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渤海湾海岸线几千年未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增的陆地上也出现了不少城市。位于海河入海口附近的天津经常会遭受成潮的影响。成潮是一种水文现象,当河流水量不足,海水容易倒灌,成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成,形成成潮。下图示意勒海湾区域海岸线迁移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渤海湾的海岸类型及开发利用方式组合正确的是( )
A.基岩海岸旅游B.砂质海岸晒盐
C.珊瑚礁海岸旅游D.泥质海岸晒盐
2.海河咸潮发生的原因不包含( )
A.月球引力B.全球变暖C.西北风强盛D.风暴潮多发
3.天津咸潮入侵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1.D 2.C 3.A
【解析】1.考查海岸类型及其开发,从题目材料中可以看出,海岸线随着时间向海洋推进明显,结合此为华北平原沿岸,应为沉积型的海岸,而A选项当中的基岩海岸属于侵蚀型海岸,所以错误;B选项当中砂质海岸虽然也属于沉积型海岸,但应该岸滩较窄,坡度较陡,颗粒较大,于此处的海岸形态不符,所以错误;C选项当中珊瑚礁海岸属于生物海岸,并且应位于热带,所以错误;D选项当中泥质海岸,岸滩较宽,坡度较缓,颗粒较细,并且为此处晒盐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条件,故选D。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海河咸潮的原因为河流水位低于海水水位,海水倒灌入河道造成的,二者的水位差越大,咸潮越严重,A、B、C选项当中月球引力、全球变暖、风暴潮多发,都可以抬高海水水位,加大与河流的水位差,C选项当中,西北风强盛,与二者的水位差关系不大,再就是风向对海水倒灌入河道不利,所以不是咸潮发生的原因。故选C。
3.材料中已经明确的解释,咸潮发生的原因为河流水位低于海水水位,海水倒灌入河道造成的,二的水位差越大,咸潮越严重。海水水位季节变化远远小于河流,而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蒸发较旺盛,加之人为用水量大,河流水位最低,咸潮最严重,A选项春季正确。故选A。
岸线人工化指数常用来表示人类活动对区域海岸线的影响程度,其计算方法为区域内人工岸线长度与区域内总岸线长度的比值。下表为1990年—2015年浙江省杭州湾南岸区和象山港岸区的人工化指数变化统计数据。其中杭州湾南岸区为淤泥质海岸,象山港岸区为基岩海岸。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杭州湾南岸区和象山港岸区人工化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农业生产交通建设B.工业生产农业生产
C.城市建设交通建设D.工业生产城市建设
5.1990年—2000年杭州湾南岸区人工化指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退耕还湿B.潮水侵蚀C.泥沙淤积D.滩涂围垦
【答案】4.A 5.C
【解析】4.从材料中可知,杭州湾南岸区为淤泥质海岸,土质较疏松,不适合进行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相比之下,淤泥质海岸可能更适合农业生产,而岸线人工化指数的计算方式为区域内人工岸线长度与区域内总岸线长度的比值,总岸 线长度的大小不变,只有人工海岸线变长,所以杭州湾南岸区的人工化指数上升的原因是农业生产;象山港岸区为基岩海岸,土壤相对贫瘠,不适合发展农业,但是地质条件较稳定,适合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因此A正确,B、C和D三个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5.1990年~2000年之间,岸线人工指数下降,之后这一指数又得到了提高,说明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而不是持续性的,退耕还湿是个持续性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农业生产在定程度上会加强泥沙流失,从而在海岸线附近出现了泥沙淤积,使得人工岸线变短,从而使杭州湾南岸区人工化指数下降,故C选项正确;潮水侵蚀也是一个持续性的形象,而不是阶段性的,故B选项错误;滩涂围垦会使得人工岸线增加,从而使得人工化指数上升;而不是下降,D错误。故选C。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是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7.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
8.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6.B 7.A 8.C
【解析】6.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读图可知,四地气温低于—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其中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大,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故选B。
7.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且低于—4°C持续时间最长,海冰厚度最大,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
8.海冰受气温影响结冰量不稳定,海冰采集、运输、储运比较困难,且海冰开采后需进一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开发利用的成本过高,制约了渤海海冰大规模开采,C正确;渤海地区海冰资源充足,可以利用,A错误;开采海冰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较小,B错误;市场需求量大会促进海冰的开采,D错误。故选C。
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古代城市,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目前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的环境有( )
①狂风 ②巨浪 ③黑暗 ④低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海底古城”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得益于海底( )
①低温 ②温度变化平缓 ③空间开阔 ④水流缓慢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答案】9.B 10.D
【解析】9.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狂风、巨浪是海洋表层的环境。故选B。
10.古城得以保存,是因为温度变化平缓,水流缓慢,侵蚀作用小。海底低温和空间开阔不是长时间保存的条件,故选D。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km,其中自然岸线是指海岸自然结构和生态功能未受到人类活动与人工构筑物明显影响的海岸线。下图为“4种自然岸线长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4种自然岸线( )
A.快速缩减的起步时间大体一致B.基岩岸线长度一直短于砂砾质岸线
C.生物岸线一直受到人类的大力保护D.1990年以来4种岸线变化都较剧烈
12.导致自然岸线长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人类活动是( )
A.修建港口B.过度捕捞C.围垦开发D.毁坏红树林
13.21世纪初,江苏提出了“海上苏东”和“百万滩涂”开发战略,开始了高强度的开发。但是苏东的大段自然淤泥质海岸依然保留下来。此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A.淤积作用强烈B.人们注重保护
