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02(含答案)
展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墨池记
曾 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①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②肆恣③,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④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⑤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⑥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注】①信然:真的如此。②徜徉:闲游。③肆恣:放纵④深造道德: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成就⑤教授:州学的教官。⑥惟:思索、忖度。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橘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况 仁 人 庄 士 之 遗 风 余 思 被 于 来 世 者 何 如 哉!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岂信然邪? ( )
②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 )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愿有记 ( )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恐其不彰也 (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与《墨池记》作者对学有所成,各自表达了怎样的见解。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文章开头是怎样引出墨池的?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文后问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而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按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史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他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奶奶妈妈
胡豆周
早晨,到小区面店里要了碗面条,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奶奶妈妈,我要吃小馄饨!”
我好奇,从面碗里抬起头,侧身去看。一个剪了个童花头的小姑娘,也就三岁多的模样,白白净净的,坐在一位大嫂的腿上,在吃大嫂喂到嘴边的面条。大嫂五十开外的年纪,瘦瘦弱弱的身形,她怜爱地望着小女孩,“好好好,再给你下馄饨。”
“大嫂,这是你家孙——女?”我忍不住想打听,但问得有些迟疑,怕唐突了。
“比亲孙女还亲呢!”大嫂微笑着不吭声,而一旁的几个食客却几乎异口同声,语气中是满满的赞叹,“她妈妈在,也带不了这么好!”
什么意思?女孩这么小,妈妈就不在了?我有些吃惊,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馄饨来了,冒着热气,烫。大嫂站起身,拉着小姑娘到外面喂去了。
面店里的人似乎对这小姑娘的事特别感兴趣,也特别了解,连不停招呼客人的老板娘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给我介绍情况。
原来,小姑娘叫君君。她爸爸是河南人,就在这面店的旁边租了个车库,做点小生意。在君君一周岁时,她妈妈给她过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过完生日后不几天,她妈妈就把衣服整理打包全带走了,把君君丢给了她爸爸。
而这位大嫂呢,姓杨,就住在前面一排楼房里。前几年退了休,闲暇时喜欢在这一排小店里串串门。她是个热心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伸援手,帮一把。杨大嫂看不过焦头烂额的君君爸爸,更看不过嗷嗷待哺的君君,于是从喂奶、把尿开始,逐渐地把君君的喂养、洗刷等一揽子事全包了,成了自己的“亲孙女”。
门外,君君吃完了馄饨跟隔壁的小姐姐玩去了,杨大嫂拿着空碗又走回店里。
我跟杨大嫂抱歉地说,想问她个俗问题。
“是不是想问我,图什么?”大嫂说,这个问题有不少人问。她反问我,“就是带个亲孙女,你能图什么?图她给你养老送终?”大嫂哈哈一笑,说,“带君君确实辛苦,但也有快乐,比如她长高长胖了,会唱儿歌了,会叫人了,比如她忽然稚声稚气地冒出一句大人话,都让我们很开心。她现在成了我们家的开心果。这就是给我们的回报。”
听了杨大嫂朴实的话语,大家发出了会心的笑。
杨大嫂说,自从君君妈妈离开以后,君君对“妈妈”这个称呼很敏感,有人逗她说妈妈不要她了,这么小的人儿就吧嗒吧嗒地默默掉眼泪。大嫂知道了孩子心头的痛点,就有意回避“妈妈”这两个字。可是“妈妈”无处不在,没法回避——动画片里有,儿歌里有,一起玩闹的小朋友嘴里有……于是,杨大嫂决定告诉君君,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有妈妈的,而且妈妈也很爱她的。为了给出“证据”,杨大嫂找来君君妈妈在时给君君买的袖套(君君长得快,她妈妈买的衣服都小了,只有袖套勉强可以用),帮君君戴上。第二天,君君见人就指着手臂上的袖套,稚声稚气地说“妈妈买的”,意思是她有妈妈,妈妈也喜欢她的。听得大家直抹眼泪。后来有一天,君君告诉邻居奶奶,“我也有妈妈。”问在哪里?她用小手指着杨大嫂,大叫——“奶奶妈妈!”
