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共13页。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咸通中,京兆左军有张季弘,勇而多力。尝经胜业坊,遇泥泞深溢,有村人驱驴负薪而至,适当其道。季弘怒之,因提驴四足,掷过水渠数步,观者无不惊骇。后供奉襄州,暮泊商山逆旅。逆旅有媪①,谓其子曰:“恶人归矣,速令备办茶馔,勿令喧噪。”既而愁愤呼叹,咸有所惧。季弘问媪,媪曰:“有新妇悖逆,制之不可。”季弘曰:“见母忧恐,谓有何事,若是新妇,岂不能其语耶?”媪曰:“客未知,新妇壮勇无敌,人皆畏惧,遂至於此。”弘笑曰:“其他即非某所知,若言壮勇,当为主人除之。”母与子遽叩头曰:“若此,母子无患矣,虽穷困,当力为酬赠。”顷之,邻伍乡社悉来观视。曰暮,妇人荷束薪而归,状貌亦无他异。逆旅后园有磐石,季弘坐其上,置鞭于侧,召而谓曰:“汝是主人新妇,我在长安即闻汝倚有气力,不伏事阿家②,岂敢如此?”新妇谓季弘曰:“乞押衙不草草,新妇分雪③,新妇不敢不承事阿家,自是大人憎嫌新妇。”其媪曰:“汝勿向客前妄有词理。”新妇因而言曰:“只如某月曰,如某事,岂是新妇不是,”每言一事,引手于季弘石上,以中指画之,随手作痕,深可数寸。季弘流汗神骇,但言道理不错,阖扉假寐,伺④晨而发。
    (选自宋·调露子《角力记》,有删改)
    【注释】①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②阿家:丈夫的母亲。③分雪:辩白。④伺: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既而愁愤呼叹 ( )
    ②咸有所惧 ( )
    ③母与子遽叩头 ( )
    ④荷束薪而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有村人驱驴负薪而至,适当其道。
    ②季弘流汗神骇,但言道理不错,阖扉假寐,伺晨而发。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新妇壮勇无敌”。
    (4)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张季弘除了“勇而多力”外,还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④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⑥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⑦,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⑧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养鱼记》欧阳修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 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③洿:音“乌”,低凹之地。这里作动词用,挖掘的意思。④甃:音“宙”,用砖砌。⑤锸:音“插”,铁锹。⑥忧隘:忧愁郁闷。⑦罟:音“古”,鱼网。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尝植物 ( )
    ②因洿以为池 ( )
    ③汲井以盈之 ( )
    ④市数十鱼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纵锸以浚之
    A.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B.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 观 巨 鱼 枯 涸 在 旁 不 得 其 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5)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感之而作养鱼记”。请联系《马说》一文谈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猩猩嗜酒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④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⑤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⑥之甘也,遂大爵⑦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⑧而就絷⑨,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注:①麓:山脚下。②醴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③履:鞋。④属:zhǔ,连接。⑤差:chā,稍微,比较。⑥唇吻:指嘴。⑦爵:古代的一种酒杯。⑧⑦蹈藉:践踏。⑨就挚:被拘囚。絷zhí,拴,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兽之好酒者也_____________
    (2)骂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
    (3)不胜其唇吻之甘也________
    (4)恶其为诱也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
    (2)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3)读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①。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②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辩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③。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阻,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注释] ①致仕:在官任上退休。②中:陷害。③忤(wǔ):违逆,不顺从,不和睦。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
    B.吴育/刚正可用
    C.简疏易行/而不可犯
    D.既而/仲淹安抚河东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狱( )
    (2)已( )
    (3)固( )
    (3)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


    (2)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4)请结合文意,谈谈吴育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______)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______)
    (3)战胜而不予人功(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 向宠管理“宫
    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负②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③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④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⑤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⑥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⑦。
    注: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③某:我。④发市:开张。⑤判笔,判案用的笔。⑥踰:走出。⑦逋(bū):拖欠。(选自(宋)何莲《春诸纪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公熟视久之 ②非故负之也
    ③适父死 ④至懊恨不胜而去
    2.下列句中的“之”与“即以付之曰”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齐之习辞者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吾欲辱之
    3.翻译句子
    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4.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苏东坡用画扇的义举扶贫济困的故事,表现其高尚的品格。
    B.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适父死”和“所制不售”。
    C.东坡只“取白团夹绢二十扇”题诗作画,表现出其作为文人的清高。
    D.“争以千钱取一扇”、“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从侧面写出苏东坡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之精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象 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释] 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②守土者:地方官员。③备:充任。④思陵: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⑤牝(pìn):雌性的。⑥廉:查访。⑦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⑧数数(sù):数,同“速”,快。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授官/于汝B.征/贡象
    C.一象/呼之不至D.守土者次第/以城降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语( )
    (2)会( )
    (3)异(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2)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4)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安童,木华黎①四世孙。世祖②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四年,执阿里不哥③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④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⑤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⑥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木华黎:成吉思汗手下骁将,开国功臣。②世祖:忽必烈。③执:捕捉,抓到;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曾与忽必烈展开内战,兵败后,被忽必烈幽禁。④甫:刚刚。⑤膺:担任。⑥有间:过了一会儿。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帝语之曰 ( )
    ②遽以私憾杀人 ( )
    ③何从得老成语 ( )
    ④由是深重之 ( )
    (2)下列各句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遽以私憾杀人
    A.以光先帝遗德 B.以啮人,无御之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 言 正 与 朕 意 合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八则》)
    (5)请概述第二段中关于安童的两件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竟年如是 ( )
    ②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 )
    ③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 )
    ④心有憾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
    A.乃悟前狼假寐(《狼》)
    B.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刘 氏 以 己 之 衣 遗 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乡里咸称其善。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
    《史记·张良列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奉命/于危难之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张良考虑问题全面,当门客郦食其为汉王设计削弱楚国的势力 ,汉王准备采纳时,被张良及时制止了。
    B.张良因为汉王不能散发仓库的财物来赏赐穷人,这是张良反对这个计策的其中一个原因。
    C.张良因为汉王不能停止战事,推行文治而迁怒于门客郦食其。
    D.汉王在张良的劝说下最终放弃了门客郦食其的计策,体现了汉王善于纳谏的优秀品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②具以郦生语告
    ③释箕子之拘
    ④反其故旧坟墓
    (4)翻译下列句子。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②陛下焉得而臣之?
