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数学人教版七下全册备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难点:熟练运用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表达.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线八角,如图1,请指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图1学生分别回答出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回顾一下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两个角分别在截线、被截线的什么地方?它们有什么结构特征?完成下列表格. 截线被截线结构特征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学生完成表格后,一位同学回答. 截线被截线结构特征同位角同旁同侧F内错角两旁之间Z同旁内角同旁之间U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现在,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一种方法,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判断它们有没有交点;第二种方法,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教师:是的,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都可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但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板书课题:5.2.2平行线的判定(一))设计意图复习三线八角,为研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扫清知识障碍,通过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新知探究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教师:今天我们研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先回顾一下怎样画平行线.如图2所示,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图2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评价并回顾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并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画平行线的过程,根据图3,用直尺和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示意图.图3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画图过程中直尺起到了什么作用?∠1和∠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2)在移动三角尺的过程中,∠1与∠2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三角尺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三角尺改为任意一个角的实物模型(课前准备好),如图4所示.图4改变直尺的位置,此时a,b还平行吗?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3)要判断a∥b,你有办法了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直尺起固定作用,让三角尺在一条直线上移动;∠1和∠2是同一位置的角;∠1与∠2始终相等;三角尺的作用是确保∠1=∠2.由此我们可得,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板书)应用格式:∵ ∠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强调: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两个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操作中直观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观察、猜想得到这一结论.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中是否进行了思考;能否归纳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几何事实;是否主动地改变直尺的位置以考虑一般的结论;能否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中获益等.新知应用例1 如图5所示,表演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教材第13页图5.2-7). 图5分析: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直线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可得CD∥EF.解:∵ ∠DCB=∠FEB,∴ C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 如图6所示,当∠1=∠2时,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图6分析:先利用对顶角相等转换为同位角相等,再判定两直线平行.解:AB∥CD.理由如下:∵ ∠1=∠2(已知),∠2=∠3(对顶角相等),∴ ∠1=∠3(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生活动:学生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引导把文字语言描述改写成符号语言,并强调解题格式.设计意图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熟练运用并掌握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一步强调在用符号语言描述推理过程时,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1.D 2.D3.DE BC DC BF DE BC DC BF4.∠ECF 平角的定义 ∠ECD ∠DCF角平分线的定义 ∠DC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解:∵ EG⊥AB,∠E=30°,∴ ∠EKG=6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EHD=∠CHF=60°(对顶角相等),∴ ∠EHD=∠EKG(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见导学案“课后提升”)参考答案解:∵ AD平分∠EAC(已知),∴ ∠1=∠2(角平分线的定义).∵ ∠EAC+∠BAC=180°(平角的定义),∠B+∠C+∠BA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 ∠EAC=∠B+∠C(等式的性质).又∵ ∠B=∠C(已知),∴ ∠EAC=2∠B.又∵ ∠EAC=∠1+∠2=2∠1(等量代换),∴ 2∠B=2∠1,∴ ∠1=∠B,∴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了哪些主要内容?2.本节课你的疑惑是什么?布置作业教材第15页习题5.2第1,4(1),7(1)题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2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