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酸和碱 B卷 能力提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单元测试AB卷
展开第十单元 酸和碱 B卷 能力提升
1.《天工开物》中的《燔石》篇载有:“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掘取受燔……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用以砌墙石,筛去石块,水调粘合”,其中不涉及的物质是( )
A. B. C. D. CaO
2.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D.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3.如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点和点共有的离子只有一种
C.点溶液的溶质是NaCl和NaOH D.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4.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和NaOH溶液分别吸收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溶解和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5.如图所示,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选项 | 滴管内物质 | 平底烧瓶内物质 |
A | 稀盐酸 | 锌粒 |
B | 水 | 氧化钙 |
C | 氢氧化钠溶液 | 二氧化碳气体 |
D | 碳酸钠溶液 | 稀硫酸 |
A.A B.B C.C D.D
6.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点时,剩余固体是铜和氧化铜
B.M、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
C.N、P点时,溶液的pH:N>P
D.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7.某同学在化学晚会上表演如下魔术,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化学魔术”四字,然后喷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红色的字,该生先后所用无色试剂是( )
A.石蕊试液 稀硫酸 B.酚酞试液 雪碧饮料
C.氢氧化钠溶液 酚酞试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8.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会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因吸水潮解会变质
B.可用足量稀盐酸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C.只用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有没有完全变质
D.用过量氢氧化钙除去氢氧化钠变质产生的杂质
9.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钙、④硝酸银溶液四种物质中,能跟稀盐酸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的性质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忘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变质。表中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 )
选项 | 问题 | 分析与设计 |
A | 为何变质 | |
B | 是否变质 |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C | 是否全部变质 |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产生沉淀多少 |
D | 如何除去杂质 |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
A.A B.B C.C D.D
11.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氧化铜逐渐加入稀盐酸中
B.点和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不相等
C.点和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相同
D.该曲线能反映溶液中溶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2.现有一不纯的氧化铜样品16g,可能混有氧化铁、氧化镁、木炭粉、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加入2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没有固体剩余,生成3.6g水,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有木炭粉
B.原固体样品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有氯化钠
C.所用的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9.8%
D.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84.0g
13.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
B.若X是稀硫酸,则d一定是CuO固体
C.若X是稀盐酸,则c可能是单质
D.若b是,则黄色溶液可能是氯化铁溶液
14.实验室的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图像所示同时符合两者的变化趋势的是( )
A.A B.B C.C D.D
15.乳酸菌饮料是世界公认的长寿食品之一,能为人体提供大量的益生菌。某乳酸菌饮料的保质期为15天,分别用pH计每三天测量一次该乳酸菌饮料的pH,侧根据如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保存时间 | 第3天 | 第6天 | 第9天 | 第12天 | 第15天 |
pH(用pH计测量) | 4.24 | 4.16 | 4.15 | 4.14 | 4.12 |
A.保质期为十五天,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B.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饮料的酸性减弱
C.饮料中酸碱度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乳酸菌逐渐减少
D.乳酸菌饮料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16.小明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立即滴加无色酚酞[酚酞的变色范围:pH在8.2~10.0之间],看到了溶液变成了红色,正准备向试管中再滴加稀盐酸时,发现试管中红色渐渐褪成了无色,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的是( )
A.无色酚酞常温下不稳定,易分解 B.试管内壁上有酸性物质附着
C.NaOH溶液已变质 D.NaOH溶液的浓度过大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试管①中的现象是________,反应后试管②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写离子符号)。
(2)试管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中发现试管④中固体全部溶解,试管⑤中产生白色沉淀,接着向试管⑤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则试管④中的溶质有________;图乙中段对应溶液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8.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验证性质1,小明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
(2)验证性质Ⅲ,下列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CO B. C. D.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只写一个)
(3)验证性质Ⅱ,小明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②图2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下列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③从图2中可以看出,反应后的溶液pH_____________7(填“>”“<”或“=”)。
19.某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按照如图一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关于图一的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A点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HCl
D.该实验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2)图二微观图中,生成物里的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_____。
(3)证明盐酸过量,下列的操作及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滴加石蕊溶液,搅拌后溶液变蓝
②滴加在氢氧化铜中,蓝色沉淀会消失
③加入铁锈,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④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
(4)如果氢氧化钠放置过久,中和反应时意外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则原因是可能是________。
(5)如图三,一物质悬挂在反应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在不改变温度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加入________物质(悬挂物不参与反应),可改变溶液的密度,弹簧秤示数会“变大”。
20.为验证“碱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1)乙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所有试剂倒入废液缸中发现废液缸中产生气泡且废液呈无色,他们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缸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①;猜想②和;猜想③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实验方案 | 方案一:测废液的pH | 方案二:加入 |
实验操作 | 将废液滴在润湿后的 pH试纸上,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粉末,再加入适量废液 |
实验现象 | pH = 6 | 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 | 废液中有硫酸 | 废液中有硫酸 |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探究,大家一致确定猜想③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在探究过程中,方案一中实验操作有一处错误,该操作是否会影响本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掘取受燔……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指的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用以砌墙石,筛去石块,水调粘合”指的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没有涉及的物质是氯化钙。
2.答案:C
解析: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故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但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A错误;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B错误;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但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错误。
3.答案:C
解析:题图中pH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A错误;点和点的溶液中均含有氯化钠,共有的离子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两种,B错误;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C正确;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错误。
