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精品ppt课件
展开变化:40年,深圳由小渔村跃身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 1979年的深圳城区只有很难辨认的一小块其他地方都是农田山川而如今的珠江口东岸已经几乎被城市铺满。人口增长了45倍、2019年常住人口1343.88万人。GDP飙升了12000倍!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使深圳经济迅速发展,人口集聚,城市扩大。
城镇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人口的集中过程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其结果是城镇化水平上升;城镇规模扩大。
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镇建设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例如,农田变为城镇。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城镇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
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业或商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空间地域的转化则是第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的结果。因此,城市地理学家认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引发了城镇化。
城镇化是世界性的潮流。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过程表现出以下特点。
190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为13.6%,1950年增至29.2%,2000年增至46.6%,2016年增至54.3%。预计到205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6%。
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城市被称为特大城市。1990年全世界只有21个特大城市,2014年增加到43个,预计2030年将会增加到63个。
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被称为超大城市。1950年世界超大城市只有纽约;1975年增加到5个;1990年增加到10个;2001年,世界超大城市有17个,我国上海和北京分别位列第10位和第14位;2016年,世界超大城市已经增加到31个。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会有41个超大城市。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扩大发展,新的城镇不断形成,城市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连绵、密集的城市地域,即城市带。
城市带一般指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带有6个: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有蒙特利尔、多伦多、底特律和芝加哥等主要城市;日本东海岸城市带,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等主要城市;英国南部城市带,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等主要城市;欧洲西部城市带,有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科隆等主要城市;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沪宁、沪杭铁路为轴线。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世界城镇化的过程在加快,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开始的时间晚于发达国家。
表2一3-1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早在1950年城镇化水平就已超过50%,在1950—1980年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30年中上升了16.4%。1980年后城镇化速度开始减慢,到2010年只增加了5.8%,这表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进入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镇化水平只增加了12.2%,增加速度缓慢,而1980—2010年的30年间城镇化速度加快,增加了17%。
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同步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美国、英国等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在80%以上。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很小,劳动生产率高。目前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迁移的现象,即“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和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伴随着郊区逐渐繁荣,中心区人口数量下降,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出现了多次逆城市化的潮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新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乡村,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针对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促使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例如,英国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年开始出现微弱增长。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工业高速发展﹐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超过90%。日本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日本的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日本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过密—过疏”,即大城市出现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而在农村却出现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缺乏产业支撑等。
非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很低,如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还有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如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流入城镇,造成城镇人口的膨胀。由于这些城镇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导致城镇里的大量贫困人口集聚在贫民窟。
亚洲东南部部分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由此导致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城镇和乡村人口大量集聚,尽管在空间上具有城镇的形态特征,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支撑人口急剧膨胀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如印度、孟加拉国等。
过度城市化现象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超过85%,阿根廷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90%。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2000万人,这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人口有8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差异。概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差异
中国城市化特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城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种动态演变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利弊共存。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共2课时)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会更加进步。
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现代化城镇是主要的科技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它可以带动乡村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城镇化也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会给城镇化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城乡互动、全面发展。城镇化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从多方面(食品生产、休闲旅游和污染物处理等)推动城镇自身健康发展。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城镇化也会带来一些阶段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住房问题。城镇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交通问题。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时,交通拥堵就容易发生,停车困难也逐渐出现。
医院、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过多人口的需求时,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城镇化问题给生活在城镇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镇的运行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影响到城镇作用的正常发挥。
城市居民燃煤;工矿企业排放;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
资料一:雄安新区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市分别约105千米、105千米、155千米、30千米。雄安新区东至大广高速、京九铁路,南至保沧高速,西至京港澳高速、京广客专,北至荣鸟高速、津保铁路等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的半小时通勤圈,完全可以满足高端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
资料二:雄安新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漕河、南瀑河、萍河、南拒马河等多条河流在区域内交汇。九河下梢,汇集成淀,星罗棋布的苇田,摇船入淀,但见浩渺烟波,苍苍芦苇,悠悠小舟,岸上人家,宛若"华北江南"。雄安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低,建筑少,拆迁量不大。雄安新区可开发建设的土地较充裕且可塑性强,具备一定的城市基础条件。
思考∶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何在?
思考∶为何选择在这个区域?
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1.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而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2.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3.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4.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5.有助于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1.交通便捷(现已规划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可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半小时的通勤圈)2.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土地价格低;3.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4.水资源比较丰富,可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5.依托北京、天津、石家庄等现有大城市的资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城镇化道路也不同。除了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途径外,各国在解决城镇化出现的弊病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等。
案例研究 德国的城镇化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17年,德国有8 200多万人,城镇化水平超过90%。德国的城市及人口的基本情况如下:
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个,其中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400万;50万一100万人的城市有10个;10万一50万人的城市有70多个;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数量众多,超过13500个,其中,75%以上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000人。
据统计,在德国有2 700多万人居住在超过10万人的城市,约占总人口的32.9%;有4800多万人居住在2000 一 10万人的小城镇,约占总人口的58.2%;另有700多万人居住在人口不超过2 000人的乡村,约占总人口的8.9%。
这些数据表明,德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很高,但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小城镇。这是因为德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各种资源分布相对合理,城镇和乡村之间差别不大。德国人对居住地有足够多的选择空间,不会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现象。
德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这对于德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二节 城镇化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二节 城镇化一等奖ppt课件,文件包含2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pptx、2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完美版课件ppt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变化成城镇,探索深圳的变化,地域的转化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起步时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