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人地协调观) 2.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例,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后果。(综合思维) 3.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地理实践力) |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1.含义: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的环境问题。
2.分类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易错提醒]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再生速度,就会出现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3.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①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影响
a.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b.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c.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d.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易错提醒] 温室气体的增多不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2)大气污染与酸雨
①大气污染
②酸雨
概念 | pH值小于5.6的降水 |
形成 |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
危害 | 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
(3)土地荒漠化
①分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②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 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 |
具体表现 |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
[图表点拨] 教材P120图5-1-4,该图展示出:
(1)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锐减
①生物多样性表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成因: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③危害: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5)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②现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
③危害: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 表现 |
全球性 | 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
长期性 |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
复杂性 | 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
(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
(2)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 )
(3)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 ( )
(4)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彼此孤立的。 ( )
(5)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B.大气污染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噪声污染
提示:(1)×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 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3)× 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4)×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5)D [噪声污染一般是局部污染,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
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全球性环境问题分为哪两大类?
提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开垦荒地。
问题3 (区域认知)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提示:发展中国家。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问题 | 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 | |
区别 | 含义 |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
产生 机制 |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 |
表现 方式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
联系 |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 主要问题 | 主要表现 | 形成原因 |
城市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 |
乡村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 环境问题 | 形成原因 |
发展中国家 |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 | 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
1.读漫画,完成(1)~(2)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 D.气候变化
(2)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土壤呈水滴状不断从手中流失,故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第(2)题,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下图某同学搜集了一组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
问题1 (综合思维)简述漫画一环境问题的形成。
提示: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漫画二、漫画三、漫画四分别反映的哪一类环境问题?
提示: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
问题3 (综合思维)漫画中能直接反映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哪些?
提示: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
1.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 |
原因 |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
危害 | 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
措施 |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
2.酸雨
形成 |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 ||
主要污染物 |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 ||
污染物来源 | 自然污染源 |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 |
人为污染源 | 固定污染源 | 生活污染源: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 |
工业污染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 |||
移动污染源 |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 ||
酸雨类别 | 硫酸型酸雨 |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 |
硝酸型酸雨 |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 ||
对环境的影响 |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 ||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 欧洲;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
[拓展延伸]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2)类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3.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下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土地荒漠化。
原因 | 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
危害 | 造成土地退化;掩埋交通线、村镇等;加强沙尘暴;导致农牧业减产等 |
防治 | 减轻人口压力;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 |
4.生物多样性减少
原因 | 自然原因: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演化的规律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迅速,破坏了生物栖息地;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生物生存;采挖药材、狩猎、捕鱼等人类活动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危害 | 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物种灭绝;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等 |
措施 | 建设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依法保护;严禁滥砍滥伐、随意捕杀等人类活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等 |
5.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2)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
2.2018年4月二氧化碳浓度为410.31 ppm,是80万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水平。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1)B (2)A [第(1)题,图中的CO2曲线与各地的气温曲线一同走高,显然不是负相关或者是反比的关系,据此排除C、D选项。如果是正比关系,二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升高,图中没有显示出这种关系,因此只能是正相关关系,据此排除A项,确定B项正确。第(2)题,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纬度因素都是影响不同地区气温的因素,因此影响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因素并不是只有CO2浓度。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3.读下图,完成(1)~(3)题。
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引自《大气科学辞典》)
(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
A.赤道附近上空 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
C.南极上空 D.北冰洋上空
(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D.秋季
(3)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
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
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1)A (2)C (3)B [第(1)题,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第(2)题,就季节而言,图中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3~4月份,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0月份,均为所在半球的春季。第(3)题,臭氧集中分布在平流层中,对近地面的气温没有大的影响;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海面上升属于气候变暖的危害,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太阳耀斑爆发时,会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区域认知——世界三大酸雨区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最早发现酸雨,并引起注意的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西北欧的降水pH值曾降至4.0,下表是欧洲部分国家的二氧化硫量及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国家 | 二氧化硫量/吨 | 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
挪威 | 47 500 | 82 |
瑞典 | 22 500 | 92 |
波兰 | 133 000 | 58 |
捷克 | 130 100 | 63 |
法国 | 84 700 | 20 |
英国 | 12 100 | 48 |
读pH值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示下列国家中,该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 )
A.西班牙 B.冰岛
C.意大利 D.瑞典
(2)上题所选国家该环境问题严重与英、法、德等国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关,原因是( )
A.该国位于西风带内
B.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该国距英、法、德等国太远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欧洲西部酸雨pH值等值线为背景,考查酸雨的分布、成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酸雨严重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及欧洲西部终年受西风影响等有关。
(1)D (2)A [第(1)题,从图中看出,题目所给四个国家中,瑞典的pH值最小,酸雨最严重。第(2)题,西欧地处西风带,瑞典地处英、法、德等国的下风向。]
题组1 全球性环境问题
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生活中的地理)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 (生活中的地理)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生态环境脆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
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甲为过度砍伐,乙为垃圾排放,丙为工厂废气排放,丁为过度放牧。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引起环境问题。]
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以及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科学家认为,若暴雨天气持续,阿德利企鹅可能在10年内绝种。据此完成3~4题。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地壳抬升
C.温室气体增多 D.经济发达
4.材料中反映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是( )
A.海平面上升 B.极冰融化
C.影响农业生产 D.影响生物生存
3.C 4.D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材料“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以及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暴雨骤增,大量企鹅死亡,影响了生物生存。]
题组2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5.下列不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
A.全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特殊性
D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长期性、复杂性。]
教材P118探索
1950~2000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气温增长的速度明显变快。
教材P121比较
问题 | 成因 | 影响范围 | 破坏程度 |
全球变暖 | 自然:学术界说法很多,尚无定论。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 全球 |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及岛屿被淹没;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异常天气增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
大气 污染 与酸 雨 | 自然:与地形、土壤等有关。人为: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 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 大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酸雨: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
土地 荒漠 化 | 自然:干旱、地表物质松散、大风。人为:人口激增、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 |
生物 多样 性锐 减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 全球 | 影响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药物来源等;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
臭氧 层破 坏 | 自然:与太阳活动有关。人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 |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 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
教材P122思考
影响范围具有全球性,全球性必然决定了影响时间长,导致了长期性。全球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复杂性又会加强全球性和长期性。说明了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教材P123思考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倡导朴素生活,减少过度包装;(2)注重垃圾分类,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3)倡导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4)珍爱生灵,倡导万物共存。
教材P123~124作业题
1.特点:全球9月气温波动上升,有全球变暖的趋势。1880~1937年,9月气温低于平均值,1940~2018年,9月气温往往高于平均值,总体呈现出全球变暖的趋势。建议:鼓励植树造林,加强植被保护力度;建议企业开发并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建议公众增强环保意识,转变观念,调整个人行为,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原因:主要是资源回收渠道少、回收成本高、回收再利用率低。此外,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也是一大原因。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惩罚与奖励并重的措施,鼓励人们使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过度包装,回收、利用废弃包装材料;公众增强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
3.(1)全球变暖会造成蒸发量增加,气候干旱,导致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不再适合可可种植,可可种植区面积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干旱→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
(2)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更加缺水,再加上空气温度越高,全球蔬菜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收成将减少,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农业及其发展变化,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工业及其发展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