4.答案:D
解析: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②上方,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吸收的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D不正确。
5.答案:C
解析:将滴管中的液体滴入烧瓶内,一段时间后气球鼓起,说明烧瓶内压强减小。A选项,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烧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B选项,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烧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C选项,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烧瓶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D选项,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烧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M点后剩余固体质量继续减小,可知继续发生氧化铜与稀盐酸的反应,因此M点时剩余固体是铜和氧化铜,A正确;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铜,N点时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铜,B正确;N点时溶液为氯化铜溶液,显中性,pH=7,P点时所加稀盐酸已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铜以及过量的氯化氢,溶液显酸性,pH<7,因此N、P点时溶液的pH:N>P,C正确;铜不参与反应,至稀盐酸过量时所剩固体为铜,即铜的质量为,D不正确。
7.答案:C
解析:从题目信息可知是两种无色物质混合后呈现红色,石蕊溶液为紫色,溶液为蓝色,故A项和D项错误;“雪碧”饮料呈现酸性,遇酚酞不会变色,故选:C。
8.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因和二氧化碳反应会变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可用足量稀盐酸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这是因为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只用酚酞溶液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有没有完全变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用过量氢氧化钙除去氢氧化钠变质产生的杂质时,会带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9.答案:B
解析:氧化铁、金属锌、氢氧化钙分别属于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碱,均能与酸反应,体现了酸的通性,即反应中表现了的性质,而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没有表现“酸的通性”,即在反应中不能表现的性质,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A正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通过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确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B正确;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全部变质的方法是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若溶液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不能通过观察产生沉淀多少来探究NaOH溶液是否全部变质,C错误;氢氧化钙利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后可得到只含氢氧化钠的溶液,D正确。
11.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溶液总质量从零开始,所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铜中,A错误;点表示氧化铜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点表示加入的稀盐酸过量,所以点和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B错误;点表示氧化铜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氯化铜,点表示加入的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氢,所以点和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成分不相同,C错误;该曲线横坐标是反应时间,纵坐标是溶液总质量,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溶剂质量为生成的水与加入稀盐酸中水的两部分之和,当反应完全后,溶液中溶剂增加量为加入的稀盐酸中的水的质量,该曲线能反映溶液中溶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溶液中溶剂质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D正确。
12.答案:B
解析: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疏酸铜和水,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木炭粉和氯化钠不能和稀硫酸反应。与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没有固体剩余,说明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木炭粉,故A正确。
16g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3.6g水,16g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5.4g水,16g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7.2g水,因为生成了3.6g水,所以含有氧化镁和氧化铁中的一种或两种,但一定含有氯化钠,故B错误。
设2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生成的水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硫酸。
则所用的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为200g-19.6g+3.6g=184.0g,故D正确。
13.答案:B
解析: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若X是稀硫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A正确;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稀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也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的水溶液显蓝色,所以若X是稀硫酸,则d不一定是CuO固体,B错误;稀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所以若X是稀盐酸,则c可能是单质铁,C正确;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氯化铁溶液和水,所以若b是,则黄色溶液可能是氯化铁溶液,D正确。
14.答案:C
解析: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开始不是0,A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过程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C正确,B、D错误。
15.答案:B
解析:保质期为十五天,该乳酸菌饮料仍然呈酸性,符合食品安全标准,A正确;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饮料的酸性增强,B错误;饮料中酸碱度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乳酸菌逐渐减少,C正确;乳酸菌饮料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正确。
16.答案:C
解析:A、可能是无色酚酞常温下不稳定,易分解,造成试管中红色渐渐褪成了无色,猜想合理;
B、可能是试管内壁上有酸性物质附着,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造成试管中红色渐渐褪成了无色,猜想合理;
C、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但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不会出现褪色现象,猜想不合理;
D、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大造成试管中红色渐渐褪成了无色,猜想合理。
故选C。
17.答案:(1)溶液变为红色;
(2)
(3);
解析:(1)稀盐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试管①中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后试管②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亚铁离子。
(2)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段不产生沉淀,说明试管④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铁和过量的硫酸;图乙中段对应溶液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2)BD ;(或)
(3)①②;③>
解析:(1)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验证性质Ⅰ时,小明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2)验证性质Ⅲ时,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非金属氧化物是。
(3)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和结合生成水,因此●表示,表示。③从题图2中可以看出,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7。
19.答案:(1)C
(2)
(3)①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5)水
解析:(1)A.A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B.B点时溶液显中性,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HCl和Na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实验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这是因为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渐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故填:C。
(2)图二微观图中,生成物里的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水分子,可以表示为。故填:。
(3)如果盐酸过量,滴加石蕊溶液,搅拌后溶液变红色,滴加在氢氧化铜中,蓝色沉淀会消失,加入铁锈,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故填①。
(4)如果氢氧化钠放置过久,中和反应时意外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则原因是可能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5)在不改变温度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密度减小,悬挂物受到的浮力减小,因此弹簧秤示数会“变大”。故填:水。
20.答案:(1)小气球逐渐膨胀
(2)【猜想假设】和;猜想②
【实验探究】红棕色固体粉末溶解,溶液变成黄色
【评价反思】否
解析:(1)NaOH溶液与发生反应导致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气球会膨胀。
(2)【猜想假设】两种废液混合后产生气泡,说明甲中稀硫酸过量与乙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废液呈无色说明混合后的溶液中没有碱性物质,故混合后的废液中不含,猜想③为和。
【评价反思】将废液滴在润湿后的pH试纸上测定pH,会将废液稀释,但废液pH=6,仍然可以说明废液显酸性,从而说明废液中有硫酸,因此对实验结果无影响。