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
展开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 程 标 准 | 素 养 目 标 |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1.结合区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说明耕地资源特点的成因。(区域认知) 2.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时空发展的角度说明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思维) 3.通过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说明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4.运用图表材料,评价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特点。(地理实践力) |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1)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3)重要性: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涵义。
提示: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粮食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
②“社稷”的“稷”是一种粮食。 (√)
③农业基础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④“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的一贯立场。 (√)
2.中国的粮食生产:
(1)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2)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②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
[连一连]
将影响下列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因素连接起来。
3.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点: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缘地区。 (√)
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城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③目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土壤污染。 (√)
④我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
⑤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最主要的是台风。 (×)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①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
②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
3.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粮北调”,从有余粮的南方调拨大米到北方,保障北方缺粮地区居民的食用粮需求。
②自1985年起,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演变为“北粮南运”,从北方余粮区流向南方缺粮区的粮食以玉米为主,主要是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
③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
(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以净进口谷物为主,主要通过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
③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人均消费总量的80%以上。
我国大豆高度依赖于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什么影响?
提示: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但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3)建立粮食储备。
①粮食储备是维护一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②现代粮食储备除延续历史上的救荒功能外,还具有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开垦宜农荒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
②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目前增加耕地面积是最有效的手段。 (×)
③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可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
④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是我国的粮食净调出省份。 (×)
⑤大豆是我国21世纪以来进口占比最多的粮食作物。 (√)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和目标:
(1)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我国未来粮食需求:
未来10~20年,我国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之前仍将持续增加,饮食结构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重大调整,粮食总需求量增加。
[选一选]
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众多挑战有②③④⑤。
①粮食需求刚性减少;②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③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变化影响,粮食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④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⑤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⑥宏观调控难度减小。
3.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能够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3)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4.耕地资源保护措施: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①要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②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2)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以质换量、藏粮于地。
(3)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
(4)针对各区域中、低产耕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确定了各区域的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举例说明我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提示:修建梯田减轻了山地土地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得以向丘陵山地扩展;建立的基塘生产模式,促进了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低湿地区的农业开发。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如下图:
(2019·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思路点拨】
(1)读图查看图例→→不是稻谷余粮区→对比黄河下游区、长江中游区、珠江下游区、淮河下游区四个地区→黄河下游区、珠江下游区不是稻谷余粮区→结合中国历史“南粮北运”→珠江下游区不再是稻谷余粮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对比两省中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多是条件。
(3) “水稻”→是南方居民喜欢的主食→稻谷重心北移→增加运输成本。
【解析】(1)选C,(2)选A,(3)选B。第(1)题,从图中看出,黄河下游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和山东省,稻谷供需结余河南为-150万吨~0万吨,山东为-655万吨~-150万吨,结余为负值,结合黄河下游的稻谷种植,一直不会是主要余粮区;长江中游区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稻谷余粮在300万吨~1 849万吨,一直是余粮区;珠江下游区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来是重要的稻谷余粮区,现在为-655万吨~-150万吨,不再是主要的余粮区;淮河下游区的江苏省,稻谷余粮为150万吨~300万吨,一直是重要的余粮区。第(2)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和黑龙江省的稻谷余粮都在300万吨~1 849万吨,是重要的稻谷余粮区。黑龙江省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与安徽省相比,是稻谷供需盈余的最大优势条件。供需盈余与农业劳动力无关,与人口总数有关;黑龙江省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淡水资源条件比安徽省要差。第(3)题,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与出口没有关系;水稻种植重心北移,生产地北移,市场在东部沿海等地区,会造成运输距离加大,运输成本上升,流通效率会降低;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北方的气温低,储存难度会降低。
【补偿训练】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 )
A.东进 B.南下
C.西扩 D.北上
(2)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土地沙化 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 D.自然灾害
【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示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向西南-西北-西南-东方向变化,总体上是向西扩大。第(2)题,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开始向东变化,向水分较多的方向变化,可能是退耕还草;若继续向西扩大,可能是沙化增加或耕地撂荒。
材料一 201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约为13 277亿斤(超过6.6亿吨),同比增长0.9%。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 095万亩(约为17.41亿亩),平均亩产约为762斤(5 720公斤/公顷)。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的粮食产量高达8 170公斤/公顷,全国第一名。海南每公顷为5 311公斤、广东每公顷为5 743公斤,江苏每公顷为6 887公斤、浙江每公顷为6 058公斤、福建每公顷为6 005公斤、安徽每公顷为5 563公斤、广西每公顷为4 847公斤。
分地区来看,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是全国最高的,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高达1 433.8万公顷,粮食产量高达7 503万吨,约为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但单产似乎还有待提升,仅约为5 233公斤/公顷;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约为6 695万吨,约为全国总量的10.09%,每公顷粮食产量约为6 237公斤;山东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约为831.3万公顷,每公顷粮食产量约为6 444公斤,粮食总产量约为
5 357万吨,约为全国总量的8.07%。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达19 555万吨,全国占比29.46%。
材料二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下图为2016年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
