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
考点14电流和电路(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4电流和电路(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子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热量,6c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间距离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也容易被压缩。
液体间分子之间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分子动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大。同一个物体(物态不变),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由于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分子间距发生变化时,物体的体积也会变,其内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内能的大小: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及物态有关。
一切物体中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都有分子力的作用,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是何形状与体积、温度是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2.内能的改变: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1)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例如:摩擦生热);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例如:通过活塞向盛有水的烧瓶里打气,当活塞从瓶口跳起时,烧瓶中出现“白雾”)。实质:能量从一种形式的能(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
2)热传递: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着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即没有温度差)为止。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3.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4.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整个物体可以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动能;整个物体也可以处于相对高度为零的位置而没有势能,但它一定具有内能。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5.热量、温度和内能:“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内能不能算”。
1)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过程,有了内能的转移,才能讨论热量问题。所以物体本身没有热量,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
2)内能是一个状态量,但是它具有不可测量性,所以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的内能。
3)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而不能说将高温物体的温度传递给了低温物体。
三:比热容
1.比热容
(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减少。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吸热、放热的多少无关。
(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2.热量的简单计算
热量的计算:(1)吸热:Q吸=cm△t=cm(t-t0);(2)放热:Q放=cm△t= cm(t0-t)。
其中:Q吸—吸收的热量,单位:焦(J),Q放—放出的热量。
c—比热容,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单位:千克(kg)
△t—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单位:摄氏度(℃);t0—初始温度、t—末温。
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轻质小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则甲带正电
B.根据公式R=可知,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C.用验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手指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D.公路两旁的路灯,晚上同时亮,早上同时灭,它们是并联的
【分析】(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
(3)测电笔的正确使用是: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零线或火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的是零线;
(4)并联电路中,各个用电器是互不影响的,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解答】解:
A、甲轻质小球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甲可能带负电荷,也可能不带电,故A错误;
B、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而与导体两端有无电压、电压高低,导体中有无电流、电流大小无关,故B错误;
C、电使用测电笔时,手要与笔尾金属体接触,这样才能构成通路,氖管才能发光,故C错误;
D、路灯是并联的,晚上同时亮,早晨同时灭是有一个总开关来控制的。如果各路灯是串联的,各路灯不能正常工作,并且有一盏灯损坏,其它灯将都不能工作,故D正确。
故选:D。
2.生活处处皆物理,下列几种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台灯在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1A
B.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C.一台家用音响的额定功率是5kW
D.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0.6cm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台灯在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0.1A,故A错误;
B、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符合实际,故B正确;
C、一台家用音响的额定功率是50W左右,故C错误;
D、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0cm,故D错误。
故选:B。
3.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严格控制区分外来车辆出入小区,很多小区装备了门禁系统,内部车辆可以被自动识别横杆启动,外部车辆需要门卫人员按动按钮才能将门打开,若将门禁系统看做一个自动开关,按钮看做一个手动开关,图中最接近内部电路的是( )
A.B.
C.D.
【分析】根据题意确定两开关的连接方式;开关控制电动机时,应与电动机串联。
【解答】解:小区内部车辆门禁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将门打开,外部车辆需要门卫人员按动按钮才能将门打开,若将门禁系统看做一个自动开关,按钮看做一个手动开关,则两个开关单独都能打开大门,即两开关并联后再与电动机串联,只有C正确。
故选:C。
4.如图,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干燥的软木屑,玻璃棒能吸引软木屑,但软木屑接触到棒以后,往往又剧烈地跳离此棒。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负电
B.玻璃棒吸引软木屑后,软木屑不带电
C.玻璃棒吸引软木屑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软木屑跳离玻璃棒是由于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分析】(1)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称为正电荷。
(2)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故A错误;
B、吸引软木屑后,软木屑带正电,故B错误;
C、玻璃棒吸引软木屑是因为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故C错误;
D、软木屑跳离玻璃棒是由于木棒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与电路图对应的实物连接图是( )
A.
