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历史中考一轮过关讲练(部编版)
考点05 隋唐时期(解析版)-2022年历史中考一轮过关讲练(部编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5 隋唐时期(解析版)-2022年历史中考一轮过关讲练(部编版)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社会稳定,盛唐社会气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5 隋唐时期考点梳理
六、盛唐社会气象 七、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表现:1、遣唐使:日本排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使节,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抵达日本,传播中国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文化成就,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3、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唐由盛转衰转折点---“安史之乱” 755年,由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此由盛转衰。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利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共30小题)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此“大趋势”主要是指( )A.国家统一 B.发展农耕 C.君主专制 D.开放交流【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统一。掌握隋朝统一的时间、意义。【解答】东汉末年400多年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国家统一。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大趋势”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故选:A。2.哪一项不属于隋文帝统治时期采取措施( )A.改革制度 B.营建东都洛阳 C.发展生产 D.注重吏治【分析】本题考查开皇之治,知道不属于隋文帝统治时期采取措施是营建东都洛阳。【解答】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注重吏治。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故不属于隋文帝统治时期采取措施是营建东都洛阳。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隋朝建立 B.隋朝统一全国 C.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 D.隋朝灭亡【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建立。解答本题需掌握隋朝历史的发展线索。【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选项A符合题意;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排除B;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排除C;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排除D。故选:A。4.经考古发掘,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史载,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以上材料说明隋朝时( )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 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分析】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由材料“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可知,隋朝的粮仓规模大,数量多,说明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5.如图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分析】本题以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解答】由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可知,题目中已明确指出了隋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故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杨坚。故选:A。6.诗句“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反映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A.诗句“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时期,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进入政府任职,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A符合题意。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C.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D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故选:A。7.“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千万石(担),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担)。”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A.疆域更加辽阔 B.经济迅速发展 C.人口不断增加 D.行政效率提高【分析】本题以隋文帝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文帝的统治。【解答】据材料“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千万石(担),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担)。”可知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经济迅速发展,隋文帝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修建广通渠,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统一币制,维护了货币的统一;设置粮仓,供养军公人员和应对战事与饥荒,有利于形成节约开支的风气,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总之,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力和社会稳定,影响了后世。故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他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故选:B。8.“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中的“千里长河”是指( )A.黄河 B.大运河 C.淮河 D.长江【分析】本题考查隋炀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从605年开始,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千里长河”是指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故选:B。9.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面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高祖、唐太宗 D.唐太宗、武则天【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文帝、隋炀帝的统治最能说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解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文帝、隋炀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隋文帝励精图治,提倡节约,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的治世局面。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贪图享乐,致使民不聊生,导致隋朝灭亡。故选:B。10.在百家讲坛中,孟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 B.李渊 C.李隆基 D.李亨【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解答】依据所学,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故选:B。11.四川广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出生地,这位女皇帝是( )A.嫘祖 B.黄道婆 C.李清照 D.武则天【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解答】根据“唯一女皇帝”可知这位女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故选D;嫘祖、黄道婆和李清照都与女皇帝不符,排除ABC。故选:D。12.在位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此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知道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解答】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B。13.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指的是隋末时期太原留守起兵反隋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是( )A.581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B.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C.589年李渊建立唐朝 D.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建立的相关各方面,关键信息是“太原留守起兵反隋”。【解答】据所学知,隋朝末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贵族李渊,率兵进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故选:D。14.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都被唐太宗重用为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农业 B.轻徭薄赋 C.知人善任 D.提倡节俭【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有关内容。房谋杜断表明唐太宗知人善任。【解答】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他还广开言路,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故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都被唐太宗重用为宰相,这表明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C。15.下列表格中,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事实历史解释 A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C 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天工开物》 清朝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A.A B.B C.C D.D【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达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依据是宣政院的设置,故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排除B项;唐太宗吸取隋朝的灭亡教训,虚心纳谏、选贤用能,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故C正确。