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1 走向生态文明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人与环境的关系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时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现代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2)两大要求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2)主要途径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安全【重点探究】一、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二、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1.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2.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典例解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下题。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中可以证实的有(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答案】1.D 2.A【解析】1.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2.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同步习题】一、单选题读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①②③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2.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的阶段是( )A.农业社会阶段 B.工业社会阶段 C.后工业化阶段 D.采集和狩猎阶段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 C.科技的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4.对工业文明阶段的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资源量减少 B.因资源量减少,环境质量下降C.环境质量的下降引发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资源量的减少刺激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5.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整体性6.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阳白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部山区,盛产玉米、高粱,素有五台“粮仓”之称。然而,有一段时期,阳白村却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目前该村通过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鸡粪种粮的循环农业链条实现了生态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过去阳白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A.农产品品质低 B.农村劳动力少 C.交通运输不便 D.对市场适应性差8.该村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环节是( )A.粮食酿酒 B.酒糟喂牛 C.牛粪生虫 D.粉虫喂鸡9.该村发展循环农业可以( )A.增加可用耕地面积 B.加快城市化进程 C.减少农业污染 D.提高玉米、高梁的产量北欧的芬兰是一个能源小国,无煤无油无天然气,但国家基础工业—木材加工业、化工业和造纸业则是耗能大户。为解决能源问题,芬兰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森林资源,走出了一条生物能源利用的成功之路。生物能源既是可再生能源,又是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绿色能源。下图示意芬兰基础工业与能源关联图。完成下面小题。10.芬兰广泛分布的森林植被主要为( )A.温带针阔混交林 B.寒带苔藓地衣 C.亚寒带针叶林 D.极地灌木丛林11.以生物能源为原料的电力工业适宜布局在( )A.基础工业集聚地区 B.森林资源丰富地区 C.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D.交通四通八达地区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8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13.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图中示意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完全的清洁生产 B.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C.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D.实现资源开发向深加工、精细化发展 二、综合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秋收季节曾盛行秸秆露天焚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给过往车辆带来交通隐患。对此,农业专家提出秸秆粉碎还田、制作牲畜饲料、回收制作木糖醇(一种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甜味剂)和生物用能等多项举措,既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还带来较大的生态、经济效益。简述专家提出的多种秸秆处理方式对农业生态、经济的积极意义。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南省辰溪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多,光热条件好,适宜稻花鱼生长,被誉为“稻花鱼之乡”。2014年以来,辰溪将”稻十鱼”作为产业扶贫主打项目,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推广高标准无公害种养模式,对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2018年,辰溪稻花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举办了辰溪第三届稻花鱼文化节,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下图示意辰溪稻田剖面形态及稻鱼互利共生关系。(1)说明稻花鱼和水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2)指出当地农民在稻鱼共生系统建设中采取的主要田间工程措施。(3)为保障稻花鱼品质,说明在稻花鱼生长期间稻田管理应注意的重要问题。(4)说明辰溪稻鱼养殖经验对我国落后乡村脱贫攻坚的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1.C2.D【解析】1.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①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②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③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③—①—②。故选C.2.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说明此阶段人类生产力水平低,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对自然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此阶段是人类社会早期的采集和狩猎阶段。故选D.3.C4.A【解析】3.在生态文明时期,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潜力变大,原来不能利用的一些资源现在可以使用,因此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C对。读图可知,人口数量并没有下降,环境质量改善对资源潜力没直接联系;资源质量提高,还是得益科技的进步。所以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4.工业文明阶段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资源消耗加快,资源量减少,A正确。