B.
C.
D.
【分析】先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开关的作用,然后根据电路图将实物电路连接起来。
【解答】解: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控制整个电路,;
A、A图两灯泡串联,不符合题意,故A不符合题意;
B、B图两灯泡并联,开关S控制整个电路,故B符合题意;
C、C图灯泡L2被短路,不能工作,只有灯泡L1工作,故C不符合题意;
D、D图两灯泡并联,开关S控制灯泡L1,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关于电流和电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
B.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的过程中,电流越来越小
C.并联电路中有两条以上电流路径,各支路的电流大小一定不相等
D.测电流时,必须将电流表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电流必须从表的正接线柱流进
【分析】(1)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2)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3)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流的大小;
(4)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与被测用电器串联;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所测量的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解答】解:
A、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故A错误;
B、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知,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的过程中,电流的大小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并联电路中有两条以上电流路径,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同,若各支路的电阻相同,根据I=可知,支路的电流大小相等,故C错误;
D、测电流时,电流表应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电流必须从表的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故D正确。
故选:D。
7.如图是加油站里的人体静电释放器,加油前工作人员要触摸释放器上的金属球,这样就可以防止产生电火花发生危险。对此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身体与衣物摩擦带电,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静电释放器金属球和大地之间相连的可以是一根塑料管
C.如果人体带负电,静电释放器中电流方向是从人体到大地
D.无论人体带正电还是负电,触摸放电过程中移动的都是负电荷
【分析】A、人身体与衣物摩擦带电,是由于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
B、静电释放器金属球和大地之间相连的应是导体,而塑料管是绝缘体;
C、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如果人体带负电,静电释放器中电流方向是从大地到人体;
D、原子中,带正电的原子核不能移动,带负电的电子可以挣脱原子核的束缚移动,所以无论人体带正电还是负电,触摸放电过程中移动的都是负电荷。
【解答】解:A、人身体与衣物摩擦带电,是由于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 选项错误;
B、静电释放器金属球和大地之间相连的应是导体,而塑料管是绝缘体,故B选项错误;
C、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如果人体带负电,静电释放器中电流方向是从大地到人体,故C 选项错误;
D、原子中,带正电的原子核不能移动,带负电的电子可以挣脱原子核的束缚移动,所以无论人体带正电还是负电,触摸放电过程中移动的都是负电荷,故 D 选项正确。
故选:D。
8.两只小灯泡L1和L2连接在同一电路中,以下哪个特点可以确认两灯一定是并联的( )
A.通过两灯的电流相等B.通过两灯的电流不相等
C.两灯两端的电压不相等D.两灯两端的电压相等
【分析】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同的;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
【解答】解:
AB、串联电路通过两灯的电流一定相等,并联电路当两个灯泡的规格相同时通过两灯的电流也相等;若通过两灯的电流不相等,则一定是并联,故A错误,B正确;
CD、并联电路两灯两端的电压一定相等,串联电路当两个灯泡的规格相同时两灯两端的电压也相等;若两灯两端的电压不同,则一定是串联,故CD错误。
故选:B。
9.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胶棒在和毛皮摩擦的过程中失去电子
B.橡胶棒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C.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验电器的乙部件必须是导体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带正电,则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的构成金属球、金属杆、橡皮塞、金属箔片。
【解答】解:A、橡胶棒在和毛皮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强,橡胶棒由于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错误;
B、橡胶棒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把电荷分开,故B错误;
C、验电器两箔片张开,是由于两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C正确;
D、乙部件是橡皮塞,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电流、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正电荷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B.只要电路闭合,电路中就会有电流
C.通过导体的电流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若采用超导材料输送电能,可以大大降低电能的损耗
【分析】(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路中有电压且电路是通路,电路中才形成电流。
(3)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与导体中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无关。
(4)根据W=Q=I2Rt,可知当R=0时,电能为0。
【解答】解:A、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A错误;
B、电路闭合且电路中有电压,电路中就会有电流,故B错误;
