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设计
展开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 eq \b\lc\{(\a\vs4\al\c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
(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 D.高温干燥
[提示] (1)×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 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5)D [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下图所示)。
秦汉以前的黄土高原 近代的黄土高原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问题2 (综合思维)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
eq \a\vs4\al(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eq \b\lc\{(\a\vs4\al\c1(水文变化: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覆盖率下降,逐渐消失,气候变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问题3 (综合思维)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提示: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eq \a\vs4\al([归纳提升] )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案例: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案例:自然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会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1)A (2)D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材料 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1 (综合思维)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上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
提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提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A (2)B (3)D [第(1)题,“黑风暴”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形成的。第(2)题,“黑风暴”现象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美国的“黑风暴”现象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并且根据地域情况不断优化生产结构。]
综合思维:掌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运用文本框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的图形。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如下:
(1)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中内容,把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主题。
(2)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找出突破点。
(3)观察图中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4)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图中,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框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5)完成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1)B (2)B [第(1)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2)题,该示意图表示灌溉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素养立意] 该题组通过区域农业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关联示意图,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
题组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气候
2.上图a、b、c、d四个箭头中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1.B 2.B [第1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2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题组2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生产中的地理)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3.A 4.C [第3题,黄山市某地农民为了种植菊花,开垦坡地,当地植被减少,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这体现了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第4题,坡地开垦不加以限制,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雨季地表径流变大,旱季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教材P107活动
1.苏门答腊岛西海岸极其狭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西部山区。山区土壤较为贫瘠,加上人类的砍伐,雨林景观破坏严重。东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发展农业生产,雨林景观分布有限。岛的南北两端降水较少,也较少分布热带雨林。
2.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爪哇两个主岛,几乎无天然良港。
3.地形因素。
教材P108活动
1.(1)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湿地较少。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活动也会造成湿地减少。湿地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进一步造成湿地减少。
(2)因为随着移民的到来,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增强等,已经导致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3)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异,会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训练时的环境和野外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美洲鹤对环境的不适应,实验很难成功。
2.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导致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湖;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沙漠广布;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略。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原因
影响
措施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学案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天气系统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天气系统导学案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