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后作业题,共12页。
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具体表现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交通污染”。据此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幕墙反射的眩光是典型的“人工白昼”
B.娱乐场所的各种灯光,构成了“白亮污染”
C.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彩光污染”
D.提高驾驶照明度的氙气车灯,是典型的“交通污染”
2.目前全球70%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中,并且光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下列关于光污染所产生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天文上,光污染使望远镜无法形成暗夜环境
B.动物上,大型的广告灯箱可使数十万只有趋光特性的昆虫死亡;夜行动物,无论是觅食还是藏身都更加艰难
C.植物上,夜间的灯光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正常生长、繁殖存活时间大大延长
D.对人类来说,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的可能性变大。
【答案】1.D 2.C
【分析】1.眩光属于白亮污染,A错误;各种灯光有很多颜色,属于彩色污染,B错误;亮度夜过大的夜景照明属于人工白昼,C错误;车灯属于交通污染,D正确;故选D。
2.注意题干错误的是。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使望远镜不能形成暗黑环境,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广告灯箱会吸引趋光性昆虫,对昆虫有害,而夜行动物适合晚上出行,光污染会影响他们的觅食和藏身,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植物只会在白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可能性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0年9月16日,是世界第二十六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后会对全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A.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B.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
C.吸收紫外线能力增强,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D.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
【答案】D
【详解】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后,大气吸收的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下降,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使得地表人和生物过多的照射太阳紫外线而受到伤害,从而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D符合题意,排除C;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这是太阳活动导致,与臭氧含量多少无关,排除A;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这是空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与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无关,排除B.故选D。
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4.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B.生态破坏C.自然资源枯竭D.气候变化
5.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东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C.亚马孙平原D.黄土高原
【答案】4.B 5.D
【分析】4.读图分析,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该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故选B。
5.水土流失最突出的地区是黄土高原,D正确;东北平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萎缩,A错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错误;亚马孙平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热带雨林破坏,C错误。故选D。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下图是我国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
【答案】6.B 7.C
【分析】6.读图,A、B两地耕地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蒸发旺盛,灌溉措施(大水漫灌)不当,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①符合题意;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可能导致土壤酸化、板结,不会导致盐碱化,②不符合题意;两地降水量少,淋盐过程不明显,盐分随季节变化小,因此盐碱化严重,③符合题意;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这不是两地盐碱化比重大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7.C地位于江淮平原地区,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地下水位有时低于海水水位,造成海水浸渍,从而导致盐碱化严重,C符合题意;人类不合理灌溉不是自然原因,A不符合题意;降水集中,则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不符合题意;夏季风强劲,则降水多,不是盐碱地比重较大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而运动。在蒸发过程中盐分随水分输送到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积聚在表层土壤中;灌溉和降雨入渗的水分又将盐分带向深层。在长时间内,如果由于蒸发而带到表层的盐分多于入渗淋洗带到深层的盐分,则土壤处于积盐状态;反之,则处于脱盐状态。土壤水盐动态与灌溉排水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关。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灌水量过多,又缺乏排水设施,将招致地下水位的升高,加大蒸发,使表土盐分不断积累,形成次生盐碱化。
8.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近年来,巴西森林火灾频繁,仅2019年1月至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就达到75336处,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切。巴西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 )
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B.移民亚马孙平原
C.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D.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答案】D
【详解】题意表明,巴西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都对热带雨林的破坏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都不是根本原因,当地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使得人们对热带雨林资源的索取过度,这是导致巴西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变薄B.全球气候变暖C.酸雨扩散D.地震频发
10.上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类大规模开采、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 ②氟氯烃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③大规模的砍伐、破坏森林植被 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9.B 10.C
【分析】9.据材料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主要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故选B。
10.据上题结论可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①③正确。故选C。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温室效应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D.酸雨
12.关于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B.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C.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D.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答案】11.C12.D
【解析】11.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污染:譬如: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等。ABD属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C属于生态破坏,C正确,故选C。
12.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大类,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ABC选项说法错误,D正确,故选D。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为中国第二大沙漠,沙漠是由细砂(0.1~0.25mm)、中砂(0.25~0.5mm)、粗砂砾石(0.5mm以上)组成的。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及南北方向沙漠粒度均值统计示意。
(1)简述巴丹吉林沙漠本地的沙源地。
(2)概述该区域北部两处盐碱地的形成过程。
【答案】(1)沙漠北部的湖泊沉积区;南部和北部的戈壁;沙漠南部山地丘陵、雅布赖山等地。
(2)四周高、中部低,河流汇入,形成内陆湖泊;河流带来矿物质,湖泊蒸发旺盛,矿物质积累形成咸水湖;湖水全部蒸发,盐类析出形成盐碱地。
【分析】
本题考查风力沉积作用的沙源地分析,风向和地表状况的判断是关键;第二考查盐碱化的形成过程,需要熟悉盐碱化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详解】
(1)巴丹吉林沙漠北部主要为湿地和沙地,西部和南部主要为戈壁和丘陵,都有可能是沙源地,那么具体如何分析呢,根据风沙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我们可以根据沙漠粒度均值来判断沙源地,从右图可知,沙漠粒度为北部平均粒度较大,南部平均粒度较小,且最南端的粒度也比中间部位的粒度大,大致推断主要沙源地为北部的湖泊沉积区和戈壁,其次为南部的丘陵地区。
