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共11页。
    甘森的西红柿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谊。”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 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请分析文章首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段。
    (4)谈谈对文章末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一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
    (2)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4)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鹅殇
    杨文学
    ①每每敲响小院的木门,最先应声的不是母亲而是那只白鹅。在它尖利的叫声中,耳朵有点儿背的母亲才扯着嗓子喊:谁啊?是我啊,娘,老二。母亲这时就会喊:三儿,别叫了,是老二。尖叫着的白鹅就会戛然而止。透过柴门的缝隙,我看见白鹅依旧伸着长长的脖子,歪着头,睁着一副小眼睛,一副警觉的样子,俨然是这个家的主人。
    ②记得是一个春天,母亲买了几只小鸡和两只小鹅,刚到我们家的时候,小鹅如黄色的绒球在房子里来回的滚动着,煞是好看。母亲就下地去剜一种叫苦苦菜的野菜来,用剪子铰成丝,拌上泡透的小米喂鹅。这是鹅最爱吃的东西,小家伙往往吃得嗉子如同两只袋子。渐渐地,小鹅长大了。可惜的是一只鹅不幸死掉了,母亲一言不发,把死鹅深深地埋在院子的梨树下。活下来这只白鹅就成了母亲的伴儿。母亲喊它三儿。大半年后当我再次来看母亲时,三儿已经是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了。
    ③不论白鹅怎么闹怎么叫,母亲只要一喊:三儿!这只白鹅立刻就安静下来,似乎她也认准了自己就叫三儿了,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了。
    ④白鹅长大了,小鸡们也长大了。它们在院子里的大梨树下安然相处,偶尔的打闹也是在白鹅的让步中结束,小院子充满了生机。母亲不知道用的什么法子训练了这只白鹅,在母鸡吃食的时候它总是静静地站在梨树下,歪着头在观看。梨树下,这副景观成了我难忘的记忆。我问过母亲是怎样训练这只白鹅的,她总是说:鹅通人性呢。
    ⑤院子里,白鹅和几只鸡们,终日绕着母亲转,它们是母亲生活中的影子,尤其是那只鹅,总是绕在母亲的脚前脚后,白天它是母亲的影子,晚上它是母亲的守护者。它在母亲给它做的柳条筐里卧着,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把窝起来的脖子一下子展开,长长的脖子支起那个红红的额头,睁开两只小小的眼睛静观四周的动静,一旦有人或动物靠近母亲的小院子,它就会长声尖叫。耳背的母亲总是在尖叫声中对着院外喊一声:谁呀?
    ⑥白鹅成了母亲的耳朵。
    ⑦那个冬天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白鹅自己守在家里。病床上的母亲总是对前来看望的四妹说:你喂鹅了吗?四妹笑笑说:不就是一只鹅嘛,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思管它?母亲说:它也是一条命呢。你们这些不知道报恩的孩子,它下的蛋你们哪一个没有吃过?四妹就认真了:喂了。母亲不依不饶:喂的什么?四妹告诉她:熟玉米面子拌的菜叶子。母亲依旧追问:什么菜?四妹:白菜叶子。母亲不说话了。她知道四妹没有说谎。这个时候的农村只有白菜叶子。
    ⑧整整一个月,母亲才出院,人还没有回到家,白鹅就叫起来。母亲说:我一听叫声就知道鹅儿瘦了。果然,鹅身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光泽。母亲就把脸落下来说:四儿,这就是你喂的?四妹一脸冤屈地说:有什么办法,你不在家,它就不吃食。四妹没有说谎。白鹅见到母亲,一下子就扑了过来。
    ⑨进入高龄的母亲开始走下坡路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一下就倒下去了。在医院里,母亲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四妹就说:早喂了。母亲就合上眼睛。四妹悄声地对我说:咱娘一天问了十八遍。二哥,把鹅抱进医院吧。我想了想说,你下周回家就抱过来吧。可是还没有等四妹付诸行动,母亲就陷入昏迷状态。我们全都紧张起来,白鹅的事就显得不重要了。
    ⑩办完母亲丧事,一周就过去了,我突然想起白鹅来,急急地来到母亲的小院。敲门,没有白鹅那熟悉的叫声,我慌忙推开门,白鹅趴在母亲给它搭建的小窝里,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白色的羽毛脱落了许多。母亲走了,院子空荡荡的,白鹅相当孤单,我让四妹把它抱回她的家里好生伺候着。可是,第二日,白鹅就丢了,四妹找到它时,它正安静地趴在母亲的院门口。四妹将它重新抱回去,可是,第三天它又跑回母亲的小院。没办法,四妹只好天天来院子里喂它。
    ⑪一个落叶纷纷的季节,我再次来到母亲的小院,当我敲响院门,我多么想听到白鹅的叫声啊,可是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我的心头。四妹拿来钥匙。我问,白鹅呢?四妹说这些日子光忙着收地瓜了,没顾上管它。在院子里呢。我慌忙打开院门,院子一片落叶,梨树的枝杈无言地张在半空。我的心里一紧,想落泪。母亲走了,家就荒了。人啊,不管你长多大,没有了娘就没有家啊。
    ⑫那只柳条筐子空荡荡的。白鹅呢?它怎么不来迎接我?不来扭我的裤脚?
