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PPT小学优秀公开课,共41页。
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 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解决。借助注释进行理解,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hún断魂mù牧童jiǔ屠苏酒bèi加倍xiōng兄妹tú sū屠苏酒加一加换一换生活中 识字上下结构兄符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何 魂独 酒借 佳牧欲 欲牧“横”变“提”元 日诗词品析 深入探究元 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 丰富文化遗产。 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并体会作者 的心情。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去,有除旧布新之义。旧的一年过去了,暗示着王安石实施 新政、变法伊始的新气象。同时表达了诗 人致力于改革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指一种酒,根据古 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爆竹,也叫“爆仗”、“炮仗”,最早的爆竹只是 将竹子放入火中焚烧,因会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 故称爆竹。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 “响鞭”、“鞭”。 除夕夜放爆竹,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老百姓燃放爆竹一是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是借以驱邪,希望新的一年喜庆吉利。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后由唐 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相传孙思邈每年腊月, 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 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疫病。以后,经过历代 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太阳出来后天 色渐亮的样子。曈曈日象征着诗人推行新政无限光明美 好的前景。总把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表达了作者 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和乐 观情绪。总是,一直。表达了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 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桃符是古代时新年时悬挂于大门 上的辟邪门饰,也就是春联的前身。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 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热闹 欢乐 祥和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下,都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千门万户(元 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 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诗迁移 拓展延伸(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借助注释,品析诗句。 (4)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清明 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803-825)字 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 诗人。人们把他与李商 隐称为“小李杜”。《清明》这首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 期作品,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 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提到杜牧,人们 就自然想起《清明》,千百年来,《清 明》与杜牧,杜牧与《清明》二者已经 不可分割,他的这首《清明》也因此被 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清明节大致都在阳历的4月4 日至4月6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有祭祖扫墓或踏青游春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 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想起已 逝的亲人,心里很是凄迷哀伤。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遥:遥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 处,只见在远处那开满红杏的地方,有酒 旗招展。形近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年仅15岁时,就告别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 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 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 念家乡亲人。登高插茱萸菊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不同的,其他的。佳节:本课指重阳节。佳节还泛指其他节日。 倍:加倍、更加。我独自一人客居他乡,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 念家中的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登高避灾是重阳节 的风俗,这种风俗 一直流传至今。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喜欢佩戴, 据说可以辟邪、消灾。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 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 个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谢谢观看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