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
展开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
考点透视
根据考纲要求,记叙文阅读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记叙性文章整体或部分的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综合运用的能力。具体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2.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记叙的详略。3.能够抓住文章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4.能够辨析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5.能够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提出新的见解、话题,即学会对文章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知识讲解
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并把它们交代清楚。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会清楚地交待出六要素,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主要内容的主要因素。
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重点注意: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 心理 语言 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等。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确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插叙,是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补叙,是指文章有时候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的叙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则不同。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了解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好像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之一或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作为线索人物的较多,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会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找寻记叙文的线索,要注意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的层次结构。
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烘托、照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铺垫: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
象征:使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寓意。
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情节,先有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
设置悬念: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面有“设悬”,后面必有“释悬”。
欲扬先抑:“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记叙文的阅读要点及方法
一、记叙文的段落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二、记叙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三、阅读步骤
1.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2.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3.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4.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
四、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
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9)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题型解读
一、(2016 福建福州)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 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选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
题目1.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文章关键事件的能力。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有:中年妇女走进车厢﹣﹣在车厢里嗑瓜子吃零食,且瓜子壳扔了一地﹣﹣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中年妇女热心照顾发哮喘病的老编辑。老编辑的情感态度变化:没好感﹣﹣厌恶﹣﹣投诉﹣﹣感激,关键能提炼出重要事件。
【答案】①中年妇女把零食摊放在桌上,嗑的瓜子壳扔了一地(中年妇女在车厢里嗑瓜子吃零食);
②中年妇女热心照顾发病的老编辑;
③内心感激,连声道谢(愧疚)。
题目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常见的答题模式:方法(修辞、描写方法等)+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体现表达(效果:感情、性格等)。
①提示“从修辞的角度”,结合“扭扭捏捏”“猥猥琐琐”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多种食物的味道,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厌恶和反感之情。
②提示“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句子可知主要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了中年妇女照顾老编辑的细心,体现了中年妇女乐于助人。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多种零食的味儿拟人化,形象生动得表现了各种令人不快的味道充斥着整个车厢,引人反感。(意思对即可)
②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中年妇女照顾老编辑时体贴、忙碌的情形,体现了她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意思对即可)
题目3.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的归纳能力,中年妇女的缺点和优点都很鲜明,注意用词的恰当即可。
【答案】优点:开朗大度 心地善良 热情体贴 乐于助人 不计前嫌等
缺点:不拘小节 粗心大意 丢三落四(做事马虎) 举止粗俗等
题目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被我们认定不是好人的中年妇女热心救助突发哮喘病的老编辑的故事,主要教育了我们要宽容待人,乐于助人,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①不可“以貌取人”。
②对与自己不同阶层或不同类型的人要宽容以待。
③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
④要做一个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人。
⑤不必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一时误解,坚定地做一个“好人”。(言之有理即可)
二、(2016 新疆)
六床病人
①她无力地躺着,脸和身体都明显有了变化。忘了这是第几次认真地注视她,仿佛多年前,她在小小的摇篮旁注视着我。
②她的眼皮有些松他了,眼睛被拉扯成三角形,外眼角向下耷着。脸上布着淡淡的褐斑,并不密集。身体很瘦弱,然而腹部略有突起。
③之前的60年,她有着各种身份: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张、老伴、外婆。此刻,她只有一个称呼:六床病人。
④医生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每次询问,她都一脸茫然。是身体里的秘密机关已经衰败到她无法察觉的地步,还是她从来都没关注过它们?
⑤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
⑥“从前,从前......”我反复念叨着。从前,我们在哪里?
⑦家乡的小砖房,一年四季潮湿漏雨。没有自来水,到街道唯一的自来水打水处提一分钱一桶的水。她长年不吃早饭,只为省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儿营养品,尽管他们仍然瘦弱多病。她经常在半夜三更惊醒,抱着发烧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全县唯一的医院,然后整夜地陪着孩子打点滴。那是一个男主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一个有两个幼小孩子的家。家的外面,有一个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注视着她。
⑧她天性乐观,在房前屋后开垦几块空地,种了多样新鲜蔬菜。生长蓬勃的各色蔬菜,给了我们许多乐趣和希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总能吃上鲜嫩的白菜、生脆的小黄瓜和柔软的茄子。她在县城唯一的书店里给我们买《科普大全》、《儿童文学》、《365夜故事》。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她悦耳的故事里入睡。每到星期六,学生们聚集在简陋的屋檐下,听她讲解着一道道难题。她是那么美丽,衣衫整洁而别致,皮肤白皙,眉眼如画。
⑨有时候,她也暴跳如雷,我的任性和一味沉迷于绘画常引发她的怒火。还有,因为我参加同学生日会的晚归,她拿衣架抽我的大腿,大声地吼叫:“你知道我养你们容易吗?我一个人!”
