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黄河颂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黄河颂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揣摩课文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课件上的地图,图上这个大大的“几”字型图案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同时,黄河还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自古至今,有无数的诗文描绘和歌咏黄河……(请同学们回答)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了解背景
1938年,诗人光未然随着抗敌演出队第三队来到了黄河沿岸。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亲耳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中华民族的重重苦难与壶口瀑布的怒涛激流,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成就了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黄河大合唱》写成后,音乐家冼星海为之谱曲,创作成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上映,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整部交响乐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字词积累
山巅 澎湃 气魄 狂澜 浊流
宛转 九曲 屏障 哺育 浩浩荡荡
诵读提示
1.要注意读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简短的句、呼告语来把握。
3.有一些动词是情感表达的关键,要重读,如“掀”“奔”“劈”等字,要读出滚滚滔滔、一往无前的气势。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五、朗诵诗歌
1.听音频朗诵。
2.老师示范朗读。
3.学生根据要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初步理解本诗的含义。
六、细读感悟
(一)读朗诵词——诗人为什么要歌颂黄河?
作者之所以赞颂黄河,是因为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象征着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读歌词——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的?
望黄河——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一个什么样的黄河?
诗人先对黄河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俯瞰描写,写出了黄河或波涛滚滚、奔腾不息,或浊流宛转、百折不挠的景象;又从纵向开始描写,写它从西到东、横跨整个北中国的磅礴气势;最后又用横向展开的角度,写黄河锐不可当的气势以及对整个中原大地的意义。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一条奔腾不息、充满力量、百折不挠、气势磅礴的黄河。
赞黄河——诗人是如何赞颂的?
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排比、反复:“啊!黄河!”
比喻:“摇篮”“巨人”“屏障”“臂膀”。
问: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学黄河——为什么提出向黄河学习呢?
激励中华儿女,勇敢坚强,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
七、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八、课后作业
(一)积累古诗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序曲:
九、板书设计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哺育
保卫
激励
望黄河:描绘形象气势
颂黄河:歌颂巨大贡献
尾声:
主体:
黄河颂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揣摩课文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课件上的地图,图上这个大大的“几”字型图案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同时,黄河还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自古至今,有无数的诗文描绘和歌咏黄河……(请同学们回答)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了解背景
1938年,诗人光未然随着抗敌演出队第三队来到了黄河沿岸。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亲耳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中华民族的重重苦难与壶口瀑布的怒涛激流,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成就了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黄河大合唱》写成后,音乐家冼星海为之谱曲,创作成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上映,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整部交响乐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字词积累
山巅 澎湃 气魄 狂澜 浊流
宛转 九曲 屏障 哺育 浩浩荡荡
诵读提示
1.要注意读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简短的句、呼告语来把握。
3.有一些动词是情感表达的关键,要重读,如“掀”“奔”“劈”等字,要读出滚滚滔滔、一往无前的气势。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五、朗诵诗歌
1.听音频朗诵。
2.老师示范朗读。
3.学生根据要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初步理解本诗的含义。
六、细读感悟
(一)读朗诵词——诗人为什么要歌颂黄河?
作者之所以赞颂黄河,是因为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象征着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读歌词——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的?
望黄河——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一个什么样的黄河?
诗人先对黄河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俯瞰描写,写出了黄河或波涛滚滚、奔腾不息,或浊流宛转、百折不挠的景象;又从纵向开始描写,写它从西到东、横跨整个北中国的磅礴气势;最后又用横向展开的角度,写黄河锐不可当的气势以及对整个中原大地的意义。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一条奔腾不息、充满力量、百折不挠、气势磅礴的黄河。
赞黄河——诗人是如何赞颂的?
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排比、反复:“啊!黄河!”
比喻:“摇篮”“巨人”“屏障”“臂膀”。
问: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学黄河——为什么提出向黄河学习呢?
激励中华儿女,勇敢坚强,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
七、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八、课后作业
(一)积累古诗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序曲:
九、板书设计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哺育
保卫
激励
望黄河:描绘形象气势
颂黄河:歌颂巨大贡献
尾声:
主体:
黄河颂
相关教案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5 黄河颂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5 黄河颂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