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1页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2页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铁矿 B.风能 C.耕地 D.石油
    2.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③作为可以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④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争取少利用或不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A
    【解析】
    1.自然资源是人类从环境中直接获取的,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耕地,C正确。
    2.水资源虽然可以不断循环的,但在特定时间和地区内是有限的;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应合理利用,A正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选项属于图中乙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4.有关自然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自然资源在人类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
    B.对人类有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都叫自然资源
    C.自然资源之间互不联系,彼此孤立
    D.自然资源的分布均呈现地带性规律
    【答案】3.D 4.A
    【解析】
    3.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资源的分类: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森林、海盐属于自然资源。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自然资源 ,亦称天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故B错;资源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错;自然资源的分布呈不均衡分布,D错。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完成问题。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物质与能量
    B.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由自然资源组成的
    C.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D.除矿产资源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
    【答案】C
    【解析】
    A.自然资源不仅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还能够被人们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自然环境中有许多自然要素不是资源,B错误;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过度使用,会影响再生,甚至导致枯竭,D错误;而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丰富,有的地区贫乏,C正确。故选C.
    6.若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有关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念,根据图形所示的相互关系,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概念是( )
    A.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B.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环境
    C.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环境 D.水资源、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答案】A
    【解析】
    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7.关于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②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只有一种功能和用途
    ③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
    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矿产资源的的形成受地质条件制约,分布具有地质规律性,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①正确;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②错;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③正确;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④错。故选B.
    分布不平衡,但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明显,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规律,如生物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受多种因素(如地质条件)的制约,其分布符合地质分异规律,虽然分布不平衡,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8.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是( )
    ①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加而利用效率有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当代社会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并不是超过了自然资源补充、再生和增殖的极限。本题解答的关键点是理解资源自然生产力是指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由于资源自然生产力下降,加上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不可能使资源自然生产力和利用效率无限提高,因而会使某些资源出现短缺甚至枯竭。据此分析选D.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10.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答案】9.A 10.C
    【解析】
    9.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原因主要是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图中虚线主要变现为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容易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短缺。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0.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资源问题产生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多,对资源不合理开发。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1.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是( )
    ①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加而利用效率有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当代社会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并不是超过了自然资源补充、再生和增殖的极限。本题解答的关键点是理解资源自然生产力是指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由于资源自然生产力下降,加上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不可能使资源自然生产力和利用效率无限提高,因而会使某些资源出现短缺甚至枯竭。据此分析选D.
    12.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
    ①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
    ②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③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我国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均衡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目的是为了区域发展与供需平衡。
    13.有人把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现象称为“资源诅咒”。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自然资源质量差 B.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C.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 D.资源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
    【答案】C
    【解析】
    这种“资源诅咒”直接表现在现今国际经济发展中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与资源富有、以资源输出促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资源输出国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工业技术革新较为落后,面临经济发达的资源贫乏国的有形、无形“剥削”,直接导致其发展滞后,C正确。故选择C.
    14.如图为某种自然资源(阴影部分)的全球分布图,该种自然资源指( )
    A.湿地 B.油田 C.冰川 D.煤田
    【答案】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及部分高原山地地区,应为冰川,故选C.
    15.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特征。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反映了整体性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特性,其他选项不能用该现象说明,故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图中甲、乙分别表示( )
    A.海洋资源 土地资源 B.土地资源 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D.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17.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①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 ②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强
    ③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 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6.C 17.D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6.图示甲在农业社会的作用较强,为土地资源。煤炭资源属于能源,所以排除B,所以本题选择C.
    17.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减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①④正确。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接受,也不得不承认,水也是一种资源,甚至是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世界上许多地方为解决“水”的问题正各显神通。据此完成下题。
    18.新加坡采取“点废水成金”处理妙招,如淡化海水、新生水、国内集水区等措施,新加坡人对水资源的利用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拓展体现了(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答案】B
    【解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一些过去不能利用的资源,变得可以利用的资源,B选项正确;新加坡的水资源处理妙招并未体现陆地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AD错误;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利用潜力是不可量估的,C错误。
    19.有关下图中区域M和N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M与区域N各要素均有明显的差异 B.M区域的自然资源储量比N区域大
    C.M、N两区域是根据自然资源差异来划分的 D.N区域可能地理位置优越
    【答案】D
    【解析】
    图中显示M、N两地之间存在资金、信息、产品、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物资的交换,因此上述要素在两地间的差异较显著,但并非各要素均有明显差异,A错误;M地为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小,其储量不一定不N地大,B错误;从图中信息推断,两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差异,C错误;N区域经济发达的原因可能和该地地理位置优越有关,D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21.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③B.④→①C.③→④D.②→③
    【答案】20.C 21.D
    【解析】
    20.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能源储量大,需求量大,对应数字④,A、B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储量小,市场需求量大,对应③,C对。我国西北地区能源储量大,需求量小,对应②,D错。故选C.
    21.图中四地,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储量小,市场需求量大。西北地区能源储量大,当地市场需求量小。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②→③ ,D对。A、B、C错。故选D.
    三、综合题
    22.耕地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是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概括河南省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2)分析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以河南省耕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4)从资源综合性的角度,说明若河南省北部扩大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对该地区其他自然资源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耕地资源分布不均,水田主要在东南部和黄河沿线,旱地主要在中东部和北部,西部地区耕地少
    (2)变化:部分耕地转化为了城乡建设用地和林地及水域;部分草地和未利用的土地转化为了耕地;总体看,2000年—2013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退耕还林还水域也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但同时也开垦了部分未利用的土地,改造了部分草地,缓解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3)河南省耕地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在:一总量有限,随着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在减少,耕地资源的总量有限;二开发利用程度有限,河南省中东部为耕地,西部为山地丘陵,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经济成本和环境条件下开发耕地资源有限;三耕地资源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场所,具有不可替代性。
    (4)河南省北部水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田和水浇地依靠黄河水灌溉,大量灌溉导致土地盐渍化和土地沙化,耕地资源减少;灌溉用水量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水田和水浇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中水污染加重,水质恶化;河流和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田的面积扩大,增加了湿地的面积,对局部的小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解析】
    (1)河南省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应结合图来回答。从图中可读出,河南的耕地资源分布不均,水田面积较小,主要在东南部和黄河沿线,旱地面积大,主要在中东部和北部,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耕地面积较少。
    (2)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的变化可从表中读出,结合表下部的 “注”可知,部分耕地转化为了城乡建设用地和林地及水域;部分草地和未利用的土地转化为了耕地;总体看,正值的数值大于负值的数值,说明2000年—2013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原因可结合表中的数据来回答,从表中可看出,耕地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域的面积也较大,主要原因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退耕还林还水域也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从表中还可看出,部分未利用土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说明也开垦了部分未利用的土地,改造了部分草地,缓解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3)资源的有限性可从数量、开发程度和不可替代性三个方面来回答。河南省的面积是一定的,受地形条件影响,耕地的总量是有限。从图中看,河南省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中东部为耕地,西部为山地丘陵,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经济成本和环境条件下开发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资源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场所,具有不可替代性。
    (4)对该地区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可从对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两方面来回答。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从污染、资源、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回答。河南省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田和水浇地依靠黄河水灌溉,大量灌溉导致土地盐渍化和土地沙化,耕地资源减少;灌溉用水量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水田和水浇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中水污染加重,水质恶化;河流和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田的面积扩大,增加了湿地的面积,对局部的小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关试卷

    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作业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种资源是,图中影响d曲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后复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