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水循环 (第2课时) 同步练习-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1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 水循环 (第2课时) 同步练习-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01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PPT课件+练习
地理第一节 水循环第2课时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水循环第2课时习题,共4页。
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清/单1. 水循环把___________、水圈、___________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2. 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___________状态,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 3. 水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水循环通过对地表___________的重新分配,___________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的___________和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___________,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会引发区域性的___________、干旱等自然灾害。 4. 水循环是___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___________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5. 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多姿多彩的___________。课/时/速/练(限时9分钟)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1. 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水汽输送 B. 降水 C. 下渗 D. 径流 2. 通过增强下渗环节,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 铺设地面透水砖 B. 缩减城市绿地 C. 治理水体污染 D. 增加地下水开采 3. 地表径流不畅可能导致( ) A. 土地荒漠化 B. 海平面上升 C. 暴雨灾害 D. 洪涝灾害 2020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份遭遇强降水天气,多地出现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我国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4~5题。4. 海绵城市建成后,图中各环节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a增多 B. b增多 C. c减少 D. d减少 5. 海绵城市带来的直接益处有( ) ①加快城市地表径流汇入河道;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③缓解城市水污染问题;④缓解城市内涝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6~7题。6. 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 B. 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C. 修建水库可以减少环节⑤的水量 D.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7. 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能塑造地表形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⑤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8. 上图所示地区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 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下降 B. 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降水一定增加 C. 库区上游河流径流量减小 D. 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9. 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 陆上小循环 B. 海陆间大循环 C. 水库 D. 跨流域调水 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清单1. 大气圈 岩石圈2. 更新 动态平衡3. 太阳辐射 缓解 强弱 天气过程 洪涝4. 海陆间 陆地径流5. 侵蚀 搬运 堆积 地表形态课时速练1.B 2.A 3.D 4.B 5.C 6.D 7.C 8.D 9.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课后作业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2课时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水循环第3课时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洪涝灾害自救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