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
展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综合思维)
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1.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
2.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主要有哪些?
3.1月份和7月份地球上气压带如何分布?
4.形成季风的原因有哪些?
5.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一、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3.形成
(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
(2)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
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气压带
(2)风带
[轻巧记忆]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特别提醒] (1)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大约是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
(2)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可以判定季节,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季节判断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位置。
[图表点拨] 教材P65图3-2-5,该图展示出:
(1)地球上有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分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高纬极地东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
5.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
①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
②原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
(2)北半球
①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
②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
[图表点拨] 教材P67图3-2-7和图3—2-8,该图展示出:
(1)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是连贯的。
(2)1月(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纬60°附近)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7月(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纬30°附近)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季风环流成因
①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思考]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提示]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 )
2.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
3.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 )
4.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提示] 1.× 南、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
2.×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份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7月份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
4.× 南亚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是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
[特别提醒] (1)气流上升或由低纬吹向高纬度的气流,一般降水较多;气流下沉或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气流,一般降水较少。
(2)副热带地区,并不是降水都少。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但是在副热带地区的有些地区,由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3)受信风影响的地区不都是降水少,从海洋吹来的信风一般降水较多。
将气压带或风带及其特点进行连线。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材料一 在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作“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材料二 2019年11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2020年1月17日穿越西风带顺利到达南非开普敦港外锚地,计划19日停靠开普敦港。
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其他海域总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等海区总是无风?
[提示] 在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海区无风是因为它们受单一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
问题2 (区域认知)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提示] 赤道、南北纬60°海区。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
[提示] 盛行西北风。
问题4 (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2)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中纬西风 D.极地东风
(1)B (2)C (3)C [第(1)题,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③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⑤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3)题,④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了近地面的中纬西风带。]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渐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
问题1 (综合思维)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提示] 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西伯利亚高压主要是在冬季影响我国?
[提示] 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也会产生季节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也会南移影响我国。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依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我国时,给我国带来的盛行风风向是什么?
[提示] 以西北风为主。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
①冬季
②夏季
(2)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
两类季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
夏季风
源地
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
分布
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2.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1)B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气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而亚速尔高压为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第(2)题,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第(3)题,当①为高压中心时,正值我国冬季,我国广大地区吹西北风;印度半岛吹东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北京此时寒冷干燥。]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每年6月前后,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长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为壮观的大迁徙场面。参与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斑马,紧随其后的是角马,殿后的是瞪羚。兽群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北上,迁徙至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猎豹等凶猛食肉动物伏击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随时可能出没的鬣狗,以及在马拉河聚集的鳄鱼。到达终点两三个月后,这支野生动物大军将再次不辞辛劳地返回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下图为迁徙途中的角马群。
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东非草原的野生食草动物会定期进行迁徙?
[提示] 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每年5~10月为北半球的雨季,11月至次年5月,是南半球的雨季。动物需要水和充足的食物来源,野生食草动物的周期性大迁徙,主要是追随降雨季节而带来的丰富食物。
问题2 (综合思维)这种迁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 由于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在南北纬10°~25°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问题3 (综合思维)东非高原处在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有何特点?处在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有何特点?
[提示]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下表所示: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规律
单一气压
带、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气压
带、
风带
交替
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地中海气候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2.气压带或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
(2)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干燥(少雨)。
(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但西风带背风坡→干燥少雨。
(4)信风、东风控制→高纬吹向低纬→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比较干燥(一般而言,信风带控制比较干燥,但来自海洋的信风,遇到地形阻挡,易形成丰富的降水;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3.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1)C (2)C [第(1)题,由图可知,丙地为高气压带。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甲、乙风带的风向有可能相同,为极地东风,故A项错误。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中没有中纬西风带,故B项错误。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属于同一风带,故C项正确。北半球夏季,北半球风带向高纬度移动,南半球风带向低纬度移动,故D项错误。第(2)题,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乙风带均有可能是低纬信风带,故A项错误。受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多雨,甲、乙风带均有可能是西风带,故B项错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多为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故D项错误。]
人地协调观——郑和下西洋:六百年前“能掐会算”季风活动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研究表明,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他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变化,为航行提供动力。可以说,季风创造了最古老的海上商路。正如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所写的那样: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
读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季风的原理分析一下,要顺风顺水到达目的地,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分别选在什么季节比较好?为什么?
