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衢州市2022年1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生物
一、选择题
1. 小明同学体检时发现患有轻度贫血,很可能是体内缺少( )
A. 碘 B. 铁 C. 镁 D. 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之一,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磷是磷脂、核酸等的组成元素之一。
【详解】Fe2+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是红细胞的成分之一,轻度贫血,可能是缺铁。
故选B。
2. 某细胞器可在其内部消化分解衰老的细胞结构。该细胞器是( )
A. 中心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A不符合题意;
B、内质网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B不符合题意;
C、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构成的囊泡和扁平囊叠加在一起所组成,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符合题意。
故选D。
3. 下列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的是( )
A. 胚胎干细胞 B. 癌细胞
C. 根毛细胞 D. 形成层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通常将子细胞形成作为一次细胞分裂结束的标志,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为止所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详解】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根毛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因此不具有细胞周期。
故选C。
4. 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等形态、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子细胞,这是发生了( )
A. 细胞癌变 B. 细胞分化
C. 细胞衰老 D. 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据分析可知,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的过程是造血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细菌与病毒最明显的区别是( )
A. 有无细胞结构 B. 有无核糖体
C. 有无细胞壁 D. 有无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增殖。细菌是原核细胞。
【详解】A、细菌具有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该特点是两者之间的最明显的区别,A正确;
B、细菌是原核细胞,有核糖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核糖体,但该特点不是最明显的区别,B错误;
C、细菌是原核细胞,有细胞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细胞壁,但该特点不是最明显的区别,C错误;
D、病毒和细菌都具有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的人喝纯牛奶后会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这很可能是他有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其体内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如图是乳糖酶分解乳糖的示意图。
6. 图中乳糖水解后所得的单糖A很可能是( )
A. 葡萄糖 B. 果糖 C. 半乳糖 D. 核糖
7. 关于乳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B. 只能在肠道中发挥作用
C. 具有专一性 D. 活性容易受温度影响
【答案】6. A 7. B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6题详解】
乳糖是一种二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故图中A表示葡萄糖。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题详解】
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
B、乳糖酶可在肠道中发挥作用,只要条件适宜,乳糖酶也可在体外发挥作用,B错误;
CD、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温度、pH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D正确。
故选B。
8.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665年虎克观察到细胞后创立
B. 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C. 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D. 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魏尔肖对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新细胞可以通过老细胞分裂产生。
【详解】A、虎克用自己研制出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看到了植物细胞(已死亡),并将它们命名为cell,即细胞,而细胞学说是由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A错误;
B、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故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B正确;
C、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学说没有提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D错误。
故选B。
9. 实验人员对某样品的成分进行鉴定,所用试剂和实验现象如表所示(实验操作正确规范)。推测该样品是( )
试剂
双缩脲试剂
苏丹Ⅲ染液
结果
呈紫色
不显色
A. 葡萄糖溶液 B. 酒精溶液
C. 油水混合物 D. 蛋白质稀释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葡萄糖溶液用斐林试剂鉴定,呈砖红色。酒精用重铬酸钾鉴定,呈灰绿色。
【详解】双缩脲试剂是用来鉴定蛋白质的,呈紫色,因此该样品中含蛋白质,苏丹Ⅲ染液是用来鉴定脂肪的,呈橙黄色,因此该样品中不含脂肪。
故选D。
10. 电镜下观察到肝细胞中的某双层膜细胞器如图,不能在此细胞器中生成的物质是( )
A. 丙酮酸 B. 二氧化碳 C. 水 D. 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释放能量、合成ATP,其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合成的ATP数量最多。
【详解】A、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符合题意;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此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B不符合题意;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不符合题意,
D、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会生成ATP,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11. ATP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pp(其中①~③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代表腺嘌呤 B. P代表磷酸基团
C. “A—P”表示腺苷 D. ①②③断裂均可为代谢直接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A代表腺苷,A错误;
B、P代表磷酸基团,一分子ATP含有3个磷酸基团,B正确;
