 | 褶皱 | 断层 |
形成 |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就形成断层 |
基本形态 | 背斜和向斜 | 地垒和地堑 |
形成地貌 |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 | 断层可以形成断块山、沟谷、陡崖等地貌 |
意义 |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
判断
1.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2.地下水多储存于向斜盆地中。( √ )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构造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图中a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聚合带,形成了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2)图中b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处,形成高大山脉和高原。
(3)图中c1、c2是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
判断
1.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 × )
2.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
探究点一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区域认知]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地质构造的名称。
答案 甲:向斜;乙:背斜;丙:断层。
2.[综合思维]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答案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综合思维]丙处岩层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
答案 上升部分形成块状山地,下降部分形成谷地。
4.[人地协调观]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答案 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呈拱形,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1.褶皱构造与地貌
| 背斜 | 向斜 | |
判读方法 | 从形态上 |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 中间老,两翼新 | 中间新,两翼老 | |
图示 | |||
构造地貌 | 未侵蚀地貌 | 山岭 | 谷地 |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 谷地 | 山岭 | |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 ||
图示 |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 ||
举例 |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
2.断层构造与地貌
| 断层 | |
地垒 | 地堑 | |
形态 |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
图示 | ||
构造地貌 | 常形成陡峻的山峰 |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
举例 | 泰山、庐山、华山 |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 实践意义 | 原因或依据 |
背斜 |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层为天然气,中部为石油,下层为水 |
隧道的良好选址 |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 |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 |
向斜 |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
断层 |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
(2021·北京延庆区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水库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地质构造示意图可以看出水库所在谷地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故选C。第2题,该地区岩层弯曲和断层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挤压,故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选A。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第4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探究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下图是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区域认知]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答案 太平洋板块。 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区域认知]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的陆地有哪些?
答案 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大洋洲的大陆。
3.[综合思维]分别写出不同板块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
答案 消亡边界:高大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生长边界:大洋中脊、裂谷等。
4.[综合思维]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 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地挤压碰撞中。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 边界类型 | 宏观地形 | 实例 | 图示 | |
挤压碰撞 |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 ||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邃的海沟 | 马里亚纳海沟 | |||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 东亚岛弧链、北美洲的海岸山脉 | ||||
板块张裂 | 生长边界 |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 东非大裂谷 | ||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 大西洋中脊 |
(2020·山西太原检测)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6.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根据板块分布状况,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属于非洲板块。第6题,根据板块分布状况可知,M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N处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8.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9.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答案 7.D 8.A 9.B
解析 第7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图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第8题,由上题可知,图中③是大西洋中脊(海岭),③的左侧为南美洲,右侧为非洲。第9题,选项中只有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纵列分布。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第2题,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该地以垂直运动为主,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读“我国某地区局部地层剖面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4.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A为背斜,B为向斜的部分,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自A向B岩层为由老到新。第4题,读图可知,长腰山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上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脉
6.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上图中②处不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质构造为地垒。华山是地垒形成的断块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以及安第斯山脉都是褶皱山,故选A。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②为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都是断层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选D。
(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期末)下图为“不同类型火山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甲地熔岩进入地层裂隙后冷却,最有可能形成的岩石是(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8.据图判断乙山峰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火山 D.断块山
9.下列山峰与乙山峰成因相同的是( )
A.珠穆朗玛峰 B.富士山
C.华山 D.庐山
答案 7.C 8.C 9.B
解析 第7题,甲处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只是侵入到地层裂隙,因此形成侵入岩,选C。第8题,读图可知,乙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山峰,按成因分类属于火山,选C。第9题,乙山峰属于火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选B。珠穆朗玛峰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华山、庐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断块山。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11.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答案 10.D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故选D。第11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202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阶地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局部),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 )
A.地壳水平挤压上升
B.地壳水平挤压凹陷
C.地壳水平张裂上升
D.地壳断裂下陷
13.若在⑤处钻10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 )
A.80 m B.60 m C.40 m D.20 m
答案 12.A 13.B
解析 第12题,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上弯曲,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地壳水平挤压上升,A正确。第13题,根据图中等高距可推知,③⑤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20 m到60 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⑤处钻10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40 m到80 m之间,所以,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60 m。故B正确。
(2020·重庆铜梁区月考)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14~15题。
地点 | 甲 | 乙 | 丙 |
数据 | 300/50 | 500/400 | 300/50 |
14.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A.断块山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地垒山
15.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
B.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构造
D.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海拔数据可知,该地中间高于两侧,为山地地形。根据三地的海拔和岩层埋藏深度可知,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B正确。第15题,乙地为向斜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易形成山地,故B正确、A错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C错误。背斜天然拱形构造利于修建隧道,向斜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D错误。
16.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4分)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2分)
(3)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2分)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的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山系。(4分)
答案 (1)海沟 海岭 (2)喷出(岩浆) (3)ECD (4)美洲 科迪勒拉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海底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海沟;P处为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为海岭。第(2)题,H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第(3)题,按照距离B处远近即可判断岩石年龄的新老排序。第(4)题,结合N板块与M板块的相对位置可知N为美洲板块,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6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2分)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分)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4分)
答案 (1)谷地 山地 谷地 背斜 向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不适合建隧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修建隧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隧道塌陷。
解析 (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3)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形态。(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处易积水,断层处地质不稳定,都不适宜建设隧道。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与四季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