C.开发强度较小D.海岸不易被破坏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11.从图中快车看出四种自然岸线快速缩减的起步时间不一致,排除A选项;基岩岸线的长度在1990年长于砂砾质海岸线,排除B选项;1990年后生物岸线的长度开始减小,说明受到人类活动,排除C选项;1990年之后,四种自然岸线变化的斜率比较大,说明四种自然岸线变化都比较剧烈,D选项正确。故选D。
12.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海岸线的长度在减小,说明海水侵蚀比较严重。C选项,会大幅度降低海岸线的长度,符合题意;D选项,导致红树林对海岸的保护作用下降,但是影响不是最大的;A选项对自然岸线长度的影响比较小;B选项与自然岸线的关系不大;C选项会使自然岸线长度增长。故选C。
13.高强度的开发,所以B、C选项错误;淤泥质海岸容易被破坏,D选项错误;淤泥质海岸是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苏东高强度开发,仍然保留大段淤泥质海岸,说明此河段淤积作用强烈。故选A。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以来,海南三沙市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已建有8座机场。图1为南海局部海域及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
材料二:图2为三沙市石岛老龙头景观图。
材料三:利用海水晒盐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方式,海南岛莺歌海盐场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年产食盐可达30万吨。图3为海南岛的全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8月份南海北部海域的盐度较____,原因是____。
(2)三沙市通过填海造陆建机场,是利用海洋的____资源。填海造陆可能带来____、____等海洋环境问题。
(3)三沙市石岛老龙头景观主要由于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____景观,在波浪的作用下该景观会不断____(后退/前进)。
(4)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莺歌海盐场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部,并说明理由。
【答案】低 有大量陆地淡水汇入 空间 海洋污染 生态破坏 海蚀崖 后退 西南部。西南部沿海盐度较高;西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日照条件较好,蒸发量大,利于晒盐。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空间利用等的有关知识。海南岛的气候受五指山的影响,形成的焚风效应非常明显,是考试的一个高频考点。
(1)8月份南海北部海域的盐度较低,原因是热带季风气候,8月份是雨季,降水丰富,有大量陆地淡水汇入。
(2)三沙市通过填海造陆建机场,扩大陆地面积,是利用海洋的空资源。填海造陆会破坏海洋生态、带来各种污染,所以,可能带来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海洋环境问题
(3)三沙市石岛老龙头景观主要由于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海蚀崖景观,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该景观会不断向陆地后退。
(4)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可知,莺歌海盐场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南(南)部,理由:西南部位于五指山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少,沿海盐度较高,西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日照条件较好,蒸发量大,地形平坦、滩涂广阔,利于晒盐。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7月,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三沙市是海南省地级市,地处我国南海、海南省南部,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陆地面积20多平方千米,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管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800人(不含驻市部队官兵)余人,户籍人口621人。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西沙区永兴岛。三沙市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20年4月,海南省在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三沙市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代管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西沙区人民政府驻永兴岛。三沙市南沙区管辖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南沙区人民政府驻永暑礁。下图为三沙市地理位置和南海诸岛示意图。
材料二 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海洋资源丰富。
材料三 近年来,为了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我国渔政船(下图)在南海进行日常巡航任务,不仅有效保护了我国渔民在南海的合法捕捞权利,更加彰显了我国对南海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南海,我国也适时进行了岛礁建设活动,如美济礁、渚碧礁等岛礁的吹填作业、机场建设等。这些举措都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在南海的各种合法权益。
(1)三沙市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能有哪些?
(2)与陆地常规能源相比,海洋能开发利用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3)设立三沙市、渔政船巡航南海、南海岛礁建设等活动显示了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管理的能力和决心。分析我国维护南海权益的地理意义。
【答案】(1)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等。
(2)能量密度低且时空变化大;开发环境恶劣;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
(3)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增加渔业、油气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解析】(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三沙市地处我国南海地区,该地区可以开发利用的海洋能有波浪能、潮汐能和海流能等。
(2)与陆地常规能源相比,海洋能在开发时需要应对海洋上恶劣的环境,对开发技术和设备设施性能要求较高,投资较大。且海洋能密度较低且受环境影响较大,海洋能时空变化较大。
(3)我国维护南海权益、加强海洋管理的地理意义是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维护海洋权益,有利于增加渔业、油气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杭州湾南岸区
0.40
0.39
0.26
0.49.
0.35
0.35
象山港岸区
0.38
0.40
0.55
0.57
0.57
0.6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优秀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公顷,产量达59,水域条件,政策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