C、“A—P”表示一磷酸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错误;
D、③断裂可为代谢直接供能,D错误。
故选B。
12. 生命活动需要酶和能源物质。下列关于酶和ATP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的合成与分解需要酶的催化 B. 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提供能量
C. 酶的元素组成与ATP不完全相同 D. 酶和ATP都是重要的细胞代谢产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ATP又叫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其中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3.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合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详解】A、ATP 的合成与分解分别需要ATP合成酶和ATP水解酶的催化,A正确;
B、酶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需要ATP提供能量,如消化酶,B错误;
C、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元素,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因此,酶的元素组成与ATP不完全相同,C正确;
D、酶起催化作用,且需要在活细胞中合成,ATP的合成不仅需要酶的催化,而且需要和细胞中的放能反应相联系,因此,酶和ATP都是重要的细胞代谢产物,D正确。
故选B。
【点睛】
13. 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 B. 胆固醇存在于脂双层内部
C. 糖蛋白常分布质膜外侧 D. 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脂双层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选择透过性是指膜只能让一些物质(如葡萄糖,二氧化碳等)通过,不能让其他物质(如蛋白质)通过的性质。选择透过性是半透性的一种,只有生物活性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脂质是一类物质,包括磷脂、油脂、固醇类等等,A正确;
B、胆固醇为脂溶性小分子,存在于脂双层内部,B正确;
C、糖蛋白常分布在质膜外侧,具有识别、传递信息的作用,C正确;
D、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脂双层及膜蛋白均有关,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括核膜在内的各种细胞器膜是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
B. 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易被溴麝香草酚蓝染色
C.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无核仁将不能合成蛋白质
D. 核孔是蛋白质、RNA、D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有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的生物膜系统,细胞中含有众多的细胞器膜,故包括核膜在内的各种细胞器膜是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A正确;
B、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染色,B错误;
C、原核生物无核仁,但有核糖体,也能合成蛋白质,C错误;
D、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进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A。
15. 下图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较①的相对表面积大,与外界物质交换的能力强
B. 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就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C. ⑤⑥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所以不具有细胞周期
D. c过程后⑤⑥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某个人体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b表示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同,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
【详解】A、与①相比,②细胞的体积变大,但其相对表面积变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减弱,A错误;
B、细胞衰老并不等于个体衰老,细胞衰老是伴随生物体一生的,年幼的时候也有衰老和凋亡的细胞,年老的时候也有新生的细胞,B错误;
C、⑤⑥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已失去分裂能力,所以不具有细胞周期,C正确;
D、⑤与⑥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它们的遗传物质相同,但⑤与⑥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功能类型的细胞,所以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有所区别,D错误。
故选C。
16. 分别将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装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内,再将透析袋置于清水。静置一段时间后,A组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B组在清水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试管透析袋都会出现涨大的现象
B. A试管透析袋内外的溶液将变蓝
C. B试管透析袋内外都出现红黄色沉淀
D. B试管透析袋内葡萄糖浓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1、渗透作用发生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宏观上,水分子总是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2、分析题意,用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淀粉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葡萄糖等小分子则能透过。
【详解】A、AB试管中的透析袋内分别装有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由于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浓度都大于清水,所以水分子会进入透析袋内,使透析袋内水分增多,导致透析涨大,A正确;
B、A组装置静置一段时间后,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因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透析袋进入清水中,所以A试管透析袋外的溶液(清水)不会变蓝,B错误;
C、还原性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红黄色沉淀,在B试管中,虽然葡萄糖能通过透析袋而进入清水中,但因没有进行水浴加热,所以B组在清水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B试管透析袋外不会出现红黄色沉淀,C错误;
D、在B试管中,将装有葡萄糖溶液的透析袋置于清水中,因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所以静置一段时间后,B试管透析袋内葡萄糖浓度会减少,D 错误。
故选A。
17. 酵母菌的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过程中都能产生[H]和AT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厌氧呼吸时,[H]和ATP是糖酵解阶段产生的
B. 需氧呼吸时,[H]和ATP都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
