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 1.结合实例,理解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域文化城乡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人地协调观) 4.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地理实践力) |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特点:具有地域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景观概念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1.村落景观:农村、牧村、渔村等村落类型。
2.房屋建筑景观: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
3.土地利用景观: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图表点拨] 教材P41图2-2-2,图2-2-3,图2-2-4,该图展示出: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地域文化影响乡村景观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方面。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1)欧洲:建于中世纪的城市多以教堂、城堡等为中心,城墙包围着街市。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2)美国: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
(3)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都有多重城墙,宫城居城市中心位置,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2)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1)地域文化只是指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 )
(2)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 )
(3)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都强调城廊方正、对称。 ( )
(4)城市景观比乡村景观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鲜明。 ( )
(5)能够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要求的民居是 ( )
A.北京四合院 B.福建永定土楼
C.广州骑楼 D.陕北窑洞
提示:(1)× 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2)√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 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廊方正、对称是受皇权至高无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4)×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5)B [福建永定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问题2 (综合思维)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3 (综合思维)“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是地域文化景观吗?
提示:不是。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如下图所示:
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受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南、北方地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饮食方面 |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
语言方面 | 南繁北简 |
武术方面 | 南拳北腿 |
历史交通方面 | 南船北马 |
戏曲方面 | 南柔北刚 |
建筑方面 | 南尖北平 |
人口生物学特征方面 | 南矮北高 |
3.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1.在川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区,藏族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屋四周墙壁多用毛石垒砌,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薄下厚,墙壁开窗甚少,整面墙呈梯形,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做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材原料充足 B.防风控温
C.宗教信仰的影响 D.挡雨防水
(2)与该地民居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相协调的自然条件是( )
A.寒冷的气候
B.视线不广,登高望远
C.地质稳定
D.平地少,向空中发展
(1)B (2)D [第(1)题,横断山区高寒、昼夜温差大;10月至次年4月为风季,风大;因此房屋墙体厚,开窗少是为了防风控温。第(2)题,横断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少,向空中发展,因此形成单体占地面积小,多层发展的建筑形式。]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示: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问题2 (区域认知)土楼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提示: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问题3 (综合思维)福建土楼居住的特点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提示: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 生产活动 | 生活习惯 |
东部农耕区 |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
西部牧区 |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
2.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具体体现 | 成因分析 | |
村落景观 | 农村、牧村、渔村等 | 受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
房屋建筑景观 | 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 | |
土地利用景观 | 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
2.下面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
(2)乙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等特点。
(3)丙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等特点。
(4)丁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
[解析]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民居。南方地区降水多,房屋多斜顶;西北地区降水少,房屋多平顶;黄土高原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因地制宜修建了窑洞;蒙古族以游牧为主,形成了便于拆解、移动的蒙古包。
[答案](1)南方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材料一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法国巴黎街景 芝加哥街景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城市建筑景观和布局。
问题2 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布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开发历史短,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归纳提升]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布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 表现 | 原因 | |
建筑布局 | 美国城市 |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
欧洲城市 |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布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 |
建筑风格 | 杭州 |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
北京 |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对称排列 |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 |
华盛顿 |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 |
建筑结构 | 中国 |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
西方 | 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
另外,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沿海、沿江、沿湖城市多利用水体表现城市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3.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3)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1)A (2)B (3)B [第(1)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2)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第(3)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地理实践力——四合院与地域文化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等华北各地,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四合院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试分析该住宅结构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四合院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折射物,试分析该住宅结构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
(3)四合院是我国北方的传统民居,目前在北京仍保留有众多的四合院。结合你自己的理解分析现代城市保留历史文化景观的原因。
[素养立意] 本题以四合院为背景材料,考查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四合院景观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解析]文化事物是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一定会打上环境的烙印。华北地区冬季多大风且寒冷,围墙具有防风保暖作用,主房坐北朝南,有利于获取更多阳光。从四合院的房屋分配上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长幼尊卑地位差异的封建文化思想。北京作为现代化都市,仍有保留四合院的必要,因为四合院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有利于显示城市的特色,提高竞争力。
[答案] (1)华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大风,四合院四周有围墙,主房坐北朝南,有防风御寒保暖的作用;南窗较大,有利于冬季进入较多的阳光。
(2)四合院分主房、配房、倒座等结构配置,反映了中国古代长幼尊卑地位差异的封建文化思想。
(3)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日趋激烈的现代城市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一个城市如果抛弃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因此要保留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
题组1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生活中的地理)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生活中的地理)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1.D 2.B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题组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耕地类型: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4.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商业区布局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3.A 4.B [第3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4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商业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服饰差别不大。]
题组3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的规划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B.欧洲传统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苏州的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D.苏州的建筑布局与北京类似
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5.A 6.D [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布局与苏州有差异;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筑格局与苏州有差异;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并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教材P40探索
四合院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周环绕布局,与外界交流少,反映了内向性和封闭性的文化特征。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既有伦理秩序,又有家庭凝聚力与和谐氛围,同时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材P41思考
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等三大方面。举例略。
教材P42思考
欧洲城市多建造于中世纪,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这里有市民集会的广场以及大教堂等建筑。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反映出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美国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其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城市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在城市中心多分布着中心商务区,多是摩天大楼。外围建筑物高度迅速下降,市内交通道路纵横交错、立体化发展,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
教材P45思考
1.(1)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性、系列性的特点。徽州文化深刻揭示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面包容了这个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
(2)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利于保持区域内部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周缘崇山峻岭是天然屏障,由于它的庇护作用,使这里成了许多战争年代里和平安定的净土,利于文化的延续。
2.徽州文化与徽州自然环境相协调,主要以戏剧、版画、篆刻、雕刻、徽菜、茶道、建筑(住宅、园林、祠堂、牌坊、道观和寺庙)等文化景观为特色。
教材P46作业题
1.(1)骑楼是欧式建筑与东南亚建筑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抵挡风雨侵袭和阳光照射,因此在东南亚十分流行。从东南亚返乡的华侨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1886年,张之洞为振兴广东的商业,借鉴了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廊铺。1912年,陈炯明将广州的骑楼建设列入城市管理文件中。1918年广州兴起拆城墙开马路建骑楼运动,后来建成了骑楼街。
(2)广州骑楼是产生于近代的多功能建筑,融合了中国和西方建筑特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满足商业、居住、交通等需要,同时适应了当地多雨、炎热的气候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开放程度高,包容性强。
2.平遥古城城墙完整封闭,城内主次分明,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的对称格局,还体现了儒家思想。城内“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体现着“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传统礼制,反映出“人神共治、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城内商业店铺、票号繁多,反映了当时平遥古城的繁荣程度。
3.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环境和风土民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隔绝人们的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当今地名洋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西方文化可以为我所用,但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盲目使用外国地名,会显得无敬畏文化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还会造成城市风格雷同,也无益于城市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地理探索,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