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7424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7424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ppt课件,共5页。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图一 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图二 日本奈良的阿倍仲麻吕碑图一展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图二位于日本奈良城。[提出问题]阿倍仲麻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时很多的日本人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答案提示: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杰出代表人物。这些日本人来到中国是为了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究新知(授新课)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教师讲述]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活动探究]组建三人小组材料一 遣唐使船材料二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摘自《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中,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鉴真东渡[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简单讲述一下鉴真东渡的概况?[展示图片]这是一尊珍贵的鉴真坐像,它就保存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内。日本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1)学习中国先进文化。(2)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3)影响:推动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历史的进步。学生思考问题。答案提示: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矢志不渝,终于在754年,东渡成功。 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续 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新知(授新课) [教师讲述]日本政府的做法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材料分析]材料一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罕默德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材料三 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2)材料二中的人物塑像是谁?“盲目航东海”指的是什么事件?“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3)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答案提示: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答案提示:(1)唐朝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2)鉴真。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东渡日本。表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①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注意吸纳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为己所用。 理解鉴真为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教师提问]新罗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教师讲述]新罗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上。[教师提问]请归纳唐与新罗交往的史实。[教师归纳]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学生回答问题。答案提示:今天的朝鲜半岛。学生回答问题。答案提示: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玄奘西行[展示图片]玄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续 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新知(授新课) [教师提问]玄奘西行主要是到天竺学习佛学,“天竺”是指什么地方?与唐朝的关系如何?[教师讲解]“天竺”是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它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唐朝。因此,在与天竺的交往过程中,唐朝也吸取了天竺许多优秀成就,如唐太宗曾经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展示图片]《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材料阅读]材料一 玄奘回国后就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 335卷。由于他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玄奘有哪些历史贡献?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答案提示:“天竺”是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学生读《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指出玄奘西行和归国路线。答案提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经天山到达葱岭,最终到达天竺。归国路线:出天竺,跨葱岭、西域、玉门关,经河西走廊,回到长安。 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回答问题。答案提示:将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且让唐朝人了解了天竺的历史、地理等情况。 帮助学生了解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路线图,对玄奘西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帮助学生认识玄奘的贡献,学习玄奘的伟大精神。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的对外文化交往,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以及玄奘西行中,我们可以明白唐朝的中外交流属于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 做好笔记。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玄 奘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他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 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课件ppt,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课件ppt,共6页。
这是一份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ppt课件,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