C. 两种呼吸过程中,产生的ATP都会被柠檬酸循环利用
D. 两种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都用于还原三碳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分布在线粒体。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
【详解】A、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H]和ATP,即[H]和ATP是在糖酵解阶段产生的,A正确;
B、线粒体内膜可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吸收的氧气反应生成水,产生ATP,线粒体内膜不产生[H],B错误;
C、 柠檬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分布在线粒体。柠檬酸循环将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厌氧呼吸没有柠檬酸循环,C错误;
D、厌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用于还原丙酮酸,需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用于还原氧气,D错误。
故选A。
18. 下图表示人体肌肉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
B. 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ATP合成
C. ③过程产生的乳酸可在肝细胞再生成葡萄糖
D. 在剧烈运动中细胞主要通过③过程获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阶段,既可以是无氧呼吸过程也可以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③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①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阶段,没有水参与,也没有水产生,A错误;
B、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该过程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错误;
C、③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产生的乳酸可经血液循环,在肝细胞中再生成葡萄糖,C正确;
D、在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19. 细胞呼吸的方式和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合理改变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利于生物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冬季适当升高环境温度,有利于提高人体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增强能量供应
B. 适当松土可以使小麦的根细胞有氧呼吸增强,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时需保持密封条件,该过程最终没有[H]的积累和水的生成
D. 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等包扎伤口,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微生物的厌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植物根系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CO2,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都是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产生[H]和少量能量。
【详解】A、在冬季适当升高环境温度,人为恒温动物,适当升高环境温度不能提高细胞呼吸,A错误;
B、适当松土可以增加氧气含量,增强呼吸,为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无机盐(主动运输)提供更多的能量,B正确;
C、乳酸菌为厌氧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时需保持密封条件,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H]的产生,第二阶段消耗此[H],无氧呼吸不产生水,因此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最终没有[H]的积累和水的生成,C正确;
D、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伤口处用透气纱布包扎,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D正确。
故选A。
20. 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B. 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 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所以改变温度和pH都会导致酶活性降低,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对应a曲线。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点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再加快,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酶量,所以在B点增加酶量,反应速率会加快,对应c曲线。
【详解】A、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若升高温度,会导致酶活性降低,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因此不能用曲线c表示,A错误;
B、酶量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酶量减少后,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其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B正确;
C、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说明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C错误;
D、曲线b表示在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若减小pH,会导致酶活性降低,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因此A、B点位置都会下移,D错误。
故选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尔说:“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取决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紫色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它的叶分两种:绿色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紫色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
21. 利用洋葱不同部位进行实验,以下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A. 用洋葱管状叶和70%酒精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B. 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直接观察胞质环流
C. 用鳞片叶内表皮和含色素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
D. 用洋葱根尖伸长区制作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22. 某兴趣小组利用洋葱细胞进行细胞液浓度范围探究活动,四位同学用不同蔗糖溶液所做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所用蔗糖溶液最接近洋葱细胞液浓度的是( )