C、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流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不为零,故C错误;
D、根据W=Q=I2Rt,采用超导材料输送电能,可以大大降低电能的损耗,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教室里的各盏照明灯之间是 并联 (选填“串联”或“并联”)的,同时点亮的灯越多,总功率 越大 (选填“越大”或“越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照明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并且并联的支路越多,用电器总功率越大。
【解答】解:教室里各盏照明灯工作时互不影响,是并联的;开亮的灯越多,并联的支路越多,总功率越大。
故答案为:并联;越大。
12.2020年初,科学家制备出一种有机源氢化物材料,首次在高达15℃的温度下观察到电阻降温到0℃的室温超导现象,可以避免在高压输电过程电流的 热 效应,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物理学家 焦耳 发现的。
【分析】电流通过导体会发热,叫做电流的热效应。焦耳最早发现电流的热效应,并且明确了产生热量的影响因素。
超导体材料的电阻为0,利用超导体做成高压输电线,不会消耗因为电流的热效应消耗电能。
【解答】解:使用超导体,可以避免在高压输电过程电流的热效应,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物理学家焦耳发现的。
故答案为:热;焦耳。
13.如图小容将一只气球在自己头发上摩擦,使头发与气球里的 电子 (选填“电子”“质子”“中子”)发生转移,头发与气球带 异种 (选填“同种”“异种”)电荷。如果她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分别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让两只气球相互靠近,两只气球会相互 排斥 (选填“吸引”“排斥”)
【分析】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本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转移;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时,电子在头发和气球之间发生转移,而使头发与气球带异种电荷;
两只相同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带的是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发现两只气球会相互排斥。
故答案为:电子;异种;排斥。
14.如图为人们所喜爱的电动自行车,它具有轻便、节能、环保等特点。只要将图中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车子就通电了,但不会行驶。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相当 闭合 开关(选填“闭合”或“断开”),给电动车充电时,电瓶相当于 用电器 (选填“电源”或“用电器”),正常行驶时,电动车将电能转化为 机械 能。
【分析】(1)开关串联电路中,能起到控制电路中电流通断的作用;
(2)给电池充电的过程,消耗电能,获得化学能;
(3)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它是利用蓄电池来供电,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
【解答】解:(1)电动自行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车子就通电了,所以这车钥匙其实就是一个开关,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车子就通电了,相当于闭合开关;
(2)电动车的电瓶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此时电瓶相当于用电器;
(3)电动自行车在电动骑行时,用蓄电池来供电,将蓄电池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再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故答案为:闭合;用电器;机械。
15.如图所示,用两个金属夹子将一根铅笔芯接入电路时小灯泡发光,说明铅笔芯是 导体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小夹子在铅笔芯上滑动的过程中,由于铅笔芯接入电路的 长度 影响了电阻的大小,导致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通电一段时间后铅笔芯发热,这是由于 电流的热效应 造成的。
【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当导线夹左右移动时,小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说明了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化了,根据欧姆定律知电阻发生了变化,导线夹左右移动就改变了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从而得出导体电阻和长度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是电流的热效应。
【解答】解:用两个金属夹子将一根铅笔芯接入电路时小灯泡发光,这表明电路中有电流,说明铅笔芯是导体;
小夹子在铅笔芯上滑动的过程中,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发生了变化,铅笔芯接入电路的电阻发生了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导致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
通电一段时间后铅笔芯发热,这是电流的热效应。
故答案为:导体;长度;电流的热效应。
16.如图所示,将塑料撕成丝状,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和PVC管,然后将塑料放在PC管上方,丝状塑料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这就是“静电章鱼”“静电章鱼的形成原因是塑料和PVC管分别带上了 同种 (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实验室中 验电器 (填“验电器”或“试电笔”)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作的,在毛皮和塑料摩擦过程中,负电荷从毛皮转移到塑料,则摩擦后的毛皮带 正 电荷。
【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解答】解: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袋和 PVC 管,将塑料袋放在PVC管上方,丝状塑料袋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由此可知,丝状塑料袋和 PVC 管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毛皮和塑料摩擦过程中,负电荷从毛皮转移到塑料,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
故答案为:同种;验电器;正。
17.马路边的路灯总是同时亮,同时灭,灯与灯之间是 并 联的;晚上,人从路灯下走过时,路灯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
【分析】(1)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互不影响,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其所在的支路;
