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会写 3 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体会并学习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体会并学习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会写 3 个生字。(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体会并学习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 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 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二
相关介绍
孟子( 约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 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
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指导朗读;
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鹄 / 将至,思 / 援弓缴 /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 其智弗若与?曰:非 / 然也。
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同桌互读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练 惟(wéi)鸿(hóng)鹄(hú)缴(zhuó)
4444
(2)认准字形。
练
援(援助)俱(俱全)弗(自愧弗如)
(3)把握注释。
练
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援:引,拉。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文中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弗若:不如。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 yú。
然:这样。
初读感知:《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专心致志听讲的人学得好。
四
细读课文
出示课件:
学 弈
弈 秋,通 国 之 善 弈 者 也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其 一 人专 心 致 志,惟 弈 秋 之 为听;一 人 虽 听 之,一 心 以 为 有 鸿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虽 与 之 俱 学,弗 若 之矣。为是 其 智 弗 若 与?曰:非 然 也。
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顺文章思路。
教师提示:专心学习的人——无心学习的人——学习结果——原因判断。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 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 “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故事内容。
明道理
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思考: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分析,《学弈》中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结果如何?
教师点拨:“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叙述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专心致志”“惟”写出了其中一个人听课时聚精会神的状态;“一心以为”“思”则写出另一个人听课时三心二意, 精神不够集中的情形。结果:“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曰:非 然 也”的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思考: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点拨:这说明了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五
课文主旨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六
课堂小结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 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
七
课后作业
向同学复述故事内容,并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学弈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只有专心致志, 才能有所成就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会写 1 个生字。(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体会并学习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相关介绍
列子(约前 450—前 375),名御寇,战国时的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孔子( 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些言行被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三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指导朗读:
孔子东游,见 / 两小儿 /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 日始出时 / 去人近,而 / 日中时 / 远也。” 一儿曰:“我以 / 日初出远,而 / 日中时 /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 大如车盖,及日中 / 则如盘盂,此不为 / 远者小 / 而 /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 如探汤,此不为 / 近者热 / 而 / 远者凉乎?”
孔子/ 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 汝多知乎?”
3.同桌互读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练
盂(yú)沧(cāng)沧凉凉孰(shú)汝(rǔ)
4
(2)认准字形。
练辩(辩论)
(3)把握注释。
练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
日中:正午。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及:到,到了。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沧沧凉凉:寒凉。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孰:谁。
为:同“谓”,说。汝:你。
知:同“智”,智慧。
检查初读情况,完成《课前预习单》第一步到第二步。
初读感知:《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四
细读课文
出示课件: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文意
(1)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正午时要近些。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 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 到了正午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孔子也不能 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教师引导:请你根据故事内容,概括文章思路。
出示示例:孔子见小儿——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小儿笑。
明道理
思考: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争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师点拨:两个小孩争论的问题是:太阳是正午离人近还是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正午的时候离人近。
思考:这两个小孩分别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教师点拨:一个小孩从视觉角度出发,用两个比喻句“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具体说明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看上去大,所以离人近;正午时太阳看上去小,所以离人远。另一个小孩用“沧沧凉凉”“如探汤”分别描述太阳刚升起来时和正午时照在人身上的感觉,
从而说明正午时气温比刚升起来时高,所以他认为正午时太阳离人近。
思考:“孔子不能决也”表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了宇宙无边、知识无穷, 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思考: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点拨:都不同意。因为其实太阳早上和正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太阳早上看起来大,正午看起来小的原因:A. 早晨和正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
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 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正午太阳高高升起,背衬是广阔无垠的天空,此时 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 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作“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正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 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出凉、日中时热的原因:A. 早晨,太阳斜射大
地,正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 在夜里, 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正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 所以感到热。
思考: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①教师点拨:两小儿,因为他们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
课文主旨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但因为他们各有依据,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 敢于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边、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六
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文章, 同时通过问答的形式解析疑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法的迁移,通过《学弈》这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从“解文意”到“明道理”的学习思路,在《两小儿辩日》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把握课文内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教学重点在教会学生如何 学习,有的放矢地引导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板书
两小儿辩日
起因:两小儿辩斗
一儿:日始出时近
观点
另一儿:日初出远
一儿:远小近大
理由
另一儿:近热远凉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日中时远
日中时近
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语文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要点,朗读节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激趣,探究生趣,歧路亡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2018)16 两小儿辩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