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 建筑物高度的测量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 建筑物高度的测量学案,共5页。
§2 测量和自选建模作业的汇报交流
1.数学建模的概念
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2.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思考: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时,往往需要在经过建筑物底部的水平面内引一条基线.
(1)当基线CD与建筑物AB在同一铅垂面内时,如图,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计算该建筑物的高度?
提示:测量出基线CD的长及在C,D处建筑物AB顶部点A的仰角的度数,
在Rt△ABD中,BD=eq \f(AB,tan∠ADB),
在Rt△ABC中,BC=eq \f(AB,tan∠ACB),
∴a=CD=BC-BD=eq \f(AB,tan∠ACB)-eq \f(AB,tan∠ADB).
∴AB=eq \f(a,\f(1,tan∠ACB)-\f(1,tan∠ADB)).
(2)当基线CD与建筑物AB不在同一铅垂面内时,如图,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计算该建筑物的高度?
提示:测量出基线CD的长及在C处建筑物AB顶部点A的仰角的度数,在平面BCD内,测量出∠BCD与∠BDC的度数.
在△BCD中,BC=eq \f(a,sin(∠BCD+∠D))×sin D.
∵AB⊥BC ,
∴∠BAC=eq \f(π,2)-∠ACB.
∴在△ABC中,AB=eq \f(BC,sin∠BAC)×sin∠ACB=eq \f(BC,cs∠ACB)×sin∠ACB.
∴AB=eq \f(\f(a,sin(∠BCD+∠D))×sin D,cs∠ACB)×sin∠ACB
=eq \f(asin Dtan∠ACB,sin(∠BCD+∠D)).
【例1】 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出山高CD.
[解] 在△ABC中,∠BCA=90°+β,∠ABC=90°-α,∠BAC=α-β,∠CAD=β.
根据正弦定理得eq \f(AC,sin∠ABC)=eq \f(BC,sin∠BAC),即eq \f(AC,sin(90°-α))=eq \f(BC,sin(α-β)),
∴AC=eq \f(BCcs α,sin(α-β))=eq \f(hcs α,sin(α-β)).
在Rt△ACD中,CD=ACsin∠CAD=ACsin β=eq \f(hcs αsin β,sin(α-β)).
所以,山的高度为eq \f(hcs αsin β,sin(α-β)).
解三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所求,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名词和术语;
2画出示意图,并在图形中标注出已知条件;
3若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多个三角形,则需要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并作答.
eq \([跟进训练])
1.某登山队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000米后到达D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求山的高度.(精确到1m.eq \r(2)≈1.4142,sin 35°≈0.5736).
[解] 过点D作DE∥AC交BC于E,
因为∠DAC=20°,
所以∠ADE=160°,于是∠ADB=360°-160°-65°=135°.
又∠BAD=35°-20°=15°,所以∠ABD=30°.
在△ABD中,
由正弦定理得,AB=eq \f(ADsin∠ADB,sin∠ABD)=1000eq \r(2)(m).
在Rt△ABC中,BC=ABsin 35°≈811(m).
所以,山的高度约为811m.
【例2】 如图所示,A、B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45°,∠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点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解] 由于CD⊥平面ABD,∠CAD=45°,所以CD=AD.
因此只需在△ABD中求出AD即可,
在△ABD中,∠BDA=180°-45°-120°=15°,
由eq \f(AB,sin 15°)=eq \f(AD,sin 45°),得AD=eq \f(AB·sin 45°,sin 15°)=eq \f(800×\f(\r(2),2),\f(\r(6)-\r(2),4))=800(eq \r(3)+1) (m).
所以,山的高度为800(eq \r(3)+1) m.
测量高度时,要准确理解仰角、俯角的数学含义.它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
eq \([跟进训练])
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求此山的高度CD.
[解] 依题意,∠CAB=30°,AB=600 m,∠CBA=180°-75°=105°,∠CBD=30°,
∴∠ACB=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eq \f(AB,sin∠ACB)·sin∠CAB=eq \f(600,sin 45°)×sin 30°=300eq \r(2),
∴CD=BCtan∠CBD=300eq \r(2)×tan 30°=100eq \r(6)(m).
所以,山的高为100eq \r(6)m.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
2.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重点)
3.能够利用或建立解三角形模型解决关于高度测量的实际问题.(难点、重点)
1.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数学抽象与数据分析素养.
2.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升数学运算、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素养.
基线与建筑物在同一铅垂面内
基线与建筑物不在同一铅垂面内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2 探究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 第二册3.1 向量的数乘运算导学案,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5 从力的做功到向量的数量积5.1 向量的数量积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