    ⑬我看见它了,它静静地趴在梨树下,头对着鸡窝。我的泪哗地一下就淌下来了。四妹无语地站着,一脸愧色。
    ⑭白鹅是在母亲走后的两个月零三天的时候,无声地死在母亲的小院里。我把它埋在院子里的梨树下,随它一起下葬的是我的一串泪水。四妹说:二哥,你别哭了,白鹅是咱娘的伴儿,它是陪伴咱娘去了。(《时文选粹》第4辑,有删节)
    (1)第①段主要写了白鹅的“警觉”,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⑨段中母亲醒来说:“鹅,你们给我喂了没有?”这句话如果换成“你们喂鹅了没有?”是否可以?为什么?
    (3)母亲已经去世,家中无人,第⑩段中作者回家还“敲门”,有人认为是作者的疏漏。对此你怎么看?
    (4)请赏析第⑪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5)“殇”的意思主要有:(1)未成年而死,如幼子早殇;(2)为国战死,如国殇。本文以“鹅殇”为题用意颇深,请联系“殇”的意思,结合文意,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 “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1)本文多处运用了照应和伏笔,请各举例子说说它是如何做的。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青年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病了?谁病了?什么病?……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每个人的心里,母亲都可以写一本书。但要形容母亲,谁都会有条件反射似的几个词几句话,寥寥数语,却足以勾勒出心目中母亲的素描。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
    ④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
    ⑤情绪启动放下都有节点。而现在,挂断电话就是那个节点,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⑥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⑦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⑧但这真不像她。
    ⑨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⑩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⑪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⑫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⑬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⑭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⑮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⑯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⑰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作者:李丽)
    (1)本文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文章第⑰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s 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07(含答案)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及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描写了途中的单调荒芜。
    ②衬托(反衬)出下文甘森生活景象的美与生机。(或:与下文甘森生活景象的美与生机形成对比)
    ③为下文表现甘森生活的美好及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做铺垫。
    (2)①承接上文,由“口福”过渡到对“眼福”的叙写。
    ②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的爱与亲情。
    ③表现了三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
    ④表达作者的感动。
    (3)①从视觉上写出西红柿形状的可爱,从味觉上写出西红柿的美妙滋味。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比喻,形象地描绘西红柿的形状与皮质;排比,强调西红柿的美妙滋味;对比、反问,写出甘森西红柿的味道醇正。
    ③表达了作者品尝甘森西红柿时的满足与惊叹。
    (4)①甘森的西红柿品质好味道美。
    ②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珍贵成果。
    ③西红柿象征着甘森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
    ④表达了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赞美。
    【参考答案】
    (1)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文中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作者在跟随齐白石画画时感悟到的道理,从第①段最后一句话中可以得出答案。
    (2)①齐白石先生重情义;②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③齐白石先生保持朴素习惯。
    [解析] 这道题考查人物的品质。题干给出了具体的段落,即文章的④⑤⑥段,分析这三段可以发现,每一段的中心句都在段首,而这三个中心句正是齐白石先生的精神品质,从第④段“齐老是很重情义的”,可以提炼出“重情义”的精神品质;从第⑤段中“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等语句中可以提炼出齐老“待人宽厚,宽严相济”的品质;从第⑥段中“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中得以提炼出他“朴素”的品质。
    (3)(1)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小兔画得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词语运用、人物描写、表现手法等方面,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具体分析。在这句话中,最明显的就是齐老说了三个“好”字,可见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然后分析其作用,首先“好”字是用来赞美,表现出了齐老对于学生的鼓励,其次表现出了齐老作为艺术家的艺术鉴赏力。