A. B.
C. D.
23. 另一兴趣小组利用洋葱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并统计细胞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得到如图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时期出现DNA和染色体加倍现象
B. b时期部分细胞处于染色体观察最佳时期
C. c时期细胞中出现囊泡聚集而成的细胞板
D. d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为两个
【答案】21. C 22. D 23. 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特点是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使已经在S期复制好的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和分裂末期。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过程。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按先后顺序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
【21题详解】
A、光合色素的提取应用无水乙醇,分离用层析液,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呈紫色,液泡外的基质呈透明,因此不适宜用来观察胞质环流,B错误;
C、鳞片叶内表皮液泡透明,用含色素的蔗糖溶液能观察到质壁分离,C正确;
D、根尖伸长区不再分裂,因此不适宜用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C。
【22题详解】
洋葱在高于其细胞液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浓度差越大,分离程度越大,因此所用蔗糖溶液最接近洋葱细胞液浓度的是D,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最轻。
【23题详解】
A、a时期染色体与DNA均为体细胞的两倍,因此a时期属于后期和末期,没有出现DNA加倍的情况,A错误;
B、b时期DNA是染色体的两倍,为G2、前期、中期,中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B正确;
C、c时期染色体与核DNA与体细胞相同,为G1期,囊泡聚集而成的细胞板出现在末期,C错误;
D、d时期染色体是核DNA两倍,是不可能出现的时期,D错误。
故选B。
【点睛】
24. 为研究如何提高塑料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科研工作者将某种蔬菜分别进行露天种植(甲组)和大棚种植(乙组)。在春末晴朗的白天,测定蔬菜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6:00-9:00乙组CO2吸收速率大于甲组,与夜间细胞呼吸导致CO2积累有关
B. 11:00乙组的CO2吸收速率小于甲组,与其尚未达到光饱和点有关
C. 12:00甲组、乙组均出现“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影响CO2吸收有关
D. 15:00-18:00乙组CO2吸收速率大于甲组,与大棚增温功能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因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为净光合速率,可用CO2的吸收速率来表示。
【详解】A、6:00-9:00乙组CO2吸收速率大于甲组,可能与夜间细胞呼吸导致CO2积累有关,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正确;
B、11:00乙组的CO2吸收速率小于甲组,与其CO2不足有关,B错误;
C、12:00甲组、乙组均出现“午休”现象,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为避免蒸腾过旺,部分气孔关闭,C正确;
D、15:00-18:00乙组CO2吸收速率大于甲组,与大棚增温功能有关,酶活性提高,光合速率提高,D正确。
故选B。
25. 用带放射性标记的胸苷培养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再将细胞换到无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并定期检测,得到如图所示结果。若加入过量胸苷,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预计最快约2.2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
B. M期出现被标记的细胞开始计时到其占M期比例最大时,用时约7.9h
C. M期被标记的细胞比例达到最大时开始计时,6.1h后其比例开始下降
D. 若加入过量胸苷,则大约在7.4h后细胞都停留在S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为: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体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即2N→4N→2N。2、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变化,间期分为G1期、S、G2期,M表示分裂期。
【详解】A、加入放射性的胸苷后,S期细胞被标记,S期的细胞经G2期变化后变为M期细胞,故最短经历的时间为G2期的时间,即2.2h,A正确;
B、M期出现被标记的细胞开始计时到其占M期比例最大时,经历的时间为分裂期(M期)的时间,为1.8小时,B错误;
C、当最早进入S期的细胞刚结束M期时,M期被标记的细胞比例达到最大,此时开始计时,当最晚进入S期的细胞进入M期时,M期被标记的细胞比例开始下降,经历的时间为7.9-1.8=6.1h,C正确;
D、加入过量胸苷后,只有处于S期细胞被抑制,刚结束S期的细胞,经过G2、M、G1期后再次到达S期后受到抑制,经历时间为2.2+1.8+3.4=7.4h,其他各期细胞达到S期的时间均短于该时间,故加入过量胸苷,7.4h后细胞都停留在S期,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含16种氨基酸,共A、B两条肽链(A链21个氨基酸,B链30个氨基酸)。请回答:
(1)组成胰岛素的氨基酸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分子式为C3H7NO2S,则其R基含_____________元素。16种氨基酸以______________方式合成胰岛素,每合成一分子胰岛素将形成_____________个H2O。
(2)合成胰岛素的核糖体以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在胰岛素合成与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胰岛素分泌过程中需囊泡运输。细胞中囊泡膜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囊泡定向运输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多种信号分子和______________的参与。
【答案】(1) ①. CHS ②. 脱水缩合 ③. 49
