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直接与间接抒情、人称的变化课件PPT
展开专题11 直接与间接抒情、人称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中不同人称的作用;
3、结合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分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中不同人称的作用。
一、导入:阅读下面的片段:
更使人陶醉的是美丽的大草原,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刚刚泛青的草儿偷偷地探出了头,僵硬的土地已经变得像地毯一样柔软,牧民们赶着牛、羊、马来到这大草原上放牧。马儿看到这广阔的草原立即兴奋起来,飞快地奔跑。马儿,你为何狂奔起来?因为美丽的大草原是你的故乡。就连我这个外来者都想放声歌唱,这是激动与喜悦的自然流淌。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称呼马儿为“你”呢?作者在最后一句直接写出了“激动与喜悦”之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没有暗含着这种感情呢?这两个问题,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重点——人称的变换和文章的抒情方式。
二、课外文章精读
女兵墓
王宗仁
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着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⑵这里,安睡着一位我尊敬的女性,一个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女兵。
⑶你还记得我吗?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抱着你啊!
⑷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 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⑸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⑹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⑺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一支叉子枪……
⑻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⑼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⑽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枪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⑾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不得让汽车轮 子离开地面飞起来!
⑿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⒁可是, 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
⒂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⒃时隔一月,我完成了任务,返回藏北高原。我特地将车停在路边,步行去看望你。你的坟包还是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黄土。不同的是,坟前立了一块无字碑。我知道,因为你是一位无名的兵,人们只能给你立块无字的碑。
⒄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在你身边站了足足有半个小时。
1、根据文章第⑷~⑽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表现了女兵的哪些品质?
【答案】(1)女兵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中,为进藏新兵一次次检查身体,对卫生员工作的认真和尽职尽责。(2)在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友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表现了女兵勇敢、舍身救人。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这部分主要写了女兵的两件事,再分别归纳品质。
2、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也”。文章第⑿段却写身负重伤的女兵死前“笑了”,我们也“笑了”。请分析两个“笑”的含义。
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
【答案】女兵看到战友安全放心地笑,对自己的献身行为欣慰地笑;我们看到女兵起死回生高兴地笑。
【解析】通过典型细节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精神品质。
3、(本课重点)分析第⒂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答案】女兵生前无名(没留下姓名)普通,死后墓地简单、苍凉(草原、寒风、雪被、无名小溪);生前为这块土地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死后依旧守护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无名女兵的崇敬赞美之情。
【解析】这段话主要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女兵生前为这块土地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死后依旧守护在这里。从描写和对女兵亲切地称呼为“你”,表达了作者对无名女兵的崇敬赞美之情。
4、(本课重点)下面两个句子都表达了“我”对女战友的怀念之情,如果请你选择一个作为这篇作品的结尾,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①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②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好同志,雪花一定又打湿了你的衣服、被褥,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
【答案】第①句:这是一个直抒胸臆的感叹句;“亲爱的战友”是“我”对无名女兵的深情呼唤,两个“永远”强烈地抒发了“我”的怀念之情。第②句:以含蓄抒情的笔调写“我”对女友的深切怀念之情;“你冷了吧!”一句,让人感到女战友仿佛还活着,她的冷暖仍牵动着“我”的心,表达委婉细腻,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者任选其一均可,关键是要说明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作者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运用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人称,由于从“我”这一角度出发,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令人觉得真实可信,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第二人称既拉近了作者和描写对象(女兵)的距离,仿佛在面对面谈话,也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好像在与人物直接对话,便于抒情。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如果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三、知识小结:
(一)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
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阿长与<山海经>》的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直接抒发了对阿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2. 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也称“寄情于事”、“借叙述抒情”。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他诚恳、治学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蕴含在事件中。
(2)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朱自清的《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作者写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样子和人们的活动,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并没有直接抒发,而是通过描绘小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3)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作者的高尚情怀和坚定志向,是借助“莲”来抒发的。
(4)咏史抒怀: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等等。如《皇家御苑颐和园》中的一段:
玉澜堂为生活区的正殿,两侧有配殿,东为霞芬室,西为藕香榭。玉澜堂的后面是通向宜芸馆的穿堂门。导游提醒大家看向门后,透过门上的窗户,我们看到的是一堵墙,其实不只配殿,连通向宜芸馆的后门也被封死,这就是当年光绪皇帝被囚禁的地方。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皇帝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在这样的方寸之地,光绪皇帝每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做了整整十年的囚徒皇帝,于1908年含恨而死。
这段在描绘建筑的同时,回忆了戊戌变法的历史,间接抒发了作者对当年国家兴衰的无限感慨。