(2)北部的两块盐碱地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古居延泽和拐子湖,由此可见,盐碱化的过程应该与该地区的咸水湖有关,咸水湖湖泊干涸之后变成盐碱地。而咸水湖的主要形成过程主要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湖水蒸发旺盛,降水少,加上河流汇入带来较多盐分矿物质,湖泊盐度变大。
【提高篇】
下图示意1740—2000年全球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740—200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B.水能利用比重大C.火山喷发D.雾霾污染天气多
2.1740—200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臭氧层空洞增大B.全球气候变暖加快
C.全球各地降水量增多D.冰川增多,海平面升高
【答案】1.A2.B
【分析】
1.1740—2000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是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A正确。水能利用比重大会降低分数,B错。跟火山喷发、雾霾污染无关,CD错,故选A。
2.氧化碳体积分数不断上升,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臭氧层空洞主要跟氟氯昂化合物有关,全球各地降水量增多跟二氧化碳无关,AC错,冰川融化增加,冰川减少,海平面升高,D错。故选B。
我国重点生态脆弱区包括北方风沙区、西北干早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南喀斯特区,如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对我国重点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正确判断是( )
A.甲区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B.乙区草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
C.丙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D.丁区湿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
4.戊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②河流稀少,且径流量小③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④地势阶梯过渡带,多地质灾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3.B 4.D
【分析】3.读图可知,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外力以风力为主,土地荒漠化严重,A错。乙地区位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沙化严重,B对。丙位于青藏高原区,东南部降水量大,为我国多条大江大河发源地,水资源丰富,C错。丁位于北方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D错。故选B。
4.戊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河网稠密,径流量大,①②错。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且位于地势第二三阶梯过度地带,地质灾害多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③④对。故选D。
下图为北极熊撑伞遮阳漫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严重B.水资源的短缺C.全球气候变暖D.洪涝灾害频繁
6.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跨区域调配水源C.食物来源极其缺乏D.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5.C 6.A
【分析】
5.漫画中北极熊撑伞遮阳,并且底下的冰块都融化的只剩一点,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故选C。
6.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坏森林,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故选A。
7.“西瓜雪”是极地雪藻所含色素把雪染成粉红色的现象。雪藻耐寒性极强,只有当气温超过0℃时才会有明显生长。近些年,南极“西瓜雪”现象的频率在增加,近年来南极出现“西瓜雪”的地区与常年相比( )
A.气温较高B.降水较多C.风力较大D.气压较高
【答案】A
【详解】结合题干信息,雪藻耐寒性极强,只有当气温超过0℃时才会有明显生长,近些年,南极“西瓜雪”现象的频率在增加,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较高造成的,A正确。降水多少、风力大小和气压的高低与雪藻的生长没有太大关系,B、C、D错误。故选A。
下表反映了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我国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表示危害程度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乙类问题在广东省危害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条件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8.B 9.B
【解析】
8.根据甲代表的环境问题在山西(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而新疆最弱,判断为水土流失;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新疆最严重,四川和山西较弱。判断为土地荒漠化。因此③④正确,故选B项。
9.乙类环境问题在山西和新疆较严重,判断为寒潮,而广东由于纬度低,距寒潮源地远,故影响小,而且沿途受山脉阻挡作用,减少冷空气的入侵,故受寒潮影响小,因此②④正确,选B项。
现代环境问题相对于以往,具有其不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规模的全球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
C.危害的不可预见性D.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1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
B.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问题
C.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D.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答案】10.C 11.D
【分析】10.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其他的都没有反映出来。故选C。
11.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原始森林是经过漫长年代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砍伐后,虽然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短期内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生态环境的恢复很难,D正确;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环境问题少,A错误;不可能所有环境问题都为全球性问题,B错误;人类不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不利于人类的进步,C错误。故选D。
12.关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①乡村地区只有生态破坏而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
②乡村地区范围小,问题严重,主要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
③它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而形成的
④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治理,乡村地区比城市地区难度相对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详解】乡村地区既有生态破坏(农业开发)而又有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现象,①错。乡村地区环境问题范围广泛、问题严重,②错。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当、农业生产活动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应为农业生产资源开发过度,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对。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所以乡村地区比城市地区解决和治理难度相对较小,④对。故选C。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琉璃渠村位于京西门头沟九龙山的北坡,木材、石材、琉璃、煤炭在门头沟所产物料中最丰富,其出产的高品质页岩石料可加工烧制成釉色艳丽、绚丽斑斓的琉璃制品,被称为“中国琉璃之乡”。从元代起,朝廷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古村窑火700多年不熄,至今生产的琉璃仍是故宫宫殿、寺庙不可或缺之物。故宫大修中所使用的琉璃,大多来自琉璃渠村,故有“没有琉璃渠,就没有紫禁城的金碧辉煌”之说。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门头沟琉璃渠村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说明琉璃渠村烧制琉璃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推测国家将琉璃烧制技艺列入国家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
【答案】(1)开采石料破坏植被;煤窑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大气;石料加工用水直排河流,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等。
(2)传承和保护琉璃烧制技艺;提高琉璃生产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为故宫等大型古建筑的修缮提供材料等。
【分析】
本题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
(1)琉璃渠村烧制琉璃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方面来说明,环境污染主要有烧制玻璃时产生的大气污染,加工石料时产生的水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开采石料破坏了植被,破坏土壤结构,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等。
(2)由材料可知,故宫的修缮离不开琉璃等一系列材料,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故宫需要保护其修善材料的制造工艺,既让琉璃烧制技艺得以传承,又让琉璃生产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精品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后作业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