(2) ①. 附着于粗面内质网 ②.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3) ①. 属于 ②. 囊泡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 ③. 细胞骨架/微管
【解析】
【分析】细胞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有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小问1详解】
氨基酸是由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一个氢原子(H)和一个R基共同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半胱氨酸的分子式为C3H7NO2S,则其R基为-CH3S,含C、H、S三种元素;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多肽链组成,因此将形成51-2=49个水分子。
【小问2详解】
胰岛素是分泌蛋白,以附着形式存在于粗面内质网上;胰岛素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高尔基体还能对其分类和包装,最后运到细胞膜外。
【小问3详解】
囊泡由膜包被,属于生物膜系统;囊泡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实现定向运输;该过程需要多种信号分子和细胞骨架/微管的参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泌蛋白的形成及分泌过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主动转运所需能量有两种来源:一是直接由ATP水解提供能量,一是来自于另一种物质经主动转运后所产生的电化学梯度。
材料2:同一物质过膜方式不一定相同,如葡萄糖在小肠上皮细胞处的跨膜转运就是如此,存在不同的方式和转运方向,如图所示(图中颗粒多少代表浓度高低)。
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上皮细胞具很多微绒毛,其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微绒毛可增大膜面积,还可增加膜上______________的数量,利于吸收葡萄糖等物质。
(2)转运时膜蛋白A、B、C均会发生形状变化,但B形状改变与A、C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微绒毛表面还存在能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具有______________功能。除此以外,有的膜蛋白还可直接感受pH刺激而引起细胞的分泌活动,这说明膜蛋还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图中葡萄糖从肠腔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而它从细胞进入组织液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
(4)上皮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时,O2进入线粒体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若上皮细胞呼吸受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也会受到影响,原因是膜蛋白C对______________的转运速率下降,导致胞内与肠腔间______________减小,不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
【答案】(1)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载体蛋白
(2) ①. 不需要消耗能量 ②. 催化/消化分解 ③. 接收外界信息或刺激/信息交流/信息传递
(3) ①. 主动转运 ②. 易化扩散
(4) ①.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扩散 ②. Na+ ③. Na+电化学梯度/电化学梯度/化学势能
【解析】
【分析】结合图示可知,Na+出细胞为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使得胞外Na+浓度高,膜内Na+低,借助Na+电化学梯度运输葡萄糖,因此葡萄糖进入细胞间接消耗了能量,故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为主动转运。
【小问1详解】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葡萄糖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微绒毛增大了膜面积,还可以增加载体蛋白的数量。
【小问2详解】
A与C参与的为主动转运,需要能量,B参与的为易化扩散,不需要能量;能水解二糖,说明膜蛋白具有催化作用;感受pH刺激说明膜蛋白具有接收外界信息或刺激。
【小问3详解】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转运,便于吸收细胞外低浓度的葡萄糖;而葡萄糖从细胞进入组织液的方式为易化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被动运输。
【小问4详解】
O2为气体分子,进入线粒体的方式为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能量;结合图示可知,葡萄糖与Na+一起进入细胞,若膜蛋白C对Na+的转运速率下降,导致胞内与肠腔间Na+电化学梯度减小,不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运输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28. 下图甲表示马铃薯叶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过程(A~E表示不同的物质)。科研人员为研究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用某品种马铃薯进行了相关实验,表为实验的部分结果(气孔导度表示气孔的开放程度)。请回答:
肥料
叶绿素a(mg•dm-2)
叶绿素b(mg•dm-2)
叶面积cm2
气孔导度mol•m-2•s-1
产量106kg•hm-2
常规化肥
691
1.82
88.35
0.489
13.2
大豆饼肥
7.97
2.26
86.32
0.213
18.6
羊粪
8.31
2.34
95.28
0.528
21.3
沼肥
8.35
2.81
96.52
0.533
22.7
对照
6.24
1.45
75.43
0.419
12.5
(1)显微镜观察马铃薯筛管细胞与叶肉细胞,两者对比,筛管细胞不含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结构。被“装载”进入筛管的物质D是______________,它将供所有细胞利用。
(2)图甲中三碳酸还原需要_______________作为还原剂,还原所生成的C大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以保证卡尔文循环的不断进行。若给马铃薯植株遮阴,则在短时间内A和E将分别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应是______________。表乙中叶绿素的含量测定需先由_______________提取色素,该过程还需加少许_______________,以使研磨充分。
