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复习2022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湘教版)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复习2022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湘教版)课件,共36页。
2022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湘教版)高效优质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 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一 世界人口分布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小结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温带平原地区 B.热带平原地区C.高山高原地区 D.寒带内陆地区2.以下地区为人口稠密区的是( )A.撒哈拉沙漠 B.亚马孙平原C.南极半岛 D.湄公河三角洲A D下图是“巴西人口分布图”。3.该地区人口分布( )A.平原多,高原少 B.北方多,南方少C.东南多,西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4.对该地区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流 D.经济C C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DB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 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三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2.分类3.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推力或拉力因素,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1)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四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二、国际人口迁移三、我国人口迁移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判断标准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要跨越行政区域界线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4.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早期: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 人口净迁移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平均人口数之比,其中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 下图为中国2005-2010年省域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1.沿海的省区人口净迁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简称)。2.甲、乙两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3.试分析甲省人口迁入的原因。4.试评价丙省人口净迁移对当地的影响。1.桂; 鲁; 冀; 2.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务工和经商; 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影响吸引人口迁入3.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水资源等资源丰富;人口受教育水平高。4.有利影响: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利于提高经济收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利影响: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问题等社会问题。2015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1)根据材料,归纳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2)简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3)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_______,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山东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2)利: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减缓人口老龄化;等。弊:治安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3)从农村到城市或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1.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人口总量少 C.老龄化严重 D.国土面积大2.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经济发展水平 C.矿产资源 D.与东部的距离A D下图为“人口移动的模式图”。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②⑤ B.⑥⑦ C.②④ D.④⑤1.C 2.B(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出 生 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3)死 亡 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4)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5)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五 人口增长2.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变化(2)空间差异 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出来的。具体如图所示:六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短板效应’示意图”。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3.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C.实行跨流域调水 D.提高人均消费水平B C C(1)环境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合理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七 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均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C C八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B D读图,完成问题。 5.图示地区,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水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素质 D.生活消费水平6.该地区大多为热带沙漠气候,但该地区和其他热带沙漠地区相比较环境承载力大,其原因是( )A.水资源丰富B.科技发展水平高C.人口的文化素质高D.石油资源丰富A D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 1.①地形区为(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 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A D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或资源人口容量。读2000年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1.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大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落后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D.我国各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已达饱和状态2.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更加丰富 B.经济水平更高C.土地面积更小 D.人口密度更大1.B 2.B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1.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2.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D B
2022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湘教版)高效优质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 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一 世界人口分布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小结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温带平原地区 B.热带平原地区C.高山高原地区 D.寒带内陆地区2.以下地区为人口稠密区的是( )A.撒哈拉沙漠 B.亚马孙平原C.南极半岛 D.湄公河三角洲A D下图是“巴西人口分布图”。3.该地区人口分布( )A.平原多,高原少 B.北方多,南方少C.东南多,西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4.对该地区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流 D.经济C C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DB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 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三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2.分类3.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推力或拉力因素,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1)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四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二、国际人口迁移三、我国人口迁移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判断标准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要跨越行政区域界线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4.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早期: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 人口净迁移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平均人口数之比,其中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 下图为中国2005-2010年省域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1.沿海的省区人口净迁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简称)。2.甲、乙两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3.试分析甲省人口迁入的原因。4.试评价丙省人口净迁移对当地的影响。1.桂; 鲁; 冀; 2.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务工和经商; 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影响吸引人口迁入3.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水资源等资源丰富;人口受教育水平高。4.有利影响: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利于提高经济收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利影响: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问题等社会问题。2015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1)根据材料,归纳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2)简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3)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_______,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山东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2)利: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减缓人口老龄化;等。弊:治安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3)从农村到城市或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1.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人口总量少 C.老龄化严重 D.国土面积大2.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经济发展水平 C.矿产资源 D.与东部的距离A D下图为“人口移动的模式图”。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②⑤ B.⑥⑦ C.②④ D.④⑤1.C 2.B(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出 生 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3)死 亡 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4)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5)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五 人口增长2.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变化(2)空间差异 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出来的。具体如图所示:六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短板效应’示意图”。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3.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C.实行跨流域调水 D.提高人均消费水平B C C(1)环境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合理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七 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均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C C八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B D读图,完成问题。 5.图示地区,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水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素质 D.生活消费水平6.该地区大多为热带沙漠气候,但该地区和其他热带沙漠地区相比较环境承载力大,其原因是( )A.水资源丰富B.科技发展水平高C.人口的文化素质高D.石油资源丰富A D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 1.①地形区为(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 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A D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或资源人口容量。读2000年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1.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大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落后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D.我国各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已达饱和状态2.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更加丰富 B.经济水平更高C.土地面积更小 D.人口密度更大1.B 2.B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1.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2.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D B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