因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BC错误。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资源量的减少,D错误。故选A.5.B6.D【解析】5.该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属于持续性原则。B正确。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決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AC错误。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B.6.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ABC正确。该产业链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无法实现污染零排放,此说法太绝对,D不正确。故选D.7.D8.A9.C【解析】7.阳白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品质高,A错误;其所在地区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充足且廉价,B错误;交通运输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外运,但不是使阳白村陷入“增产不增收”怪圈的主要因素,C错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该村过去一直以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生产为主,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农业发展方向,极易造成“增产不增收”,D正确。故选D.8.由材料可知,该村循环农业链条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是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和利用,以粮食酿酒环节为切入点,以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粮食酿酒是该村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环节,A正确,BCD是次要因素。故选A.9.阳白村发展循环农业,并没有增加耕地面积,A错误;该循环农业链条可以促进该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但不会加快城市化进程,B错误;该循环农业经营方式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没有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可以减少农业污染,C正确;科技可以提高玉米、高梁的产量,不会因区域发展循环农业而提高,D错误。故选C.10.C11.A【解析】10.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的高纬度地区,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主要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所以C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纬度的大陆沿海地区,所以A错误。寒带苔藓地衣、极地灌木丛林主要分布于极地地区,所以B、D错误。故选C.11.芬兰国家基础工业:木材加工业、化工业和造纸业,耗电量大,需要布局在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从图中可知,电力工业原料来源不仅有人工能源林还有木材加工业、化工业和造纸业等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所以较为合理的迎布局在基础工业集聚地区,及靠近市场又有丰富的原料,所以A正确,B错误。电力运输主要依靠高压电力系统,对交通的依赖性不大,所以D错误。电力工业污染大气,不适合布局在人口较多的地区,所以C错误。故选A.12.B13.A【解析】12.结合材料分析,当地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在资源开发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最适合发展采掘业等高耗能工业,B正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与当地资源关系不大,A、C错误;当地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工业,D错误。故选B.13.读图分析可知,该模式从开采、生产、销售、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B、C、D正确;该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但是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清洁生产,A错误。综上分析,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项,故选A.14.秸秆粉碎还田:减少来年农耕活动处理秸秆的强度,还田后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粉碎后用作饲料:减少草料种植面积,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回收制造木糖醇,可减少森林的破坏,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秸秆发酵产生沼气提供生物能,沼渣、沼液还田,既节省了化石燃料、薪炭林的使用,又提高了土壤肥效。【详解】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减少来年农耕活动处理秸秆的强度,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粉碎后用作饲料,通过特定的无毒微生物对秸秆进行发酵和酶解,使秸秆部分转化为动物可以利用的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物质,同时增加了一些原本秸秆没有的营养因子,提高营养价值和消化率,有效减少草料种植面积。将秸秆回收制造木糖醇,可以有效减少森林的破坏,保护森林资源。秸秆发酵产生沼气提供生物能,减少一定的煤炭的使用,减少环境的污染。沼渣、沼液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15.(1)稻花鱼的鱼粪及分泌物等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稻花鱼能清除某些杂草和害虫,疏松泥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的稻花、稻叶等能为稻花鱼提供食物;稻株能为稻花鱼生长起到挡风、遮荫、避雨的作用。(2)培高田埂;开挖鱼沟和鱼凼;开好进、排水口。(3)稻田要多施有机肥,不施用化肥;稻田病虫害要绿色防控,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不用有毒性的农药。(4)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详解】(1)在本生态系统中,水稻和稻花鱼是互利共生的:稻花鱼的鱼粪及分泌物等,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沃的肥料;而稻花鱼能清除某些杂草和害虫,疏松泥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的稻花、稻叶等能为稻花鱼提供食物;稻株能为稻花鱼生长起到挡风、遮荫、避雨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水稻减少肥料投入,鱼类减少饲料投入,鱼质鲜美,口感好,农民收入增加。(2)为了防止暴雨时鱼被带走,农民需要培高水稻田的田埂;要开挖鱼沟和鱼凼,有利于鱼类游动;开好进、排水口,确保水田水质好,鱼类质量才好。(3)为了确保鱼类健康和品质,稻田要多施有机肥,不施用化肥;发生稻田病虫害,要绿色防控,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绝对不用有毒性的农药,这样鱼类的质量好,价格也会高一点;而且确保水质的更新。(4)借鉴意义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加大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要积极发展旅游业;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积极开拓市场,要积极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打开销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如何完成美丽蜕变——怎么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优质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