    \s 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
    (1)①不久;②全,都;③立即,立刻,马上;④挑着,担着,背着,扛着。
    (2)①有村人赶着驴驮着柴火走到这里,恰好挡住了他的路。(
    ②季弘吓得出汗,只是说道理不错,就关上门装睡觉了,等到早晨就走了。
    (3)①家人都害怕忌惮新妇,侧面写出;
    ②新妇手在磐石上画出痕迹,有几寸之深;
    ③季弘吓得流汗、装睡,侧面写出。
    (4)①主动为逆旅之媪教训新妇,看出他爱管闲事(或“乐于助人”;或“自以为是”);
    ②看到新妇壮勇,流汗、装睡、逃走,看出他害怕比自己强大的人,狡黠、圆滑(或“欺软怕硬”)。
    参考译文:
    咸通年间,京城护卫军中有个叫做张季弘的人,勇敢而且力气大。曾经路过胜业坊,遇到泥泞的深沟,有村人赶着驴驮着柴火走到这里,恰好挡住了他的路。季弘对此很生气,于是提起驴的四蹄,扔过水渠好几步远,旁观的人没有不惊讶害怕的。后来到襄州任职,晚上住在商山的客栈。客栈有个老妇人,对她的儿子说:“恶人回来了,赶快让她备办茶饭,别叫她喧哗。”然后就发愁又是生气又是叹息,(两人好像)都很害怕。季弘问那老夫人原因,老妇人说:“新媳妇悖逆不听约束,管教不了。”季弘说:“看您这么害怕,以为有什么事呢,如果是新媳妇,难道不能和她谈谈吗?”老妇人说:“你不知道啊,新媳妇健壮而且胆子大,没人能敌得过她,大家都害怕,就导致这样了。”季弘笑道:“别的我管不了,但如果说是胆大健壮,我能为你除掉她。”母子马上叩头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母子二人就没有忧患了,虽然贫穷,我们也一定尽力报答你。”一会儿,乡邻们都来观看。傍晚,那个媳妇背着一捆柴回来了,样子也没什么特别的。客栈的后院有块大石头,季弘坐在上面,把鞭子放在旁边,把她(新媳妇)叫过来说:“你是店主人的新媳妇,我在长安就听说你倚仗有力气,不听婆家的话,你怎么敢这样?”那媳妇对季弘说:“乞求大人不要草草审理,我是冤枉的,我不敢不听从服侍婆家,只是婆家讨厌嫌弃我罢了。”那老妇人:“你别在客人面前强词夺理。”新媳妇于是接着说:“比如哪天,比如某件事,哪里是我的错。”每说一件事的时候,伸手在季弘坐的石头上,用中指比画,随着手指弄出痕迹,深可达几寸。季弘吓得出汗,只是说道理不错,就关上门装睡觉了,等到早晨就走了。
    【参考答案】
    (1)①种植;②于是;③使……满;④买
    (2)D
    (3)予/ 观/ 巨 鱼 枯 涸 在 旁 不 得 其 所
    (4)①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
    ②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希望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或希望有才华的人能够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译文】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不曾种植花草,于是便掘开土地把它作为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全它自然的特点。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池底)极其细微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不能到它该去的地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答案为:
    (1)酒:喝酒。去:离开。胜:能忍受。恶:厌恶。
    (2)(1)编了很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
    (2)可是最终免不了一死,是贪婪造成的。
    (3)“贪婪者没有好下场”或“要想取之,必先与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以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
    猩猩可算是很聪明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心造成的啊。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A项意思“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充当谓语“疑”的宾语,应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断开,所以在“疑”后断开。
    (2)(1)案件,冤案 (2)停止 (3)坚决,坚定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课外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理解课外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可以联系课内文言文中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结合所在句子的意思综合考虑。(1)“狱”,意为“案件,冤案”;(2)“已”与《河中石兽》中的“转转不已”中的“已”意思一致,意为“停止”;(3)“固”,意为“坚决,坚定”。
    (3)(1)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论,左右大臣都大惊失色。
    (2)吴育辩论事理明白,让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题目给出的参考注释,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本题(1)“数”(多次)、“上”(皇帝)。(2)“辩论”前省略主语,“辩论”后省略宾语,要补上,“使”是“让”之义。
    (4)①向皇上直言进谏表现他的正直忠诚、富有远见。②向皇上建言杀向绶表现他的不畏权贵、忠心爱民。③执政措施简单易行不容阻挠表现他的精明果断、处事坚决。④坚决办理范仲淹所奏请合理事宜表现他的坦荡磊落、公而忘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刻画人物形象语句逐一分析。“育在政府,遇事敢言”即建言杀向绶表明他的不畏权贵、忠心爱民;“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 表现他的精明果断、处事坚决;“因事与仲淹忤”却“取可行者固行之”表明他的坦荡磊落、公而忘私。
    [参考译文]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多次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
    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都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论,左右大臣都大惊失色。吴育辩论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可以任用,只是嫉恶太甚罢了。”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别人就不能阻挠。吴育辩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黄河以东地区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