(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好像在与人物直接对话,便于抒情。如果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这种强烈的抒情效果,也有利于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练习一】
母亲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1、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都带给“我”深刻的感受。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与母亲有关的事 | 带给“我”内心的感受 |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 |
|
② | 幸福 |
我离家前,母亲早早入睡 | ③ |
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 ④ |
【答案】①陶醉 ②妈妈炖海带排骨汤给我喝 ③心痛 ④自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与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中作者的内心感受,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再从中找到表现“我”感受的词语。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在文章的第①自然段,“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可以提取出“陶醉”;第②段主要写了妈妈炖海带排骨汤给我喝,让我感觉到无比的幸福;我离家前,母亲早早入睡,是第③段的内容,“离开母亲,我心里都隐隐作痛”,可以提取出“心痛”作答;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是第④段的内容,主要表达了“我”的自责。
2、(本课重点)分析第③段两处画线句子的抒情方式。
【答案】第一处:用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我悄悄地看母亲一眼”“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蹑手蹑脚地走了”,写出了“我”的不舍和对母亲深深的爱,是属于间接抒情。
第二处,“止疼药”是由于“我”的离开,母亲吃催眠药来减少内心的疼痛。而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内心也是很难受的。“我的心也在痛”直接抒发了“我”内心很难过,对母亲的留恋,属于直接抒情。
【解析】第一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深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属于间接抒情。第二处“我的心也在痛”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属于直接抒情。抒情方式除了让学生会区分以外,还要让学生感受表达效果。
3、(本课重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用人称“你”?
【答案】文章最后一段直接称呼母亲为“你”,便于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感情。母亲已经离“我”远去,“我”依然想着母亲在我身边时的情景,感情强烈而又真挚。
【解析】直接称呼为“你”,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最后一段情感强烈,作者畅诉了自己内心所有的想法,是在与母亲对话,母亲似乎能听到作者内向的呼唤。这样的深情表达,也容易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练习二】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答案】笔直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2、(本课重点)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扁担人格化,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相关的一员,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扁担的无限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作者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第三人称的使用,使文章的叙述更加亲切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3、(本课重点)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属于直接抒情。先要对句子进行切分,这句话含着两种情感: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扁担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她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的生活,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扁担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
【练习三】
洞茶
毕淑敏
(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3)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4)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5)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6)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7)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8)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9)后来,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10)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在此狭路相见相拥相抱!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13)一时间,熟悉的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
① →② →寻找砖茶,失望困惑→
③ →④ 。
【答案】①初见砖茶,不以为意 ②茶砖相伴,温暖安慰
③误买茶砖,绝望黯然 ④重逢茶砖,思念感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概括能力。应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将每部分的内容概括清楚,概括的模式一般为:有关谁,什么事。有的也要写出背景和事件的结果。根据提示,每空都应由事件加上情感构成,都应该是四字短语。
2、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茶砖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②我与这茶砖朝夕相伴,茶砖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③茶砖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④茶砖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茶砖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⑤茶砖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在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相关语句。不仅要答出“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表面的内容,还要答出“洞茶”与作者生活经历方面的关系。
3、(本课重点)说说第(12)段和第(15)段,转换成第二人称“你”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12)段,多年后,作者终于找到了曾经在藏北高原上喝到的洞茶味道,分外激动,直接表达情感。由于洞茶给边防战士带来温暖和力量,第(15)段是直接表达对洞茶的感谢。用第二人称,把洞茶当作人来直接对话,增加亲切感,好像在与人物直接对话,便于抒情。
【解析】这两段可以明显感觉到抒情的强烈。由第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把洞茶当作人来直接对话,主要是便于抒情。有再见到洞茶时的激动和对洞茶的感激。
4、(本课重点)文章第(16)段是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间接抒情。通过想象司务长和老医生在天堂闻到久违的洞茶香味时,那种高兴的表情,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
【解析】文章结尾是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写得非常含蓄、深情,其实是作者借洞茶表现对他们的思念。
【专题课件】阅读理解:不同人称的作用: 这是一份【专题课件】阅读理解:不同人称的作用,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见题型,人称的种类,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人称的作用,典例精讲,当堂演练,课后作业,当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课件】7.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这是一份【专题课件】7.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改变标点,改变人称,改变语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 学习抒情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 学习抒情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写作学习抒情pptx、写作学习抒情PPT配套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