(2)光在真空中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马路两旁的路灯,晚上同时亮,早上同时灭,但如果一盏灯坏掉,不会影响其它路灯,所以各灯是并联的;
人的身体挡住了路灯发出的光,形成了影子,故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答案为:并;直线传播。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8.如图甲所示,将铁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此时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电流大小为 0.1 安,装置中的虚线框部分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铜片是电源的 正 极。在其它都不变时,将铁换成更活泼的金属X,产生了更大的电流,则金属X可能是 锌 (选填“锌”、“银”或“铜”)。
【分析】首先确定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读出电流表的示数;根据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判定电源的极性;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分析。
【解答】解:由图可知,电流表选用的是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1A;
电流表在使用时,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铜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连接,所以铜片是电源的正极;
“锌”、“银”或“铜”三种金属的活泼性最强的是锌,故金属X可能是锌。
故答案为:0.1;正;锌。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物体带电的几种方法。
自然界经常出现物体带电的情况,你知道有几种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
摩擦起电:实验室经常用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相互摩擦起电。其实,日常用的塑料梳子笔杆、尺子与头发或腈纶针织物摩擦也极易起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而使相互摩擦的两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根据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的大小不同,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起电顺序表:兔毛﹣玻璃﹣羊毛﹣丝绸﹣铝﹣木﹣硬橡胶﹣硫磺﹣人造丝。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点;两物质次序相隔越多,起电的效果就越好。
接触起电:将一带电体与一不带电体接触时,就会有一部分电子或从带电体跑到非带电体上,或从非带电体跑到带电体上,使原来不带电体上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
感应起电:如图甲所示,将一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与大地绝缘的导体B的左端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B的左端聚集了与A所带电荷相反的负电荷,右端聚集了与A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这就是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其实质是 电子 发生了转移。
(2)若用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而带电, 兔毛 将带正电。
(3)如图乙是在科技馆看到的静电游戏“怒发冲冠”,这是因为通过 接触 起电,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头发由于 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而使头发竖起来。
(4)甲图中,此时站在地面上的人用手碰触B的右端,电子将从大地通过人体跑到物体B上,这说明人体是 导体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此过程中通过人体的电流方向是 从物体B到大地 (选填“从大地到物体B”或“从物体B到大地”)。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
(2)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若的原子在摩擦起电时将失去电子。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人体属于导体,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解答】解:(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束缚电子本领若的原子在摩擦起电时将失去电子。
(2)起电顺序表:兔毛﹣玻璃﹣羊毛﹣丝绸﹣铝﹣木﹣硬橡胶﹣硫磺﹣人造丝。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点,所以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兔毛带正电。
(3)如图乙是在科技馆看到的静电游戏“怒发冲冠”,这是因为通过接触起电,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头发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头发竖起来。
(4)电子将从大地通过人体跑到物体B上,这说明人体是导体,由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所以此过程中通过人体的电流方向是从物体B到大地。
故答案为:(1)电子;(2)兔毛;(3)接触;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导体;从物体B到大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9压强(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压力,压强,压强的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连通器,沸点与压强,体积与压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7力(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小明和弟弟掰手腕,小明获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5透镜及应用(解析版)-2022年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北师大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透镜与面镜区别,透镜分类,透镜光路基本概念,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透镜的作用,5cm,0cm﹣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