(4)据表乙数据分析,常规化肥组较大豆饼肥组产量低,限制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种植马铃薯最好施用______________,请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该肥料导致马铃薯高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方面原因即可)。
【答案】(1) ①. 叶绿体、细胞核 ②. 蔗糖
(2) ①. NADPH、再生五碳糖 ②. 增多 ③. 减少
(3) ①. 不施肥或只浇水 ②. 无水乙醇 ③. 二氧化硅
(4) ①. 叶绿素含量或光合色素含量 ②. 沼肥 ③. ①叶绿素含量高,光反应速率大,能产生足量的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②气孔导度大,能从环境中吸收足量二氧化碳用于暗反应,使光合速率大;③叶面积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大,光照同样时间合成的有机物多。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①水在光下分解,产生NADPH和氧气,②合成ATP;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和C5结合形成C3,②C3的还原: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和ATP的参与下,C3还原形成(CH2O)和再生成C5。图甲中A表示NADP+,B表示NADPH,E表示ATP。
【小问1详解】
显微镜观察马铃薯筛管细胞与叶肉细胞,与叶肉细胞不同,筛管细胞不含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结构。筛管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糖类,被“装载”进入筛管的物质D是蔗糖,蔗糖经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将供所有细胞利用。
【小问2详解】
据分析可知,图甲中三碳酸(C3)还原需要NADPH作为还原剂,还原所生成的C少部分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大部分用于再生五碳糖,以保证卡尔文循环的不断进行。图甲中A表示NADP+,E表示ATP,若给马铃薯植株遮阴,光照减弱,光反应速率减慢,生成的NADPH和ATP减少,消耗的NADP+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速率不变,即消耗的ATP和NADPH不变(生成的NADP+不变),故短时间内A(NADP+)增多,E(ATP)减少。
【小问3详解】
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肥料对马铃薯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自变量是肥料的种类,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该实验的对照有空白对照和不同肥料的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对照(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是不施肥或只浇水。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因此表乙中叶绿素的含量测定需先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在研磨时为使研磨充分,可加入少许二氧化硅。
【小问4详解】
分析表乙数据可知,常规化肥组较大豆饼肥组叶绿素含量低、叶面积高、气孔导度增加、光合产量低。说明叶绿素含量限制了常规化肥组的光合作用,使其产量低于大豆饼肥组。从表中数据可知,沼肥组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气孔导度和光合产量最高,说明种植马铃薯最好施用沼肥,以获得最大的产量。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使用沼肥导致马铃薯高产的原因是:①叶绿素含量高,光反应速率大,能产生足量的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②气孔导度大,能从环境中吸收足量二氧化碳用于暗反应,使光合速率大;③叶面积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大,光照同样时间合成的有机物多。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需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获取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29. Cdc2蛋白可与不同周期蛋白结合,推动细胞周期的进行,下图甲表示其调控周期的过程。图乙表示有丝分裂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化,图丙为周期中某时刻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
(1)Cdc2蛋白和______________结合时,可以启动DNA的复制;M周期蛋白是在图乙中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阶段合成。Cdc2蛋白与M周期蛋白结合后,细胞最明显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相关结构)开始解体。
(2)图乙AB段细胞内主要是合成蛋白质,以及______________;EF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图丙可对应于图甲中______________时期(用图中字母表示)。
(3)图丙细胞的上一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为______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与图丙同时期的动物细胞,则其与图丙最主要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S周期蛋白 ②. CD ③. (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出现 ④. 核膜
(2) ①. 核糖体增生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③. M
(3) ①. 1:0:1 ②. 动物细胞膜向中央凹陷缢裂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特点是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使已经在S期复制好的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动物和高等植物)。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不同的。图乙中AB段为G1期,BC为S期,CE段为G2期、前期、中期,EF为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FG为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DNA复制在S期,结合图示可知,Cdc2蛋白和S周期蛋白结合时,可以启动DNA的复制;M周期蛋白促进进入分裂期,因此在CD段合成;前期是分裂期最早的一个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出现。一段时间后核膜开始解体。
