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ppt课件
展开水土流失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多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农业减产。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不便耕种,甚至被废弃。
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贫瘠,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地退化、沙化和土壤盐渍化面积大,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黄土高原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在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河床抬高,引起洪涝灾害。
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加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
黄河下游因河床不断抬高而形成著名的“地上河”。“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引起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匮乏,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问题,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只得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平均每年大约需要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所以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造成的破坏。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植树种草能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在沟道里建淤地坝,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庄稼,治沙效果十分明显。
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3.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示意图
分析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
朱显谟院士是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他利用40余年总结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源、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抓(简称“28字方略”)。
“28字方略”的核心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这一做法既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潜力,又能从根本上消除强降雨时大量地表径流瞬时集聚,从而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实践证明,这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8字方略”提出的依据是什么?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黄土高原这种沟道多达100万条以上,遍及整个高原地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因此,对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不仅便于对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进行合理安排和加强统一管理,还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陕西绥德韭园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韭园沟为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条支沟,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沟壑。韭园沟流域面积约70.7平方千米,海拔820 ~ 1180米,年降水量约475毫米。流域内200米以上支沟337条,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34千米,沟壑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3.3%,地面坡度≥25°的地区占60%。
韭园沟于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根据多年的治理实践,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防治模式。
堙昴坡防线指分水岭和昴边线(谷缘线)之间的地段,在坡度25°以下的地段修水平梯田,作为粮食生产和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在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主要作为人工种草的饲草基地。
沟谷坡防线指昴边线和沟坡坡麓地段,坡度多大于25°,通过修水平沟、水平阶、梯田、鱼鳞坑等整地工程,营造乔灌林木。
沟道防线以修筑坝系工程为主,此为韭园沟主要水土保持工程。
韭园沟全流域共建有淤地坝200多座,可淤地500多公顷,治理效果明显。以韭园沟的支沟王茂沟小流域为例,该地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年输沙量由2.15万吨降为0.296万吨,年径流量由8.61万立方米减为1.24万立方米。
“保塬固沟”的治理方针,塬面农田整治和沟头防护工程;沟坡整地造林、发展果园、种植牧草;沟道修建拦蓄工程、营造防冲林的塬、坡、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还要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种植方式等措施,如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和轮作等;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取缔违法采矿企业,加快矿山生态治理修复。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由20世纪50—90年代的13亿吨减少为现在的3亿多吨,林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得以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现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27.2%;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17.9%。陕西省是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9%都集中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榆林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榆林,因秦代名将蒙恬率30万大军“树榆为塞”而得名,后历代战乱频繁、垦荒不断,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严重。20世纪40年代,榆林北部风沙区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千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榆林沙区面积约占其土地面积的48%,林木覆盖率只有1.8%,漫天黄沙,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开始了对沙漠的长期不间断治理。
榆林积极践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并且结合南北不同地貌,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针对性防治体系。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类型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走出了不断升级的科学治沙之路。通过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被治理、水治理、土壤治理相结合,一改(改良土地)、三化(林网化、水利化、园林化)、八配套(田、渠、水、林、路、电、排、技)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治理水平,保证了治理成效,让榆林的植树造林工作蓬勃发展。
在各大生态工程带动下,榆林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趋势,植树造林极大改变了沙区生态面貌,榆林走上“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
2018年,榆林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33万公顷,覆盖率由过去的1.8%提高到33%,年降水量近两年提高至500 ~ 600毫米。与此同时,榆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空气质量不断提高。榆林着力打造多层次绿色生态,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榆林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
2.榆林是如何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荒漠化治理的?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后历代战乱频繁、垦荒不断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严重。
2.(1)积极践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2)结合南北不同地貌,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针对性防治体系;(3)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类型区,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课ppt课件,共43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稳定性,自然灾害,波动性,梯度变化,过渡区,复合交错,调蓄功能,太行山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