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小(biǎn) 庖厨(pá)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
B.忖度(dù) 鞭笞(chī) 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
C.商贾(gǔ)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D.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意思是推测,揣度。
故选B。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两个“固”皆为副词,本来;
B项,①以:介词,拿、用;②以:连词,表修饰;
C项,①于:介词,对;②于:介词,在;
D项,①而:连词,却;②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A。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然则一羽之不举 未之有也
C.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例:百姓之不见保:老百姓不被爱护,见,表示被动,被动句。
A项,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B项,然则一羽之不举: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从未有过,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 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C项,唯命是从: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
D项,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为,表示被动,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
故选D。
4.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6.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7.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5.C
6.C
7.A
8.(1)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2)老年人都能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制”是动词,意识是“规定”,宾语是“民之产”,“民”是“产”的定语,“之”意思是“的”,所以应在“产”后断开,排除BD两项。
“死亡”是同义副词,二者不能断开,且“亡然后驱而之善”的意思是“死亡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死亡之后还如何做好事?这显然讲不通,所以“亡”应放在前一句,排除A项。
故选C。
6.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误,二者说反了,“序”是商(殷)代学校名称,“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策略”,而应该提出了“王道之始”的具体措施。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胜”,尽;“是……也”,判断句,“是”,这;“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第二句中,“衣”,名词做动词,穿;“黎民”,百姓;“然而”,这样却;“王”,名词做动词,称王,为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问守原①议
(唐)柳宗元
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②勃鞮,以畀③赵衰。
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④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有删节)
[注释]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
9.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矣B.哉
C.乎D.耶
10.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
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
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
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
11.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答案】
9.A
10.B
11.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12.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解析】
9.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这类题目,可结合虚词的意义,采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并结合文中语句,进而选出恰当的虚词。
从整体来看,由“由是滋□。”后的句号可知,此句表示的是陈述语气。
A项,“矣”,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用在这里可以;
B项,“哉”,表感叹或疑问语气,用在这不合适;
C项,“乎”,表疑问语气,相当“吗”,用在这里不合适;
D项,“耶”,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用在这里不合适。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说法错误,“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选项“对政事有损”曲解文意。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且明确要求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作答。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第二,从句式来看,“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连续用两个相同的“不……而……”句式,使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答题时注意熟读文章内容,再仔细分析文章的思路,同时要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第一,“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
第二,“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文章接着举例来说明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
第三,“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紧接着文章继续举例,以齐桓公任用管仲兴盛、任用竖刁失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
第四,“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余故著晋君之罪”,得到贤能的大臣来守卫原邑,那么咨询没有漏掉该举荐的人……所以我写下了晋文公的过错。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点睛】
参考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
我认为,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只有守住了原邑,这是顺承天子诏命、树立霸主的威严,使诸侯听命于已的方法。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
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尊奉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
唉!得到贤能的大臣来守卫原邑,那么咨询没有漏掉该举荐的人,大概是错在没有向外面的贤臣咨询。这样还是感到耻辱的是当时,这样做让后代以后也像这样,何况在咨询和推荐人才上都没能做好,那怎么拯救他们呢?所以我写下了晋文公的过错。
三、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答案】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根据前面的语句可以分析此处要写的是“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二空,这一句是对前面一句的总结概括;第三空,与前面的“在个人,改变气质”对应。
14.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的狱官。有一次,他发现一起因自己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的案件,就把自己捆起来,请求晋文公判处他死刑。晋文公:“官职有高低贵贱之分,处罚也有轻重之别,这件案子是下属官员的错误,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担任官职是最高的,从不让给下属一点权力;享受的俸禄是最多的,从不分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属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官员,我还没有听到有这种事。”于是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下属犯法你就自认有罪,那么不是连我也有罪了吗?”李离说:“司法机关定有反坐法,判错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您因为我能够听取百姓细微的呼声,所以才让任命我做狱官,现在我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论罪责应当处死。”于是,拒绝不听从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答案】狱官李离执法守法,以身作则。
【解析】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答题时注意抓住材料的重点进行分析,此题语段时一个故事,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言行,文中晋文公是次要的人物,李离是主要的人物,可根据李离的话语概括材料的内容。
可根据“司法机关定有反坐法,判错了刑的人就要服刑,错杀了人的人就应该处死。您因为我能够听取百姓细微的呼声,所以才让任命我做狱官,现在我错听下属的判决而杀了人,论罪责应当处死”概括其执法守法;根据“于是,拒绝不听从命令,用剑自杀而死”概括其以身作则。
1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刚毅、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刚毅、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的能力。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本题中,主语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性格刚毅、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是状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是强调目的的补语。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韩非子》记载: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宫呈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来炊事官训斥道:“你想让我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有绕着的毛发?”
假如你是炊事官,你该说一段怎样的话来为自己辩白。要求:①所写语言要有逻辑推理过程;②不超过80字。
【答案】一定是小人陷害。因为肉都烤熟了而毛发还缠绕在上面不被烧掉,这怎合乎事理?臣不敢让王噎着,所以毛发一定是肉熟后有人故意而缠绕。
【解析】本题题干是“假如你是炊事官,你该说一段怎样的话来为自己辩白。”这题其实是考查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要想为自己辩解,就必须找到对方语言表述上的漏洞,在合情合理地指出对方的结论的错误。本题炊事官可以抓住这是一块烤肉反驳文公,并说明这是别人的陷害,因为正如他所言:肉都烤熟了而毛发还缠绕在上面不被烧掉,这怎合乎事理?所以毛发一定是肉熟后有人故意而缠绕。答题所写语言要先说结论,即:一定是小人陷害。再说理由。要有逻辑推理过程。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共11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精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精品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12《齐桓晋文之事》分层作业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12《齐桓晋文之事》分层作业原卷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