【小问2详解】
图乙中的AB段是G1期,主要是合成蛋白质及核糖体的增生;EF段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加倍,因此染色体与DNA的比值变为1;图丙为有丝分裂末期,属于图甲中的M期(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小问3详解】
图丙为末期,上一时期为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为1∶0∶1;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膜向中央凹陷缢裂,植物细胞形成细胞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特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30. 科研人员以人膀胱细胞、膀胱癌细胞等为材料,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膀胱细胞,膀胱癌细胞,细胞培养瓶,生理盐水,含有全部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显微镜,吸管,传统药物A、B、C,新药M等。
(要求与说明:Cc0,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参与氧气生成水的过程;传统药物A、B、C均可促使癌细胞凋亡;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
过程
结果或结论
实验1
①取细胞培养瓶若干,均分为三组,标记为甲、乙、丙;②向各培养瓶中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细胞培养液,甲、乙两组加入等量正常膀胱细胞,丙组加入等量的膀胱癌细胞;③甲组破坏膀胱细胞的线粒体cco蛋白亚基,乙和内个作处理,三组培养瓶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形态。请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结果:存在有缺陷CcO的甲组细胞表现出癌细胞的所有特征。
结论:________________。
实验2
①取细胞培养瓶若干,分组如下:______________(写出给药方案即可);②按照以上分组情况,向各培养瓶中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细胞培养液和膀胱癌细胞及相应药物;③在相同条件下培养36小时后,收集各培养瓶中的细胞,观察并测定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请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1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CcO发挥作用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_,破坏CcO蛋白亚基后细胞表现出癌细胞的所有特征,这些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3)补充完善实验2的过程:①分组情况_________________;③观察并测定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⒉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探究新药M的最适剂量,可取培养瓶均分为若干组,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细胞培养液、膀胱癌细胞及传统药物_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后进行探究。
【答案】(1)破坏Cc0蛋白亚基对细胞形态影响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细胞形态
(2) ①.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细胞癌变/Cc0功能缺陷可导致细胞癌变 ②. 线粒体内膜 ③. 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没有接触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核形态不一等 (3) ①. 传统药物A+不加M
b.传统药物A+加M
c.传统药物B+不加M
d.传统药物B+加M
e.传统药物C+不加M
f.传统药物C+加M
g.不加传统药物+不加M
h.不加传统药物+加M(其他表示方式合理也可) ②. 癌细胞凋亡率
(4) ①. 新药M无明显单独抗癌效果,但可提高传统药物的效果 ②. C ③. 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新药M
【解析】
【分析】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增殖、可转化和易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能进行无限分裂),还会局部侵入周围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小问1详解】
甲组是有缺陷CcO的正常膀胱细胞,乙组是正常膀胱细胞,丙是膀胱癌细胞,甲乙丙三组可探究CcO缺陷是否表现出癌细胞的特征,因此表格可设计为组别和细胞形态,组别为甲乙丙三组,细胞形态是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特征之一,癌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且表格还需要有标题,因此记录表可设计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1可知,自变量为CcO是否缺陷,可得出结论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细胞癌变/Cc0功能缺陷可导致细胞癌变;Cc0是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参与氧气生成水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没有接触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核形态不一等。
【小问3详解】
结合实验2的结果示意图可知,该实验是研究新药M对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因此分组情况为a.传统药物A+不加M/b.传统药物A+加M/c.传统药物B+不加M/d.传统药物B+加M/e.传统药物C+不加M/f.传统药物C+加M/g.不加传统药物+不加M/h.不加传统药物+加M。实验因变量为癌细胞凋亡率,因此测定结果时需测定癌细胞凋亡率。
【小问4详解】
比较实验2的结果可知, 不加传统药物时,加不加M药物都不能提高细胞凋亡率,因此新药M无明显单独抗癌效果,但药物M与传统药物共同作用时,可提高传统药物的效果。结合图示结果可知,C组凋亡率最高,因此探究最适浓度,因加入传统药物C组,再加入一系列浓度的M药物。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能力。
2022-2023学年浙江省衢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衢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