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二单元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688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二单元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688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二单元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688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阅读材料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 第二单元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展开第二单元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年少行四首(其三)[唐]令狐楚阅读提示:令狐楚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骈文老师”,二人关系密切。他的《年少行四首》中的第三首写了自己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收复失地,再谈归期”,饱含诗人拳拳少年心,殷殷爱国情。请你读一读,想象一下诗人的形象。年少行四首(其三)[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①。未收天子河湟②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注释】①咸阳:秦的都城,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②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诗词大意】身后背着锃亮的弓箭,拿着如披上霜的亮剑,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出长安。如果不收复失地,就不打算回头望故乡。岁 暮[唐]杜甫阅读提示:外敌当前,边境领土接连被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局如此艰难,朝中却无人请缨。胸怀天下而忧国忧民的杜甫,悲愤失望,拍案而起,心如刀割,想要舍身保国,奈何漂泊异乡,壮志难酬。复杂的心绪于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细细品读,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岁 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②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③,鼓角动江城④。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③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④江城:杜甫所在的梓州。【诗词大意】时当岁末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还在苦战用兵。吐蕃的烟尘侵入雪岭,备战的鼓角震动着江城。人世间时时处处都在流血,朝廷上有谁敢于请缨?为救时危我怎敢惜于一死?仕途寂寞的我亦难免壮心勃动!秋晚登城北门[宋]陆游阅读提示: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深秋的傍晚,他登上城北门楼,满眼景色勾起了满腹烦愁。诗歌以诗人之“愁”贯串全篇,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读罢,思考,诗人“愁”在何处?秋晚登城北门①[宋]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④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⑤。【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②幅巾:裹头用的丝巾。古代男子不戴帽子时,用一幅细绢裹头。③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④横槊(shuò)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⑤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词大意】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自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的浓浓秋意。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望阙台[明]戚继光阅读提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十余年间戚继光带领骁勇善战的“戚家军”打退了从明初开始就在沿海地区不断进行侵扰的倭寇,确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自己的灭倭志向。诗人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读此诗,感受戚继光的一腔爱国热忱。望阙台①[明]戚继光十年②驱驰海色寒,孤臣③于此望宸銮④。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注释】①望阙台:戚继光命名的一个高台。阙,宫闱,指皇帝居处。②十年:指诗人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④宸銮(luán):皇帝的住处。【诗词大意】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作者简介】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治今蓬莱)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率军抗倭多年,终于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