“君君知道妈妈待她最好,所以她觉得谁好谁就是妈妈。”杨大嫂说,“君君除了叫我奶奶妈妈外,还叫我女儿‘阿姨妈妈’,有几次还叫我爱人‘爷爷妈妈’呢。”
“奶奶妈妈,我冒汗了!”君君满头冒着热气,冲进了面店。杨大嫂赶紧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白色手帕,衬在了君君的背上,“赶紧回家换衣服,不然要感冒了!”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
(2)我跟杨大嫂抱歉地说,想问她个俗问题。
(3)文中开头写听到孩子喊“奶奶妈妈”时,“我”感到好奇。此时“我”感到好奇的原因是什么?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出来。
(4)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11)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宏,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⑤“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⑥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
(1)下面四个例子均来自课文,不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B.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台阶》
C.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为学》
D.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碗碟等小东西。——《故乡》
(2)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试对第④自然段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
(4)文章结尾引用鲁迅的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恒心”。
\s 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02(含答案)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
(1)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2)①难道;②比得上;③希望;④显扬
(3)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吗?
(4)要点:《墨池记》主要强调学习要勤奋(勤学苦练);《送》选段:强调学习要专心
(5)运用层层烘托的手法,先交代“新城”的位置,然后有新城引出“墨池”,把读者的视线依次引向城东、新城,最后引向“墨池”。
参考答案:
(1)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据说”的意思是根据别人说,表示此信息的来源并非发言人,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作者并不肯定阿基米德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据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原句在第⑤段,直接使用原句作答。
(3)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或“牛顿借鉴前人成果,发现万有引力”);②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或“门捷列夫借鉴前人成果,制成元素周期表”);③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或“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④法拉第通过大量试验才有所发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事实论据的概括。围绕第③段“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列举了牛顿、门捷列夫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伟大发现和爱迪生、法拉第经历许多次失败才获得成功的事例。
(4)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依据第⑦段可知,“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是一般人的错误认识,不是作者观点。
、阅读理解及分析
参考答案:
(1)早晨,到小区面店吃饭时,遇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喊一位大嫂“奶奶妈妈”,“我”感到好奇。经了解,原来孩子的妈妈离家出走,这位姓杨的大嫂承担起了照料孩子的重担。她对孩子疼爱有加,被孩子亲切地称为“奶奶妈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选文内容最常用的方法是交代清楚六要素。本文所叙的时间是:早晨;地点:小区面店;人物:“我”、三岁左右的孩子、大嫂;起因:听到三岁左右的孩子喊大嫂“奶奶妈妈”时,“我”感到好奇;经过:了解其中的缘由;结果:明白了孩子为什么称大嫂为“奶奶妈妈”。
(2)(1)声音清晰,让人震惊。(2)别人可能问过多次了,没有多少新意。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般是先解释本义,然后再解释语境义。“敲击”一词,说明声音很大,让人很震惊;“抱歉”一词也体现了人物的情感,也是想问“奶奶妈妈”一词的由来,毫无新意。
(3)“我”好奇的原因是奶奶就是奶奶,妈妈就是妈妈,哪有“奶奶妈妈”这样的怪称呼?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原因的能力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描摹。听到“奶奶妈妈”时,“我”为什么“好奇”,写出其原因即为答案。
(4)“奶奶妈妈”的由来 “我”及大家对大嫂的敬佩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判定。所谓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就本文而言,全文是围绕“奶奶妈妈”的由来叙述,“我”及大家对大嫂的敬佩之情充溢其中。
【参考答案】
1.B A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分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补齐句子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可知,此处应填第B项,因为这句话紧承第一段最后一句。从第四段开始写了父亲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此处应填A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该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所写为我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此题考查论据。杨二嫂虽天天坚持拿东西,但这样的行为应令人唾弃,所以不能成为本文的论据。
(2)引出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同时也充当了本文的论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此题考查首段的作用。王羲之和王献之事例的共同点是有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持之以恒地练习,因而有了巨大的成就,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名人事例,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又引起读者的兴趣。
(3)本段首先提出“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夏承焘、吴玉章的事例做事实论据,接着引用《吕氏春秋》的内容做道理论据,最后分析要有“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成绩。
[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思路。首先阅读本段,找出本段的观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再找出论据:夏承焘、吴玉章的事例和《吕氏春秋》的内容。最后按照顺序合理用语言表述。
(4)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论点。结构上:首尾照应。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鲁迅的话强调了一个核心词“砥砺”,这与论点的部分相吻合,只要“砥砺一颗恒心”,即使不成功,也值得称赞,所以深化文章中心,并照应了开头。
(5)示例:①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②树立恒心,要对人生意义深刻省思;③葆有坚强的意志。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观认识。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从第②自然段到第⑤自然段,依次给我们论述了怎样做才能有“恒心”,从中提取要点。第②自然段,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第④自然段,树立恒心,要有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第⑤自然段,葆有坚强的意志。做到这些,就可以培养“恒心”。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14(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14(含答案),共8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09(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09(含答案),共10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08(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组合练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08(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