《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明朝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称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故排除D项。故选:C。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分析】本题以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为切入点,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解答】依据所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因此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17.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知道唐朝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①是筒车,④是曲辕犁。故选:C。1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新灌溉工具是(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翻车【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农业科技成就。唐朝时期的农业发明主要有曲辕犁和筒车,要注意区分两种工具的不同用途。【解答】本题的时间限定词是唐朝,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农业新型工具有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是用来耕种的,筒车是用来灌溉的。A选项的耧车是西汉的播种工具;C选项的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是用水力来鼓风冶铁的;D选项的翻车是东汉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故选:B。19.我国古代建桥技术高超,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始建于( )A.隋 B.唐 C.宋 D.元【分析】本题考查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修建的赵州桥,它设计科学,桥面平坦,坚固实用,造型优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A符合题意。故选:A。20.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雕版、活版之分。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已经发明。现存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千金方》 B.《金刚经》 C.唐印诗集 D.《梦溪笔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的历史地位。【解答】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仙”“诗圣”是( )A.韩愈 李白 B.李白 杜甫 C.韩愈 杜甫 D.李白 白居易【分析】本题考查李白和杜甫。题干关键信息“诗圣”“诗仙”。【解答】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他代表作有“三吏”、“三别”。B符合题意。故选:B。22.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反映的与唐友好交往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 B.回纥 C.吐蕃 D.南诏【分析】本题考查了阎立本。隋唐时期,我国书法步入又一个高峰,绘画艺术高度发展。【解答】题干给出的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反映的与唐友好交往的少数民族是吐蕃。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就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故选:C。23.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B.位于河西走廊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震惊世界【分析】本题考查了敦煌莫高窟的相关史实.【解答】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故选:C。24.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分别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大致管辖今天的( )A.西藏地区 B.新疆地区 C.云南地区 D.东北地区【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把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分别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大致管辖今天新疆地区。【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大致管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二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大致管辖今天的新疆地区。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5.唐太宗时期有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天竺乐、高昌乐等“十部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分析】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知道唐朝时期的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解答】唐太宗时期有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天竺乐、高昌乐等“十部乐”,这体现出唐代文化兼容并包。唐朝时期的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故选:C。26.“白龙马,蹄朝西,驼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由他口述,其弟子记录所成的一本书,成为后世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本书是( )A.《资治通鉴》 B.《西游记》 C.《史记》 D.《大唐西域记》【分析】本题考查玄奘西游,知道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解答】这本书是《大唐西域记》。贞观初年(唐太宗时),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D。27.下面两位历史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的开阔胸怀。下列内容属于两人共同之处的有( )①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玄奘、鉴真的史实。玄奘、鉴真是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高僧。【解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今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故选:A。28.如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纪年公元年份户数人口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90952919309肃宗乾元三年760193317416990386A.安史之乱 B.外族入侵 C.黄巢起义 D.军阀割据纷争【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解答】题干给出时间可知,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A。29.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A.武则天称帝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立政权【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解答】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故选:B。30.识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体现的历史时期是( )A.五代十国 B.南北朝 C.三国 D.春秋战国【分析】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解答】观察地图中的政权可知,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选:A。二.解答题(共3小题)31.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隋朝、唐朝分别于哪一年建立?隋朝统一中国的标志是什么?(2)隋朝在谁的治理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朝先后形成哪两个治世局面?分别出现在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3)上述繁荣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分析】本题以“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隋唐的建立时间、隋朝统一中国的标志和开皇之治的相关知识。【解答】(1)依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了中国。(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在谁隋文帝的治理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重用贤能、整顿吏制,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3)依据所学可知,由于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他们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国家与人民的措施包括: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人才;统治者采取恰当的政策。(4)本题考查的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做到: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故答案为:(1)581年;618年。标志:隋朝灭掉陈朝。(2)隋文帝(杨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太宗;唐玄宗。(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人才;统治者采取恰当的政策。(4)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32.隋朝是在何时统一全国的?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隋朝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解答】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答案为:时间:589年;皇帝:杨坚或隋文帝。历史意义: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3.分析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答案为: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考点13 中华民族的抗战(解析版)-2022年历史中考一轮过关讲练(部编版)学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人物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3 古代欧洲文明(解析版)-2022年历史中考一轮过关讲练(部编版)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2 古代亚非文明(解析版)-2022年历史中考一轮过关讲练(部编版)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 古代两河流域,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印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