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第二单元第7课时万以上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三单元第1课时24时计时法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三单元第3课时年月日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三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三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走进天文馆——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抽象概括,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简单的时间计算姓名乔同涛单元主题三、走进天文馆——年、月、日课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钟表;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师:下面请大家尝试解决:开馆时间8:30--16:30,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生根据探究提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汇报交流,质疑评价1.学习不借位减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研究的都非常的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师:课件出示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天文馆每天从8:30开到16:30,中间正好经过了8个小时。师: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经过时间?它指的什么?教师适时讲解结束的时刻与开始的时刻,学生总结计算公式。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板书)16:30-8:30=8。2.理解单位的写法师:这个8能写成8:00吗?强调:从8:30数到16:30经过的是8个小时,而不是8时这个时刻。单位应该写上小时。3.学习列竖式的方法师:整数减法可以通过列竖式解决,那经过时间的减法算式16:30-8:30=8(小时),该怎么列竖式呢?学生尝试列竖式解决并进行汇报展示。 竖式练习解决问题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学生解决后进行汇报展示。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学习借位计算师:《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这个题目和前两个相同吗?师:当分钟不够减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出学习问题。师: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利用竖式计算,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总结方法师:在解决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借助原有的减法计算进行解决,根据所学当不够减时,可以上前一位借1,但此时的1是1小时,需要转化为分钟,1个小时=60分,(板书)借“1”是“60”,即1时=60分。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天文馆,通过交流、展示、汇报、总结的方法,学习了经过时间的计算,大家可真棒!下面,新的挑战还在等待着我们!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 基础练习,巩固新知课本27页第2题。师:看到这些牌子,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中的对照表,找一找时间的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拓展练习,发展新知课本28页,第7题。六、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给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回顾、梳理、反思……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明确经过时间与具体时刻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列竖式计算是解决经过时间的一种简单快捷的计算方法,同时也是为下一环节借位竖式计算的引入作好铺垫。 对于借位计算,应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感知不够减,去借1。 通过基本的练习,学生能非常直观地利用经过时间模型“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得出结果,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这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感知时间的计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归纳出“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时间计算分为三种情况。首先介绍整时到整时的计算,这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基本可以自主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跨时间段的计算方法了,在这里我们要渗透六十进率的教学。在计算的格式上一定要注意区别时刻和时间,例如8时30分,这是时刻;而8小时30分则是时间,我们所说的时间其实就是经过的时间。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因此在此地的教学中还是要适当的向学生渗透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从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达到了课前的目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六 小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上册四 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一等奖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 时、分、秒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准备,学生准备,参考答案,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