    答案为:
    (1)悉:都,全部;晓:通晓,知晓;予:给予。
    (2)(1)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2)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3)C
    (4)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乙)
    高祖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答案为】
    1.①仔细地; ②故意; ③恰好,正赶上; ④离开。
    2.D
    3.(他)刚走出府门,就有欣赏、喜欢苏东坡的人(好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所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得分点:始,以,所持立尽,省略句)
    4.C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D项正确划分为:守土者/次第以城降,“次第”充当“以城降”的状语,关系紧密,不可断开。
    (2)(1)告诉 (2)适逢 (3)认为……奇异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来说,要联系课内所学,联系句子的意思,再解释词语。(1)联系《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中的“语(yù)”,可以解释为“告诉”;(2)“会”在《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 中出现,两相联系,可以理解为“正好,恰逢”之意;(3)联系《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此处为特殊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认为……奇异”。
    (3)(1)象听到后,慢慢地走上前伏在炮台下,好像等待着举炮的人。
    (2)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句子的翻译。(1)中重点词语:闻(听到)、徐(慢慢地)、若(好像);(2)中重点词语:以(把)、易(交换)。
    (4)示例:能听从人的要求;能主动寻妻;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必须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根据“思陵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可知象能听懂人的要求。从“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盖山中偶也”可以看出象能主动寻妻;从“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可以看出象在大炮前不害怕死亡,从“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可以看出象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参考译文]
    黔地的人过去曾对我说,地方官员按时进贡大象,一定到山中对贡象说:“朝廷下诏令你充任禁卫,将要授予你官职。”象低下身子贴着脚,好像许诺的样子,随即驯顺地(跟随来人)走了,不用去捕捉它。
    明思宗时,要贡象前来充军,之前告诉过他,一头象答应了;正赶上明朝灭亡,最终没有前来。皇朝定传国的宝器,征召贡象。几头象答应而且前来。一头象即使呼唤它,它也不来,迟到了几天,动作轻快地来找雌性的象,原来是它山中的配偶啊,等候多时最后离开了。地方官员查访后知道它到了日期还会回来,于是就在这个日期之前告诉它说:“现在的天子神圣,海内外广大地区知道天命有归属,将领率先带兵投降,地方官员接着带着城投降。你是异类,怎么敢违抗天子不赴任呢?”到了日期,象最终又离开了。地方官员认为很奇怪,在路上设置了大炮,告诉象说:“你爱妻子,速速回来,你再逃跑,就会死在炮弹下!”象听到后,慢慢地走上前伏在炮台下,好像等待着举炮的人。
    啊,奇特啊!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现在从一头象的身上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①告诉,对……说;②立即,立刻;③话,话语,语言;④这,这件事。
    (2)D(D项和例句都解释为介词,因为;A项,连词,表目的,来;B项,解释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3)此 言/ 正 与 朕 意/ 合
    (4)①我已经很认真地思考过这件事了(或者“我已经深思熟虑过了”),没人能够超过你。
    ②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5)安童劝说皇帝不要因私仇杀人,安童顾全大局,谢绝升官。
    【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
    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处置,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的说:你是个少年,怎么说的话却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别器重他。到了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恐怕各个地方会轻视朝廷。皇帝深受感动,一会儿说:我已经深思熟虑过了,没人能够超过你。
    【参考答案】
    (1)①整 ②就(或“往往,总是”) ③赠送(送给) ④怨恨,怨言
    (2)C
    (3)刘 氏/ 以 己 之 衣/ 遗 之
    (4)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乡里人都称赞(说)她善良(好)。(重点字:咸、称)
    ②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参考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纷纷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箸:用筷子 具:详细 释:释放 反:通“返”,返回
    (4)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是谁为陛下谋划出这个计策的?陛下的大事要完了。
    ②陛下怎么能够使他们臣服?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五(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课外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醉翁亭记, 送东阳马生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四(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四(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