材料三 我国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3个省,占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的四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1)(地理实践力)分析上海成为我国粮食单产最高、总产在全国倒数第二的原因。
提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置好;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上海社会经济水平高,农业技术投入多,化肥使用较多,故上海单产高。
上海城市化水平高,耕地面积小,故粮食总产量低。
(2)(综合思维)分析黑龙江粮食总产高的原因和制约黑龙江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
提示: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大;土壤为黑土,腐殖质含量高,肥力高;机械化水平高,单产高,所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高。制约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另外,黑龙江省目前面临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少,有可能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
(3)(区域认知)说明我国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的原因。
提示:耕地质量优越与否取决于土地的肥力、水热资源配置。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平原肥力较高,水热配置较好;而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制约种植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制约种植业的发展。
能力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和耕地资源保护
保护耕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有利于实现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具体分析如下: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 。
(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省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思路点拨】
(1)先读图例→明确“高余粮地区”和“高缺粮地区”的图例→对照图1提取有效信息→“高余粮地区”7个、“高缺粮地区”4个→归纳总结“高余粮地区”和“高缺粮地区”分布特征→推测原因→提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2)判读坐标图方法→纵坐标涵义、横坐标涵义→从图2提取人口变化—粮食增产的主要区域变化→按照城市区域分类对比→得出结论。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高缺粮省市的分布区域主要为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少,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所以成为我国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是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第(2)题,根据图2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第(3)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人们对有机大米需求增大,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包括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
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原因: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措施: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补偿训练】
2017年9月20日,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召开联合记者会,宣布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体完成。全国落实保护面积15.6亿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划定面积的48%;坡度15度以下占划定面积的88%;城市周边划定9 740万亩,通过优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 ( )
A.保证城市人口粮食供应
B.限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C.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D.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2)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是 (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保护耕地,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第(2)题,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应是平原面积广阔的区域。北方地区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耕地面积广,可能位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丘陵低山分布广,平原面积小;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不是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区。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19年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读1998-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回答1、2题。
1.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的年份是 ( )
A.1999-2000年 B.2000-2001年
C.2001-2002年 D.2002-2003年
2.下列对耕地减少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和城市扩张
②农村有大量土地闲置
③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而出让大量土地
④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等
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1选D,2选D。第1题,根据图示面积数量,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的年份是2002-2003年,约减少0.38亿亩;其他年份减少的面积数量较小。第2题,耕地减少的原因的分析,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和城市扩张,①正确;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大量土地闲置,导致耕地减少,②正确;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而出让大量土地,③正确;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等,④正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增大,⑤正确。
(2020·嘉兴模拟)“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读江西省、江苏省近十年间耕地减少比例统计图。完成3、4题。
3.与江苏省相比,江西省近十年耕地减少比例中 ( )
A.生态退耕比例大是因为环境优美景色较好
B.建设用地比例大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灾毁耕地比例大是因为自然灾害频率更高
D.结构调整比例大是因为劳动人口迁入更多
4.切实保护耕地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开发整理土地 ②工矿废弃地弃耕
③治理水土流失 ④大量使用化肥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3选C,4选D。第3题,与江苏省相比,江西省近十年耕地减少比例中,生态退耕比例大是因为江西地处河流中上游,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多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生态退耕利于生态改善和减轻灾害的威胁,有利于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并不是因为江西环境优美景色较好;建设用地比例大是因为城市化速度加快;灾毁耕地比例大是因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率更高;结构调整比例大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化产业结构。第4题,切实保护耕地的合理措施有:开发整理土地,治理水土流失,①③合理;工矿废弃地弃耕会流失耕地,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不可取,②④错。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0.10公顷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30%。近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良田。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现象的发生可能对耕地造成危害的有 (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选D,6选C。第5题,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对耕地造成危害;沙尘暴能够增大对土壤的侵蚀。第6题,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能够保护耕地。而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使耕地面积减少。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局部)”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局部)”。
(1)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地耕地类型以 为主,说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因素。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当地城郊农业的生产条件产生什么影响?
(3)图2中的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随时代的发展其“粮仓”地位明显下降,分析导致其“粮仓”地位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耕地类型以旱田或旱地为主,这里地广人稀,农产品大部分运抵市场,该地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黑龙江省纬度高,影响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因素是热量不足。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当地城郊农业的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技术、交通、土地类型等方面。第(3)题,太湖平原“粮仓”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商品率低;耕地破碎,粮食总产量小;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粮食的规模减小;生态退耕及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减少。
答案:(1)旱田或旱地 热量不足。
(2)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技术提高;信息或交通更通畅;农业用地减少。
(3)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破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态退耕;非农业用地增加。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设计,共11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优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优秀学案及答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一,对点训练1,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