(2)郑和的船队经过了哪些气候区?请描述一下这些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本题组借助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系统考查了东亚、南亚地区的季风环流特点等相关内容,体现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季风的吹拂为古代人类航海提供了动力,把握好季节盛行风风向特征,并把这种特征充分应用于航海活动,可以为人类航海节省时间和能源。
[解析] 第(1)题,郑和船队出发时要跨越我国的南海及印度洋海域,必须借助冬季的东北季风,才能保证顺风顺水,而返航时要从北印度洋海域东来,因此必须选择在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第(2)题,该航程穿越马六甲海域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经南亚时为热带季风气候,到达阿拉伯半岛时为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1)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夏半年的西南季风期间返航。
(2)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干燥少雨。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大气环流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2.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两极地区的极地高气压带。六个风带:南北半球低纬度的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度的西风带、南北半球高纬度的极地东风带。
3.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4.季风形成的原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二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5.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题组1 大气环流
图中为北半球夏季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
A B C D
1.B 2.A [第1题,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处于30°N~40°N之间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图中D带应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热带辐合带(下图)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位置离赤道较近时,表现为南北半球两支信风的辐合,称为信风辐合带;位置远离赤道时,表现为信风与季风的辐合,称为季风辐合带。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热带辐合带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太阳直射点移动
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
4.推测热带辐合带分布区域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台风雨 D.对流雨
3.B 4.D [第3题,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移动,导致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第4题,热带辐合带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题组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北京时间11月6日8:00,我国北京的一位妈妈望着窗外的纷纷落叶,给正在国外留学的女儿打电话,以下是部分电话内容:“妈妈:生日快乐!思琪:妈,您记错了,我的生日是6号,明天才是。……妈妈:冷吗?思琪:不冷,只是阴雨天气多起来了,不像前几个月,几乎每天都阳光明媚……”据此,完成5~6题。
5.(生活中的地理)妈妈所在地和思琪所在地的气候分别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6.(生活中的地理)思琪留学所在的城市可能是( )
A.罗马(41°N,12°E)
B.巴西利亚(15°S,48°W)
C.旧金山(37°N,122°W)
D.温哥华(49°N,123°W)
5.D 6.C [第3题,读材料可知,妈妈在北京,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思琪所在地11月不冷,阴雨天气增多,即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故选D。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思琪所在地是美国且为地中海气候,故选C。]
教材P63探索
角马群迁徙是为了追逐水草;角马群迁徙的方向大致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相同。
教材P64思考
由对流层顶部水平气流、下沉气流和对流层底部水平气流、上升气流构成。
教材P66思考
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气压带地区,因为低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上升,易形成降水;而高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下沉,天气多晴朗,无降水。然而降水的多少与风带中的风速、风向及其经过的下垫面有关,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带来暖气团,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带来冷气团,暖气团经过海洋或湖泊与冷气团相遇辐合上升或被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冷暖气团越强,经过的水域越大,气流辐合上升速度越快,降水强度越大。
教材P68读图
冬季,大陆降温快,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夏季,海洋增温慢,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中心。
教材P70读图
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关系密切,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5~8个纬度。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高压西部底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降水。
教材P70~71作业题
1.(1)东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等。东海和南海夏季吹东南方、冬季吹西北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
(2)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3)略。
2.略。
3.(1)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很难凝结,多晴朗天气,降水少。
(2)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洋和陆地之间水汽和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影响了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分布。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第3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第3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气压带,季风与季风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