    (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先生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
    [解析] 这个句子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将大桃子与竹篮子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产生效果,使这幅画作的神态毕现;而且通过这样的描写,间接反映出了齐白石先生作为艺术大家的深厚的艺术功力。
    (4)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
    [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章的选材。综观整篇文章,作者并没有从大处落笔,着力表现齐白石作为艺术大家的伟大之处,而是采取生活的典型事例,通过叙述生活细节和琐事,来突出齐白石的形象。作者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最后因为作者是齐白石的弟子,所以在选材上一定是真实可信的,使读者了解到了齐白石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参考答案】
    (1)写白鹅的警觉,为下文写白鹅与母亲的关系作铺垫(埋下伏笔),同时暗示“我”回家次数并不多。
    (2)不可以。把“鹅”提前并加逗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给我”两字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母亲的急切以及“鹅”在母亲心中的地位。
    (3)不是疏漏。一来这是作者的习惯动作,二来作者是为了听到白鹅熟悉的叫声。
    (4)此句景中含情,写出母亲走后家的荒凉,既与前文梨树下的生机形成对照,又暗示了白鹅的结局。
    (5)本文既可以说是作者为白鹅写的祭文,也可以说是为母亲写的祭文。作者以“鹅殇”为题,郑重其事,引人注目,显示了作者庄重的态度。白鹅在作者心中已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它与母亲朝夕相伴,生死相依,是母亲忠诚的守护者,鹅是为母亲而早夭,作者于惋惜中饱含赞美和感激。白鹅之高贵与忠诚亦非人之所及,为人子女者亦不能与父母相守相伴,“鹅殇”表达了作者的内疚,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警醒。
    参考答案:
    (1)①照应:如,“‘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照应了前文“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②伏笔:如,青年上车以后“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行车途中“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都为到了兵站以后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埋下伏笔。
    (2)①情节:“我”是整个事件的经历者和参与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表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②主题:听了司机讲的事情以后对那个青年充满了怀疑,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我”的谨慎小心。“我”最后心灵的愧怍,表现了“我”的反思,使主题更丰厚。
    (3)①善良,有爱心:不顾汽车剧烈的颠簸,害怕“我”的提包甩出车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②朴实,懂得感恩:在车厢里冻得说不成话了也没忘记表示感谢;为了别人的提包不被甩出车外,宁可磕破了头。
    (4)①点明那个青年人不顾颠簸的做法原来是为了提包的安全,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我”的愧怍之情,表现了人性之美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参考答案:
    (1) 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三件事。①母亲打电话向我诉苦,说弟弟不听话和她冷战;②母亲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却没有告诉“我”,“我”寒假回家后也没在意过她的健康状况,她依然上班照顾“我”;③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了拿到大苹果吵架,请母亲当裁判。
    (2)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从侧面写母亲敏感、自律、坚韧的性格突出表现母亲这次打电话的反常。她打电话时抽噎、语不成句,但她压低声音、控制语调,在我的坚持下把前因后果说了出来,说明母亲这次非常生气、非常委屈,也希望“我”能站在她这一边,支持她。
    (3)母亲是个敏感、自律、坚韧的人。母亲受职业使然,让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保持冷静,她生病了为了不让“我”担心也不告诉“我”,病好后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但“母亲”现在也变得有点固执、脆弱,她也需要安慰、需要支持,她向“我”控诉种种细节,为的就是让“我”觉得她没有错;母亲是个十分爱孩子的人,她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她对子女无所保留的爱。
    (4)第⑰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深化主题,说明“母亲”在陪伴“我们”成长的同时也在慢慢衰老,小时候是她照顾“我”,解决“我”的难题,当她变老后,她也需要“我”来帮助她处理一些事情。这也体现了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会随着时间慢慢转变,父母会开始由承担照顾、保护子女的角色转变为受照顾、保护的角色,子女会由开始的被照顾、保护的角色转变成照顾、保护父母的角色。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7 判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7 判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含解析),共2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文本阅读专题07 判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文本阅读专题07 判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版),共2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