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导学案
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青春的魅力,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自己的道德成长。
能力目标: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教材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自尊自强”种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负责的社会生活中的作出正确选择。”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行己有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尊自爱,青春无悔。“止于至善”。将青春活力化为正能量。从中国传统文化阐述青春的格调在于修美德,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从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学习榜样,经常做到慎独,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要求
教学难点:行己有耻的原因;止于至善含义
学情分析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误、价值虚无的问题,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在价值观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价值混乱、无所适从的现实感受。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精神关怀,帮助他们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坚守道德底线,增强法治观念,使自己的青春无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外卖小哥被撞倒后,女车主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思考:你如何看待女车主的行为?这是她必须要做的决定吗?
学生:略
教师:赔偿损失,送其就医,还自愿帮外卖小哥一一送达全部外卖,这不仅让人倍感温暖,更多让我们感悟到女车主为人品格的高尚。青春探索的路上,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格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2课《青春有格》。
【自主学习】
1. “行己有耻”的含义及原因?P28
2. 我们怎样做到“行己有耻”?P28~29
3. 如何理解“止于至善”?P29
4. 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P30~31
5.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P29~32
【探究一】行己有耻
诗词展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思考: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中的“格”?
学生;略
教师: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选拔人才;说话有事实依据,而行为遵循法规。综合这两句话的意思,青春有格也意味着青春的活力、成长的渴望和激情会引发青春的一系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青春可以肆意放松。
材料:孔子:行己有耻;朱熹: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思考: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学生:略
教师:行己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辨别“耻”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探究。
3、图片展示:破坏旅游景观、抢座、随地丢垃圾、公众场所抠脚丫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可耻的?我们如何分辨行为是否可耻呢?
学生:略
教师:在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有的违背了道德,让我们感到难为情,也有的违反了法律,败坏了社会风气。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做了错事会感到惭愧;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有了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有尊严地生活着。知耻,是一个人自尊的表现。人常怀羞恶之心,可正身,可养浩然之气。
4、图片展示:考试作弊、肇事逃逸
思考: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造假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虽然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树立一道底线,这道底线不是别人的要求,不是被迫的遵守,是自觉主动的。这道底线要求我们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图片展示:拒绝抽烟、沉迷网游、睡懒觉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如何增强自己的自控力?
学生:略
教师:虽然我们内心清楚应该要知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时,一些不良诱惑也是让我们失去方向。我们需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例如,增强“我不要”的能力;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小结:我们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⑤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A.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B.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C.加强自我监控
过渡:讲道德,遵守法律是做人的底线,我们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青春是有格调的,用品格引导青春,追求“至善”,在飞扬的青春里见证最好的自己。
【探究二】止于至善
材料:《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鼓励天下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思考: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学生:略
教师:“止于至善”,不是好高骛远。“止于”,告诉了我们奋斗目标的终点,“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做学生,就要力争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做老师,就要成为最优秀的老师;做管理者,就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做人,当然要力争做一个至善的人。
图片展示:礼貌待师、给老人让座、遵纪守法、孝敬父母
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行为行善举?
学生:略
教师: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图片展示:无偿献血、拾金不昧、爱心捐款、防疫志愿服务
思考:无偿志愿行为耗费我们的时间、精力,需要付出代价,对此,有人认为不值得提倡,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学生:略
教师:许多志愿者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传播的是小善,成就的是社会的大爱,全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至善”,我们需要弘扬这样的正能量。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完善自我,也让社会、国家因为我们的善行变得更加美好。
视频播放:《朋友请听好》
思考:看完视频后,你有何感悟?
学生:略
教师:有些人做好事会影响一个人,而有些人会影响一群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善,关爱他人,多做好事,无论何种境遇,向往美好,永不言弃。
小结: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④心怀善念,在社会生活中传递“善”的正能量;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课堂总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学案设计,共6页。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学案设计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与世界深度互动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与世界深度互动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基础闯关全练,能力提升全练,核心素养全练,自研自探,检测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