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达标A卷(部编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7552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达标A卷(部编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7552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达标A卷(部编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7552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达标A卷(部编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达标A卷(部编版含答案),共7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业检测试卷第一单元【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qī xī wū yā jiǎo bàn fàn màilà yuè nóng chóu bǐ cǐ áo yè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截”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断,弄断;B.量词,段;C.阻拦。选出它在下列词语中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截然不同______ 截住他______ 一截木头_______ 斩钉截铁_______三、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日夜不______ 悬灯结______ 行______积德 能歌______舞______堂大笑 随心所______ 两______三刀 赞叹不______(1)唐东杰布表演藏戏,就是劝人__________,出钱出力,共同修桥。(2)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__________的七兄妹。(3)今年的元宵节晚上,街上__________,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4)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们__________。四、选词填空。继续 连续 陆续(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________。(2)早上,同学们________来到学校,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3)轩轩________发烧三天了,把妈妈着急坏了。五、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C.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D.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_______没有饺子吃,_______必须买杂拌儿。(2)__________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__________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3)__________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__________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4)读文章的时候,________我们能分清文章的主次,_______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七、按要求写句子。(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调整语序,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根据课文理解填空。(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原名________。文章以________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几天,反映出老北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愿。(2)《腊八粥》是作家________的作品,写出了一家人__________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_______和对家庭亲情的_______。(3)《迢迢牵牛星》选自___________。此诗借民间传说中______、______(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___________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______。九、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选文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律”的三个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选文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3)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还有很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其中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用“ ”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5)选文详写了______,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灯,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历史长。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就有许多种节日。这些节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其中,有些节日虽具全国性,但依旧会留下一些区域特征。比如端午节包粽子,戴石榴花,虽然已成全国习惯,但南方的龙舟竞渡给青年、妇女及小孩子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就绝不是生长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象的!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船。这些特制龙船多窄而长,有的分五色,头尾高张,转动十分灵便。平时搁在岸上,节日来临前,才由二三十个特选少壮青年,在鞭炮轰响、欢笑呼喊中送请下水。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度过的端阳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因此还可联想起许多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较早出现的龙舟,应数敦煌壁画,东王公坐在上面去会西王母,云游远方,象征“驾六龙以驭天”。其次是《洛神赋图卷》,也有个相似而不同的龙舟,仿佛“驾玉虬而偕逝”情形……“闹龙舟”还应用到了生活服用方面。帐檐、门帘、枕帕、围裙、手巾、头巾和小孩穿的坎肩,涎围,戴的花帽,经常用“闹龙舟”作主题。当地妇女制作这些刺绣时,照例必把个人节日欢乐的回忆、对于儿女的热爱关心,连同彩色丝线交织在图案中。(1)作者回忆中的“端午”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俗。(2)“端午”给作者的“特别”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3自然段描写了历史上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家乡的端午节跟作者所描述的有何异同呢?请简要地进行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习作表达。我们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信这些节日一定曾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请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把节日中发生的某件事写下来。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有条理,注意详略,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450字以上。
(参考答案)一、栖息;乌鸦;搅拌;贩卖;腊月;浓稠;彼此;熬夜二、A C B A 三、停 彩 善 善 哄 欲 面 已 行善积德 能歌善舞 张灯结彩 赞叹不已 四、继续 陆续 连续 五、D六、即使 也 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七、(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2)我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她就吃两碗半。 (3)唐东杰布认识了七兄妹。 (4)今天,住方家大院的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 八、(1)老舍 舒庆春 时间 风俗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 (2)沈从文 其乐融融 热爱 眷念 (3)《古诗十九首》 牛郎 织女 离别相思 悲哀 王建 写景 对家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 讽刺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 (1)清一色 都是 通通 (2)D(3)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5) 北京人过元宵节的盛况 街上灯的数量多 家里灯的种类多 四、(1)我国南方(2)赛龙船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和快乐,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生活用品等。(3)这些节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4)这样写说明“闹龙舟”的历史悠久,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记录,突出了民俗文化的深远意义。(5)我们家乡悬挂艾草的习俗。一般我们会选择比较粗壮的艾叶,然后把艾叶每6棵捆扎好,提前一天悬挂到门口,这样有着美好的寓意就是“美好的希望”。十一、习作例文:中秋节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