⑩“想起来了吗?”医生问。
⑾我茫然。印象里,她总是健康快乐的,像是钢铁不能摧垮,怎么会生病、甚至做手术?
⑿“两次生孩子都是剖宫产手术。”突然,她小声地说。
⒀医生顿了片刻,点点头,无语。
⒁点滴打上了,每天四瓶医生拿来表格,各种空格,密密麻麻。人的一生,五分钟就在一张表格上填充。身体的秘密,也在各种细致的检查后一点点显露:脑部梗塞、肾囊肿、心肌缺血、贫血。
⒂我认真注视着她。这个与我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女人,曾经也是曼妙的女子。几十年的岁月仿佛形成一个断层,中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啊,依稀记得的却只有她的美丽和美好。那些断层中间的日子,或者就是我们成长的故事。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题目1:第三段罗列母亲一系列身份和称呼有什么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应该从全文结构入手,结合具体段落、文章主旨理解分析。本段中母亲的诸多称呼: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张、老伴、外婆、六床病人,是母亲不同的人生阶段,身边不同的人对她的称呼。“丫头、梅梅”是她的父母、长辈对她的称呼;“老师”是她的学生对她的称呼;“妈妈”是子女对她的称呼;“老张”是同事对她的称呼;“老伴”是老公对她的称呼;“外婆”是外孙对她的称呼;“六床病人”是医生对她的称呼。通过母亲不同阶段的称呼,可以看出母亲一生的经历,称呼她的人有父母、子女、学生等,反映了她对家人、社会的无私奉献,最后的称呼是母亲医院内医生对她的称呼,写出了她现在积劳成疾的现状。结合上述分析,可得出答案。
【答案】母亲不同时间段的身份“标签”,概括了母亲的人生经历,反映着她对家人、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积劳成疾的现状。
题目2:关于这篇文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衰老瘦弱,病情严重的样子,为下文医生诊治做铺垫。
B.面对医生询问,母亲“一脸茫然”,说明他从未在意过自己的身体,对病情毫无察觉。
C.结尾段“断层”的含义是:直到母亲病倒,子女才意识到完全忘记了对她的关心爱护。
D.文中写母亲的伟大,也表达了作为子女惯于接受母爱却疏于照顾她的内疚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理解主旨、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选项具体分析。“断层”文中指中断的记忆。指母亲几十年中的悲欢离合,是指被儿女忽略的、由母亲独自面对的艰难困苦。并不是C项中“直到母亲病倒,子女才意识到完全忘记了对她的关心爱护”,所以C项错误。其余选项表述正确。故选:C项。
【答案】C
题目3: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先要明确插叙部分及其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文中第⑦至⑨段是插叙内容,插叙了母亲为家庭辛苦操劳、无私奉献的生活片段,是对文章内容的有益补充,突出了母亲的性格特点;插叙内容以第⑤段“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开始,在第⑩段“‘想起来了吗?’医生问”结束,从文中“我”对医生问题的茫然无知,看出儿女对母亲的忽视,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在结构上,插叙部分与文章整体结构结合自然严密,使全文结构条理清晰。结合上述分析,可得出答案。
【答案】文中由医生询问以往病历引出对母亲往事的回忆,又以医生问话结束回忆,插叙自然,上下文结合严密,这段插叙写母亲辛劳奉献的一生,是表现文章主题的最重要内容,母亲以往的生活片段与当下与医生的诊治通过插叙有机地联系起来,行文简洁,又突出了主题。
题目4:文中的母亲有哪些美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触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阅读感悟能力。文中主要通过插叙部分,回忆了母亲辛苦操劳、无私奉献,文中的母亲有不同称呼,这些是母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生经历的缩影,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入手。作为妻子,她勤俭持家、辛苦操劳;作为母亲,她细心关爱、严格约束、尽心教育子女;作为老师,她无私奉献、认真工作。感悟和启发,学生解答时,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从母爱、奉献、感恩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文中的母亲勤劳节俭,爱子女爱学生,乐观坚强,严格约束子女。示例:读了本文,我懂得了母爱是伟大的,但不能只习惯于接受母亲的奉献,她也时时需要儿女的关爱,否则在母亲病倒之后才知道内疚和心疼,为时以晚。
中考总复习——小说阅读 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小说阅读 知识讲解,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主题的探讨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 知识讲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散文阅读 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散文阅读 知识讲解,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重点词句的理解及含义的体会,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开放性试题,反复,对比,设问,反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